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阻放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48366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4 19: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共栅输入式低功耗跨阻放大器,属于集成电路领域。该放大器为差分输入/输出结构,包括共栅输入级、负载级、反馈级;射频差分信号Vin+/‐由共栅输入级源端输入,然后转换为信号电流,在负载级进一步转化为电压信号并形成输出差分信号Vout+/‐。该输出电压信号又被反馈级采样反馈到共栅输入级的源端,以提高等效输入跨导。而且共栅输入级采用电容交叉耦合方式又进一步提升等效输入跨导。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用较低的功耗实现高性能的跨阻放大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集成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阻放大器设计技术。
技术介绍
当前,兼容多协议的软件无线电技术变得愈发重要。对应地,对宽带射频收发技术的研发变得日益迫切。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电路设计者习惯于使用电压信号变量来分析表征电路的特性,即一种基于电压模的电路设计技术理念。近年来,电流模式电路在模拟/混合信号处理中的潜在优势正逐渐被挖掘,并快速推动基于电流模工作的电路设计技术的发展。目前,在射频集成电路领域以电流模式工作的电路研究也取得不少突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基于电流模的射频接收前端电路。它以跨导器、电流换向型无源混频器、基带跨阻放大器为组成单元的射频接收前端,以良好的噪声、线性特性赢得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研发投入。跨导器位于接收链路的第一级,将电压信号转换为电流,电流换向型混频器对射频电流进行变频,同时在电流域对于阻塞干扰信号进行滤波,而跨阻放大器位于末级,将变频后的基带电流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给后面的A/D转换器。如图1所示,该跨阻放大器可以基于运放,采用电压并联负反馈结构来实现。另一方面。也注意到澳门大学的研究者使用电阻反馈的NMOS、PMOS反相器作为跨导器。如图2所示,而末级的跨阻放大器则采用简洁的共栅级输入结构,其中电流源M5、M6提供电路偏置(ZhichengLin;Pui-InMak;Martins,1.4-mW59.4-dB-SFDR2.4-GHzZigBee/WPANReceiverExploitinga“Split-LNTA+50%LO”Topologyin65-nmCMOS,IEEEtrans.microwavetheoryandtechn.,Volume:62,Issue:7.2014)。综合以上二种跨阻放大器结构,我们可以看到,基于运放的跨阻放大器,开环增益大,但是带宽会受到一定限制。采用共栅级输入结构简单,但是为了降低输入电阻,意味着器件必须具备大的尺寸,或者消耗大的功耗来等效获得高的跨导,这对于高性能集成电路来说都是要尽量避免的。尤其对于基带数据率带宽较高的要求下,该电路设计要求变得尤为苛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较低的功耗实现高性能的跨阻放大器。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跨阻放大器,包括:第一共栅输入级、第二共栅输入级、第一负载级、第二负载级、第一反馈级、第二反馈级、第一耦合电容、第二耦合电容、第三耦合电容以及第四耦合电容;第一共栅极的第一端输入第一差分信号Vin+,第一共栅极的第一端还接第一耦合电容第一端,第一共栅极的第二端接第一负载级第一端,第一共栅极的第三端接偏置电压Vb1,第一共栅极的第三端还接第二耦合电容第一端;第一共栅极的第二端接第一负载级的第一端;第一共栅极的第一端还接第一反馈级第一端;所述第一反馈级第二端接偏置电压Vb2,第一反馈级第三端接电源VDD,第一反馈级第二端还接第三耦合电容第一端,所述第三耦合电容第二端接第一共栅极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负载级的第一端作为跨阻放大器的第一输出端,第一负载级第二端接第二负载级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负载级的第一端接第二共栅极的第一端,第二负载级第一端作为跨阻放大器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共栅极的第二端接偏置电压Vb1,第二共栅极的第二端还接第一耦合电容第二端,第二共栅极的第三端输入第二差分信号Vin-,第二共栅极的第三端还接第二耦合电容第二端;第二共栅极的第一端接第二负载级第一端;第二共栅极的第三端还接第二反馈级第一端;所述第二反馈级第二端接偏置电压Vb2,第二反馈级第三端接电源VDD,第二反馈级第二端还接第四耦合电容第一端,所述第四耦合电容第二端接第二共栅极的第一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共栅极包括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源极作为第一共栅极的第一端接信号Vin+,第一晶体管栅极作为第一共栅极的第三端接偏置电压Vb1,第一晶体管漏极作为第一共栅极的第二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共栅极包括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源极作为第二共栅极的第三端接信号Vin-,第二晶体管栅极作为第二共栅极的第二端接偏置电压Vb1,第二晶体管漏极作为第二共栅极的第一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馈级包括:第三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作为第一反馈级第二端接偏置电压Vb2,第三晶体管的源极作为第一反馈级第三端接电源VDD,第三晶体管的漏极作为第一反馈级第二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反馈级包括:第四晶体管,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作为第二反馈级第二端接偏置电压Vb2,第四晶体管的源极作为第一反馈级第三端接电源VDD,第四晶体管的漏极作为第一反馈级第二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跨阻放大器,包括:第一共栅输入级、第二共栅输入级、第一负载级、第二负载级、第一反馈级、第二反馈级、第一耦合电容、第二耦合电容、第三耦合电容以及第四耦合电容;射频差分信号Vin+/-由第一共栅输入级、第二共栅输入级的源级输入,然后转换为信号电流,在第一负载级、第二负载级进一步转化为电压信号并形成输出差分信号Vout+/-;该输出差分信号Vout+/-又被反馈级采样反馈到第一反馈级、第二反馈级的源级,以提高等效输入跨导,使得电流源晶体管在提供偏置电路外,还用以提供负反馈作用,取得功能上的合二为一;而且第一共栅输入级、第二共栅输入级的源级采用第一耦合电容、第二耦合电容交叉耦合方式又进一步提升等效输入跨导,使得电路可以在低功耗下,显著降低CMOS跨导放大器的输入电阻,提供高的输入等效跨导。附图说明图1是基于运放原理的跨阻器构成的电流模射频接收前端原理图;图2是基于共栅输入跨阻器的射频接收前端原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低功耗跨阻放大器的原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低功耗跨阻放大器的输入阻抗结果曲线;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种低功耗跨阻放大器的噪声结果曲线;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种低功耗跨阻放大器的IIP3结果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
技术实现思路
进一步阐释。如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跨阻放大器,包括:第一共栅输入级、第二共栅输入级、第一负载级、第二负载级、第一反馈级、第二反馈级、第一耦合电容、第二耦合电容、第三耦合电容以及第四耦合电容。所述第一共栅极包括第一晶体管M1,M1源极作为第一共栅极的第一端接差分信号Vin+,M1栅极作为第一共栅极的第三端接偏置电压Vb1,M1漏极作为第一共栅极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共栅极包括第二晶体管M2,M2源极作为第二共栅极的第三端接差分信号Vin-,M2栅极作为第二共栅极的第二端接偏置电压Vb1,M2漏极作为第二共栅极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负载级包括第一负载电阻RL1,RL1的第一端作为第一负载级的第一端,也是本申请跨阻放大器的第一输出端,RL1的第二端作为第一负载级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负载级包括第二负载电阻RL2,RL2的第一端作为第二负载级的第一端,也是本申请跨阻放大器的第二输出端,RL2的第二端作为第二负载级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反馈级包括:第三晶体管M3,M3的栅极作为第一反馈级第二端接偏置电压Vb2,M3的源极作为第一反馈级第三端接电源VDD,M3的漏极作为第一反馈级第二端。所述第二反馈级包括:第四晶体管M4,M4的栅极作为第二反馈级第二端接偏置电压Vb2,M4的源极作为第一反馈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跨阻放大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跨阻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共栅输入级、第二共栅输入级、第一负载级、第二负载级、第一反馈级、第二反馈级、第一耦合电容、第二耦合电容、第三耦合电容以及第四耦合电容;第一共栅极的第一端输入第一差分信号Vin+,第一共栅极的第一端还接第一耦合电容第一端,第一共栅极的第二端接第一负载级第一端,第一共栅极的第三端接偏置电压Vb1,第一共栅极的第三端还接第二耦合电容第一端;第一共栅极的第二端接第一负载级的第一端;第一共栅极的第一端还接第一反馈级第一端;所述第一反馈级第二端接偏置电压Vb2,第一反馈级第三端接电源VDD,第一反馈级第二端还接第三耦合电容第一端,所述第三耦合电容第二端接第一共栅极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负载级的第一端作为跨阻放大器的第一输出端,第一负载级第二端接第二负载级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负载级的第一端接第二共栅极的第一端,第二负载级第一端作为跨阻放大器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共栅极的第二端接偏置电压Vb1,第二共栅极的第二端还接第一耦合电容第二端,第二共栅极的第三端输入第二差分信号Vin‑,第二共栅极的第三端还接第二耦合电容第二端;第二共栅极的第一端接第二负载级第一端;第二共栅极的第三端还接第二反馈级第一端;所述第二反馈级第二端接偏置电压Vb2,第二反馈级第三端接电源VDD,第二反馈级第二端还接第四耦合电容第一端,所述第四耦合电容第二端接第二共栅极的第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阻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共栅输入级、第二共栅输入级、第一负载级、第二负载级、第一反馈级、第二反馈级、第一耦合电容、第二耦合电容、第三耦合电容以及第四耦合电容;第一共栅极的第一端输入第一差分信号Vin+,第一共栅极的第一端还接第一耦合电容第一端,第一共栅极的第二端接第一负载级第一端,第一共栅极的第三端接偏置电压Vb1,第一共栅极的第三端还接第二耦合电容第一端;第一共栅极的第二端接第一负载级的第一端;第一共栅极的第一端还接第一反馈级第一端;所述第一反馈级第二端接偏置电压Vb2,第一反馈级第三端接电源VDD,第一反馈级第二端还接第三耦合电容第一端,所述第三耦合电容第二端接第一共栅极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负载级的第一端作为跨阻放大器的第一输出端,第一负载级第二端接第二负载级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负载级的第一端接第二共栅极的第一端,第二负载级第一端作为跨阻放大器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共栅极的第二端接偏置电压Vb1,第二共栅极的第二端还接第一耦合电容第二端,第二共栅极的第三端输入第二差分信号Vin-,第二共栅极的第三端还接第二耦合电容第二端;第二共栅极的第一端接第二负载级第一端;第二共栅极的第三端还接第二反馈级第一端;所述第二反馈级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本青陈俊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