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73593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9 1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风道,设置在壳体内,风道包括进风风道;分隔结构,设置在进风风道内并将进风风道分隔为至少两个子风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在进风时容易产生噪音,从而使得产品体验差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技术介绍
空调为常用的家用电器。其中,空调器内设置有风道,风道与进风口和出风口连通。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在进风时容易产生涡流,从而产生工作噪音,进而使得用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在进风时容易产生噪音,从而使得产品体验差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风道,设置在壳体内,风道包括进风风道;分隔结构,设置在进风风道内并将进风风道分隔为至少两个子风道。进一步地,至少两个子风道沿竖直方向排布。进一步地,分隔结构将进风风道分隔为第一进风风道和第二进风风道。进一步地,进风口设置在壳体的下侧,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风道内的换热器以及连接在换热器下方的接水盘,分隔结构连接在接水盘上,并且分隔结构延伸至进风口处。进一步地,换热器包括互相连接并且互成角度设置的第一换热器段、第二换热器段及第三换热器段,其中,第一换热器段和第二换热器段位于第一进风风道内,第三换热器段位于第二进风风道内。进一步地,分隔结构为楔形块。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均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处,且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相对设置。进一步地,第一导风结构为导风板。进一步地,第二导风结构为导风板。进一步地,在沿竖直方向上,风道具有位于出风口处的顶壁以及底壁,其中,第一导风结构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设置在顶壁上,第一导风结构的第二端为自由端,第二导风结构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设置在底壁上,第二导风结构的第二端为自由端。进一步地,顶壁和底壁均倾斜设置,在朝向远离出风口的方向上,顶壁和底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进一步地,出风口设置在壳体的上侧。进一步地,进风口设置在壳体的下侧。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空调器的进风风道通过分隔结构被分割为多个子风道,进而使得气流在通过进风风道时流动更加的流畅,减小涡流产生的噪音。因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在进风时容易产生噪音,从而使得产品体验差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在上出风时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的配合示意图;以及图3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20、风机;30、换热器;31、第一换热器段;32、第二换热器段;33、第三换热器段;40、第一导风结构;50、第二导风结构;60、风道;61、顶壁;62、底壁;63、进风风道;631、第一进风风道;632、第二进风风道;64、出风风道;70、分隔结构;80、接水盘。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壳体10具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同时,壳体内还设置有风机20以及换热器30。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均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12处,且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相对设置。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空调器包括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通过调节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的枢转角度能够实现大角度的出风方向的变化,进而实现大角度出风。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不能实现大角度出风,从而使得产品体验差问题。如图1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导风结构40为导风板,第二导风结构50为导风板。具体地,第一导风结构40的枢转和第二导风结构50的枢转均是由步进电机控制的,进而实现对导风板的位置的精确控制。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可以实现上出风和下出风的大角度切换。具体地,如图1所示,当空调器下出风时,步进电机带动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均朝下摆动,此时由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限定的出风口为向下的。当空调器上出风时,如图2所示,进电机带动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均朝上摆动,此时由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限定的出风口为向上的。由于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的枢转角度大,因此上出风和下出风之间的角度大,从而实现大角度的出风转换。进一步地,上述的上出风和下出风也可以和空调器的制冷制和冷模式相结合。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最有选地方式为:制冷时上出风,由于冷风较重,制冷时上出风能够使冷空气快速下沉,进而快速改善室内温度。同时,冷风向上吹也防止冷风直吹用户,防止用户产生不适的感觉。制热时下出风,由于热风较轻,制冷上下出风能够使热空气迅速上升,从而使得室内快速升温。同时制热下出风能够实现热风地毯式加热,用户感觉更加舒适。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0内的风道60,风道60的两端分别与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连通,在沿竖直方向上,风道60具有位于出风口12处的顶壁61以及底壁62。其中,第一导风结构40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设置在顶壁61上,第一导风结构40的第二端为自由端,第二导风结构50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设置在底壁62上,第二导风结构50的第二端为自由端。顶壁61和底壁62后可以限制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的摆动范围,具体地,第一导风结构40可以向上摆动至贴合在顶壁61上,第二导风结构50可以向下摆动至贴合在底壁62上。同时,顶壁61和底壁62共同限定了空调器的出风角度。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顶壁61和底壁62均倾斜设置,在朝向远离出风口12的方向上,顶壁61和底壁6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具体地,顶壁61和底壁62之间是成角度设置的。顶壁61和底壁62之间的角度越大,空调器的上出风和下出风的范围就越大,但是顶壁61和底壁62之间的角度过大不利于出风口的设置,同时也不利于产品的美观。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顶壁61和底壁62之间的角度呈锐角并接近90度。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来改变顶壁61和底壁62之间的角度。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出风口12设置在壳体10的上侧。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下出风口设计,将出风口12设置在壳体10的上侧能够防止冷风直吹底板,从而防止室内的灰尘被吹起。同时,下出风口设计很难实现“制冷上出风,制热下出风”的工作模式,从而使得出风舒适度差。相应的,进风口11设置在壳体10的下侧。上述结构便于风道60的设计,当然,根据风道60结构不同,进风口11也可以设置在空调器的其他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调整即可。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0内的风道60以及设置在风道60内的风机20和换热器30。风道60的两端分别与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连通,其中,风道60具有位于风机20的上游的进风风道63以及位于风机20的下游的出风风道64。空调器还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空调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风道(60),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所述风道(60)包括进风风道(63);分隔结构(70),设置在所述进风风道(63)内并将所述进风风道(63)分隔为至少两个子风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风道(60),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所述风道(60)包括进风风道(63);分隔结构(70),设置在所述进风风道(63)内并将所述进风风道(63)分隔为至少两个子风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子风道沿竖直方向排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结构(70)将所述进风风道(63)分隔为第一进风风道(631)和第二进风风道(63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1)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下侧,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风道(60)内的换热器(30)以及连接在所述换热器(30)下方的接水盘(80),所述分隔结构(70)连接在所述接水盘(80)上,并且所述分隔结构(70)延伸至所述进风口(11)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30)包括互相连接并且互成角度设置的第一换热器段(31)、第二换热器段(32)及第三换热器段(33),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器段(3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段(32)位于所述第一进风风道(631)内,所述第三换热器段(33)位于所述第二进风风道(632)内。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结构(7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智梁涛谢承琪李芊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