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平野德彦专利>正文

污水处理方法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1806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让除去了污水中所含垃圾、杂质等的一次处理水T↓[1]在水道中循环的生物处理二次污水处理方法与装置,在循环水道3a、3b、3c内设有下方部位可开口形成射流减能工程的堰5,可以只用溢流进行需氧处理,只用暗流进行厌氧处理,也可以既用溢流,又用暗流,进行需氧与厌氧处理。一种投放二次处理水T↓[2],再进行深度处理的污水处理装置Ⅲ,通过在污水处理装置Ⅲ的循环水道3d、3e的水流方向间隔地设置多个具有可因循环水流而摇动的部分的弹性纤维状接触材料14,由这些接触材料14成为生物的载体,形成生物处理区19,让二次处理水T↓[2]在该生物处理区19循环流动,进行需氧与厌氧处理。(*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中小规模污水处理,特别是生活污水、下水处理的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处理的水质好,维护管理方便,成本低廉。历来,中小规模的污水处理常采用“间隙式活性污泥法”。该方法采用单槽,进行间隙曝气,同时进行沉淀、放流,但如要对水质变动的被处理水进行稳定的处理,则运行管理必须非常仔细,所以在维护管理方面十分困难。众所周知的还有“接触曝气法”,这是一种维护管理比较容易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有问题,它不能充分地除去氮成分,而这是现今必须做到的。另外还有维护管理比较容易、也能适应处理量变化的所谓“氧化渠法”。该方法是一种浮游生物法,它在循环水流中导入下水,使其循环流动,同时曝气,进行生物处理。采用这种方法,为了进行曝气与流动,一般都采用以机械方式使下水得以混合、曝气与流动的搅拌方式,但是这种机械式的曝气,因为是表面曝气,所以水深不能太深,因此设置面积要搞得很大,如采用鼓入空气的鼓风方式,那么为了让水流动,又需要很大的动力。为了取代这类机械的曝气与流动方式,有人提出了采用在循环水道中设置阶梯的“降落水流曝气方法”(日本专利公告第37195/1989号)。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解决机械曝气方法的上述问题,但是由于采用曝气与流动源呈一体的所谓落差工程,因而不能充分地进行为除去现今成为问题的氮、磷而所需的厌氧处理。特别是,采用这种方法不能进行高效除氮所不可或缺的厌氧搅拌,因此难以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为了提供一种适于进行中小规模污水处理的新颖污水处理装置。也就是说,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设备简单、紧凑,价格便宜,维护管理容易,处理后的水质好的污水处理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在权利要求1中,采用让除去了污水中所含垃圾、杂质等的一次处理水在水道中循环的生物处理二次污水处理法,这种污水处理方法,在上述水道内设有下方可开口形成射流减能工程的堰,可以只用溢流进行需氧处理,只用暗流进行厌氧处理,也可以既用溢流,又用暗流,进行需氧与厌氧处理。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可以对让有机物氧化分解的需氧处理与脱氮为主的厌氧处理进行自由选择或组合,因此可以根据下水等污水的水质进行有效的污水处理。在权利要求2中,采用可通过调节上述堰的下方开口量来自由调整需氧处理与厌氧处理比例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法。采用这种方法,通过对堰的下方开口量进行调整,不仅可以对需氧处理与厌氧处理进行自由选择或组合,而且还可以对溢流与暗流的比例,即需氧处理与厌氧处理的比例进行调整,因此可以根据下水等污水的水质进行更有效的污水处理。在权利要求3中,在让除去了污水中所含垃圾、杂质等的一次处理水在循环水道中进行生物处理的二次污水处理装置中,设有将从上述循环水道终端部吸入的处理水排到水道始端部的循环泵,以及设置于循环水道中途、由垂直壁与斜壁构成、形成射流减能工程的堰。这种排水处理装置通过“上述堰主体自身的上下移动”、“在堰主体与水道底部之间形成开口部,设置于固定的上述堰主体的垂直壁面的闸板的上下移动”、“在堰主体与水道底部之间形成开口部,设置于固定的上述堰主体的下方开口部的开闭阀的转动”、以及“构成上述堰主体的垂直壁在水道方向的倾动”等任何一种方法,让暗流循环水从堰下方的开口部通过,进行厌氧处理,让从堰上方溢流的循环水形成射流降落、曝气,进行需氧处理,可自由选择两者同时进行,或单独进行。采用这种方法,对于堰主体自身可上下移动的堰,在堰主体落定在槽底时,便可只进行处理水从该堰上方溢流形成射流降落的需氧处理。在堰主体固定于水道的上方位置时,处理水不再从该堰的上方溢流,循环水从该堰的下方通过,形成暗流,只进行厌氧处理。在堰主体固定于水道上下方向中间位置时,处理水从该堰上方溢流,循环水从该堰的下方通过,形成暗流,可同时进行需氧处理与厌氧处理。这样,只要根据处理水的水质,调节堰的位置,便可任意选择进行需氧处理或厌氧处理,或两者同时进行。如采用在堰主体与水道底部之间形成沉积开口部,让设置于固定的堰主体的垂直壁面的闸板上下移动的方法,则由该闸板起选择需氧处理或厌氧处理,或两者同时进行的调整部件的作用。这就是说,通过适当地选择该闸板的固定位置,改变沉积开口部的开口流量与堰上端位置,便可方便地调整需氧处理与厌氧处理的比例。如采用在固定的堰主体与水道底部之间形成的沉积开口部设置可转动的开闭阀的方法,则该开闭阀可改变沉积开口部的开口量,方便地调整需氧处理与厌氧处理的比例。此外,如采用让构成上述堰主体的垂直壁相对于斜壁倾动的方法,则由该可倾动的垂直壁起选择需氧处理或厌氧处理,或两者同时进行的调整部件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倾动量的不同来改变沉积开口部的开口量,方便地调整需氧处理与厌氧处理的比例。在权利要求4中,采用权利要求3记载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形成于上述堰主体下游侧的斜壁的角度是可变的。该射流的水流面角度可变的堰,可自由地调整从其上方溢流的循环水的降落角度、降落速度,起到了调整射流落水量、即曝气量的作用。在权利要求5与6中,分别在权利要求3、4记载的各堰主体周边的循环水道底部设置了沉没堰。这些沉没堰的作用是使通过堰下方的循环处理水流变得紊乱,从而提高厌氧搅拌的效果。在权利要求7与8中,分别将权利要求5、6记载的污水处理装置设置的循环泵的排出口向着形成于堰下方的形成暗流用的沉积开口部。这种向着沉积开口部设置的循环泵的排出口能确实地起到让循环水形成暗流通过沉积开口部的作用。在权利要求9中,通过投放用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记载的污水处理方法处理过的二次处理水,采用进行深度处理的污水处理装置,在循环水道水流方向间隔地设置多个具有可因循环水流而摇动的部分的弹性纤维状接触材料,这些接触材料成为生物的载体,形成生物处理区,在该生物处理区的上游进行曝气,让二次处理水循环流动,进行需氧处理与厌氧处理。在权利要求10中,通过投放用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8任何一项所记载的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过的二次处理水,采用进行深度处理的污水处理装置,在循环水道水流方向间隔地设置多个具有可因循环水流而摇动的部分的弹性纤维状接触材料,这些接触材料成为生物的载体,形成生物处理区,让二次处理水循环流动,进行需氧处理与厌氧处理。在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0的办法中,通过用水流减能工程进行二次处理,再通过采用接触材料的生物处理进行深度处理,可以得到更加净化的处理水。在这些办法中,因为采用了“具有可因循环水流而摇动的部分的弹性纤维状接触材料”,所以接触材料对循环水流的流动阻力减少。作为生物载体的效率提高,而且比较牢固,可形成良好的生物膜。在权利要求11、权利要求12中,权利要求9、权利要求10分别记载的弹性纤维状接触材料,采用绞合纤维束。采用这种办法,绞合纤维束在水中摇动而散开,可以扩大生物附着、形成生物膜的表面积。在权利要求13至权利要求16中,权利要求9至权利要求12分别记载的弹性纤维状接触材料,由碳化纤维构成。碳化纤维的生物吸附性好,作为接触材料其作用更为有效。附图的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简略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装置深度处理前的一次、二次处理阶段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沿该实施例的图1的X-X线方向的视图,(a)为表示设置于该装置的可动堰主体落定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让除去了污水中所含垃圾、杂质等的一次处理水在水道中循环的生物处理二次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是在上述水道内设有下方部位可开口形成射流减能工程的堰,可以只用溢流进行需氧处理,只用暗流进行厌氧处理,也可以既用溢流,又用暗流,进行需氧与厌氧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野德彦
申请(专利权)人:平野德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