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水絮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32365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是藻水絮凝装置。具体说是用来对打捞上来的蓝藻进行藻、水分离的装置。其特点是包括外絮凝桶,外絮凝桶内有内絮凝桶,内、外絮凝桶的桶口均朝上且内絮凝桶的高度高于外絮凝桶。内、外絮凝桶间有间距,间距内有导流环,导流环的高度低于外絮凝桶。内絮凝桶与导流环间、导流环与外絮凝桶间均有间距。外絮凝桶桶壁上有排水口,该排水口的高度低于导流环。内絮凝桶的口部有桶盖,桶盖的盖底与内絮凝桶口部间留有间距且桶盖的内圆直径大于内絮凝桶的外圆直径。内絮凝桶上有藻水输入管,藻水输入管的外端有藻水进口和絮凝剂进口,其里端穿过桶盖后沿内絮凝桶的内壁一侧伸入桶底且与桶底间留有间距。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连续进行作业,提高作业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蓝藻处理装置。具体说,是用来对打捞上来的蓝藻进行藻、水分离的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湖水受到污染后会爆发蓝藻,而蓝藻爆发后又会进一步恶化水环境。因此, 当出现蓝藻爆发情况时,就必须及时进行打捞。而打捞时往往会将水和浮在水面上的蓝藻一 起打捞上来,也就是说打捞上来的是蓝藻和水的混合体,如不对其进行藻、水进行分离,就 难以进行脱水处理。因此,在进行脱水处理前,就必须进行藻、水分离。传统的藻、水分离 方法都是釆用将藻、水先抽入一个桶内,并加入絮凝剂使蓝藻絮凝。当蓝藻絮凝后,将絮凝 成团的蓝藻捞出来并送给下道工序进行脱水处理。虽然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实现藻水的絮凝, 但不能连续作业,作业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藻水絮凝装置。采用这种藻水絮凝装置,可连续进行作 业,提高作业效率。为解决上述问题,釆取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藻水絮凝装置特点是包括外絮凝桶,外絮凝桶内有内絮凝桶,内、外絮凝桶的 桶口均朝上且内絮凝桶的高度高于外絮凝桶。内、外絮凝桶间有间距,间距内有导流环,导 流环的高度低于外絮凝桶。内絮凝桶与导流环间、导流环与外絮凝桶间均有间距。外絮凝桶 桶壁上有排水口,该排水口的高度低于导流环。内絮凝桶的口部有桶盖,桶盖的盖底与内絮 凝桶口部间留有间距且桶盖的内圆直径大于内絮凝桶的外圆直径。内絮凝桶上有藻水输入管, 藻水输入管的外端有藻水进口和絮凝剂进口,其里端穿过桶盖后沿内絮凝桶的内壁一侧伸入 桶底且与桶底间留有间距。所述导流环由内导流环和外导流环组成,内导流环的高度高于外导流环且二者间留有间距。采取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本专利技术的藻水絮凝装置的特点是含有内、外絮凝桶,内、外絮凝桶的桶口均朝上且 内絮凝桶的高度高于外絮凝桶。内、外絮凝桶间有间距,间距内有导流环,导流环的高度低 于外絮凝桶。内絮凝桶与导流环间、导流环与外絮凝桶间均有间距。外絮凝桶桶壁上排水口, 该排水口的高度低于导流环。内絮凝桶口部有桶盖,桶盖的盖底与内絮凝桶口部间留有间距 且桶盖的内圆直径大于内絮凝桶的外圆直径。内絮凝桶上有藻水输入管,藻水输入管的外端有藻水进口和絮凝剂进口,其里端穿过桶盖后沿内絮凝桶的内壁一侧伸入桶底且与桶底间留 有间距。作业时,藻水和絮凝剂一起进入内絮凝桶混合后,再依次流入内导流环、从内导流 环上端溢出后流入外导流环、从外导流环上端溢出后流入外桶内、最后絮凝成团的蓝藻从外 絮凝桶上端流出,整个絮凝过程都是自动完成。与传统方法相比,不仅实现了絮凝的连续作 业,还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藻水絮凝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藻水絮凝装置包括外絮凝桶2,外絮凝桶2内有内絮凝桶9,内絮 凝桶9和外絮凝桶2均为带底的圆桶,它们的桶口均朝向上方且内絮凝桶9的高度高于外絮 凝桶2。内絮凝桶9与外絮凝桶2间留有间距,该间距内设置有导流环。所述导流环由内导 流环IO和外导流环1组成,内导流环10的高度分别高于外导流环1和低于外絮凝桶2。内 絮凝桶9与内导流环10间、内导流环10与外导流环1间和外导流环1与外絮凝桶2间均留 有间距。外絮凝桶2的桶壁上加工有四个横向通槽,用作排水口 11。该四个排水口沿外絮凝桶2 的桶壁周向呈等间距布置,它们的高度低于导流环。内絮凝桶9 口部设置有桶盖4,内絮凝 桶9的桶口周向有三个用于使桶盖4的盖底与内絮凝桶9 口部间留有间距的支撑块3。该三 个支撑块沿圆周方向均布,它们分别与内絮凝桶9的桶口和桶盖4相固连。桶盖4的盖底与 内絮凝桶9 口部间留有间距且桶盖4的内圆直径大于内絮凝桶9的外圆直径,以便于内絮凝 桶9内的藻水溢出后能流出来。内絮凝桶9上设置有藻水输入管5,该藻水输入管呈卯度弯 曲,其外端加工有藻水进口 8和絮凝剂进口 6,该藻水进口和絮凝剂进口分别安装有阀门7, 以便控制藻水和絮凝剂的流量。在桶盖4的一边上加工有通孔,藻水输入管5的里端穿过该 通孔后沿内絮凝桶9的内壁一侧伸入桶底且与桶底间留有间距。作业时,藻水和絮凝剂借助于阀门7—起先进入内絮凝桶9混合后,再依次流入内导流 环10、从内导流环IO上端溢出后流入外导流环1、从外导流环1上端溢出后流入外絮凝桶2 内、最后絮凝成团的蓝藻从外絮凝桶2上端流出,实现了整个絮凝过程的自动完成。权利要求1.藻水絮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絮凝桶(2),外絮凝桶(2)内有内絮凝桶(9),内、外絮凝桶(9、2)的桶口均朝上且内絮凝桶(9)的高度高于外絮凝桶(2);内、外絮凝桶(9、2)间有间距,间距内有导流环,导流环的高度低于外絮凝桶(2);内絮凝桶(9)与导流环间、导流环与外絮凝桶(2)间均有间距;外絮凝桶(2)桶壁上有排水口(11),该排水口的高度低于导流环;内絮凝桶(9)的口部有桶盖(4),桶盖(4)的盖底与内絮凝桶(9)口部间留有间距且桶盖(4)的内圆直径大于内絮凝桶(9)的外圆直径;内絮凝桶(9)上有藻水输入管(5),藻水输入管(5)的外端有藻水进口(8)和絮凝剂进口(6),其里端穿过桶盖(4)后沿内絮凝桶(9)的内壁一侧伸入桶底且与桶底间留有间距。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藻水絮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环由内导流环(10)和外 导流环(1)组成,内导流环(10)的高度高于外导流环(1)且二者间留有间距。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藻水絮凝装置,其特征在于内絮凝桶(9)的桶口周向有用于 使桶盖(4)的盖底与内絮凝桶(9) 口部间留有间距的支撑块(3)。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藻水絮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3)至少有三个,该 三个支撑块沿圆周方向均布,它们分别与内絮凝桶(9)的桶口和桶盖(4)相固连。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是藻水絮凝装置。具体说是用来对打捞上来的蓝藻进行藻、水分离的装置。其特点是包括外絮凝桶,外絮凝桶内有内絮凝桶,内、外絮凝桶的桶口均朝上且内絮凝桶的高度高于外絮凝桶。内、外絮凝桶间有间距,间距内有导流环,导流环的高度低于外絮凝桶。内絮凝桶与导流环间、导流环与外絮凝桶间均有间距。外絮凝桶桶壁上有排水口,该排水口的高度低于导流环。内絮凝桶的口部有桶盖,桶盖的盖底与内絮凝桶口部间留有间距且桶盖的内圆直径大于内絮凝桶的外圆直径。内絮凝桶上有藻水输入管,藻水输入管的外端有藻水进口和絮凝剂进口,其里端穿过桶盖后沿内絮凝桶的内壁一侧伸入桶底且与桶底间留有间距。采用本专利技术,可连续进行作业,提高作业效率。文档编号C02F1/52GK101215030SQ20071019192公开日2008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7日专利技术者倪其军, 吴建华, 眭爱国 申请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藻水絮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絮凝桶(2),外絮凝桶(2)内有内絮凝桶(9),内、外絮凝桶(9、2)的桶口均朝上且内絮凝桶(9)的高度高于外絮凝桶(2);内、外絮凝桶(9、2)间有间距,间距内有导流环,导流环的高度低于外絮凝桶(2);内絮凝桶(9)与导流环间、导流环与外絮凝桶(2)间均有间距;外絮凝桶(2)桶壁上有排水口(11),该排水口的高度低于导流环;内絮凝桶(9)的口部有桶盖(4),桶盖(4)的盖底与内絮凝桶(9)口部间留有间距且桶盖(4)的内圆直径大于内絮凝桶(9)的外圆直径;内絮凝桶(9)上有藻水输入管(5),藻水输入管(5)的外端有藻水进口(8)和絮凝剂进口(6),其里端穿过桶盖(4)后沿内絮凝桶(9)的内壁一侧伸入桶底且与桶底间留有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其军眭爱国吴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