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达氏鲟自然交配产卵的繁殖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23353 阅读:3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31 16: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达氏鲟自然交配产卵的繁殖池,包括跑道池,卵石层和水流调节装置;所述的卵石层铺设在跑道池底,卵石层的上表面与跑道池底构成1°‑2.8°的夹角,形成卵石坡;所述的水流调节装置设置在跑道池内,水流调节装置包括水泵和变频调节器,变频调节器和水泵相连以控制水流速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繁殖池使用后,可利用水流营造不同的水流环境和底质环境,启动达氏鲟自身内分泌激素调节,从而实现了自然排卵、自然排精以及雌雄同步发育成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渔业资源保护学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达氏鲟自然交配产卵的繁殖池
技术介绍
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栖息地功能丧失或下降,珍稀濒危鱼类自然资源衰退的趋势日益加剧,开展野生群体的人工圈养,建设一定数量的人工保种群体,同时通过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补充野外资源,已成为国际上开展珍稀濒危鱼类保护和资源养护的重要措施。然而,在长期的人工圈养过程中由于养殖环境相对自然环境的单一性,使得圈养鱼类生物学特性(如捕食行为、繁殖能力)等方面发生改变,养殖鱼类放流到野生环境中的生存力也明显不足。因此,如何维持圈养鱼类的生物学特性是濒危鱼类保护生物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这其中如何保持养殖鱼类的繁殖性能也成为研究重点和难点。由于传统养殖环境的刺激单一性,养殖鱼类一般很难通过环境刺激实现自身足够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很难诱发足够的激素水平实现自然交配产卵。传统的人工繁殖技术是通过人工注射激素催产实现养殖鱼类的性腺发育成熟,通过人工采集精子和卵子,最终实现人工授精和繁育孵化。传统的人工采卵授精过程中的选择干预,一定程度提高了鱼类繁育成活率,但是,这一过程由于缺乏鱼类的自然交配选择,也保留了众多不适合的遗传群体,这些鱼类放流到野外后往往导致资源竞争、繁殖失败等,现有研究已经表明传统人工繁育选择是导致养殖鱼类生存力下降和放生到野外后繁育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圈养鱼类的自然交配繁殖对于珍稀鱼类的资源养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珍稀濒危鱼类而言,由于其生活史复杂、资源稀少、生命周期长等特点,若能在圈养环境中实现其自然交配产卵,不仅对于物种资源养护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珍稀鱼类的自然产卵场等栖息地的保护有重要价值。达氏鲟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目前自然资源极其稀少,增殖放流是达氏鲟资源养护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达氏鲟人工圈养群体的人工繁殖技术已经实现,但尚无适用于达氏鲟自然繁殖的方法或是繁殖池出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在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达氏鲟自然交配产卵的繁殖池,繁殖池构造简单,在鲟鱼类养殖和繁殖过程中通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达氏鲟自然交配产卵的繁殖池,包括跑道池,卵石层和水流调节装置;所述的卵石层铺设在跑道池底,卵石层的上表面与跑道池底构成1°-2.8°的夹角,形成卵石坡;所述的水流调节装置设置在跑道池内,水流调节装置包括水泵和变频调节器,变频调节器和水泵相连以控制水流速度。以上所述的方法中,所述的卵石层中卵石的粒径为5-15cm;以上所述的方法中,所述的由卵石层形成的卵石坡的坡长为4m,所述的跑道池的弧形半径为2m,直行水道长度为4m;以上所述的方法中,所述的卵石层的水平投影面积为跑道池底面积的1/2~2/3。以上所述的方法中,所述的水流调节装置设置有N个,N为1、2、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的繁殖池使用后,可利用水流营造不同的水流环境和底质环境,启动达氏鲟自身内分泌激素调节,从而实现了自然排卵、自然排精以及雌雄同步发育成熟。2.将达氏鲟转入繁殖池后一般在一周内可以实现自然交配产卵,效率高。3.本技术对于研究达氏鲟繁殖栖息生境选择、行为偏好和繁殖行为观察等提供了便利,可为达氏鲟的自然栖息地保护提供重要数据支撑。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繁殖池的俯视图;图2为实施例1中繁殖池的截面图;其中1-跑道池、2-卵石层、3-水流调节装置;箭头代表水流方向;R代表弧形半径;D代表直行水道长度;Q代表卵石层上表面与跑道池底的夹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一种适用于达氏鲟自然交配产卵的繁殖池,包括:跑道池1,卵石层2和水流调节装置3;卵石层中卵石的粒径为5-15cm,卵石层的上表面与跑道池底形成2.0°的夹角(Q),形成卵石坡,卵石坡的坡长为4m,其余部分的卵石层水平铺设(图2);卵石层的水平投影面积为跑道池底面积的1/2;水流调节装置3设置在跑道池内以控制水流速度。所述的水流调节装置包括:水泵(上海人民,QY100-4.5-2型潜水泵)和变频调节器(安达变频VCD1000型380v3.0KW);变频调节器和水泵相连以控制水流速度。所述的跑道池的弧形半径为2m,直行水道长度为4m,池深2.8m(图1);所述的水流调节装置设置有两个,以控制繁殖池内不同深度水流的流速。本技术的繁殖池的使用方式如下:将性腺发育至IV期的达氏鲟亲鱼驯养40天然后转入上述繁殖池中,雌鲟4尾,雄鲟6尾。繁殖池内的水温控制在17.0-19.5℃,单日水温变幅不超过1.0℃,水深为2m;调节变频调节器,通过水泵在繁殖池内营造不同速度水流进行水流刺激:表层(水深0.3m处)流速为0.4m/s;中层(水深1.0m处)流速为0.3m/s;底层(水深1.5m处)流速为0.15m/s。水流方向与卵石坡面相对。每天水流刺激24h。采用水流刺激,连续刺激4天后,观察到达氏鲟自然交配产卵。交配产卵后,将所有10尾达氏鲟移除,受精卵一部分在卵石上孵化出苗,一部分人工捞取8000粒在孵化框中孵化。以上所述的驯养通过水流刺激实现,水流刺激的频率为:每天水流刺激3次,每次2-3h,水流的平均流速为0.3m/s(流速范围为0.2~0.4m/s)以上整个过程不投喂食物。通过上述方法,实验实现了1尾达氏鲟雌鱼和1尾达氏鲟雄鱼自然交配产卵,累计产卵3万粒,受精率约75%,总体孵化率约40%,在上浮阶段人工采集后在幼苗培育桶中继续培育,幼苗阶段存活率8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适用于达氏鲟自然交配产卵的繁殖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达氏鲟自然交配产卵的繁殖池,包括跑道池(1),卵石层(2)和水流调节装置(3);所述的卵石层(2)铺设在跑道池底,卵石层(2)的上表面与跑道池底构成1°‑2.8°的夹角,形成卵石坡;所述的水流调节装置(3)设置在跑道池内,水流调节装置包括水泵和变频调节器,变频调节器和水泵相连以控制水流速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达氏鲟自然交配产卵的繁殖池,包括跑道池(1),卵石层(2)和水流调节装置(3);所述的卵石层(2)铺设在跑道池底,卵石层(2)的上表面与跑道池底构成1°-2.8°的夹角,形成卵石坡;所述的水流调节装置(3)设置在跑道池内,水流调节装置包括水泵和变频调节器,变频调节器和水泵相连以控制水流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浩危起伟乔新美刘志刚熊伟张辉王成友吴金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