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2134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31 1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扬声器,包括主磁体部、由主磁体部驱动的振动系统以及用于收容主磁体部和振动系统的壳体,主磁体部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一磁钢、第一极芯、第二磁钢,第一磁钢与第二磁钢磁极同极相对设置;振动系统包括固持于壳体的第一振膜、与第一振膜连接的第一音圈、固持于壳体的第二振膜以及连接第二振膜的第二音圈,第一振膜与第二振膜相对并间隔设置;主磁体部设置于第一振膜与第二振膜之间并固持于壳体,第一音圈环绕主磁体部间隔设置以驱动第一振膜振动发声,第二音圈环绕主磁体部间隔设置以驱动第二振膜振动发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声换能
,尤其涉及一种扬声器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音频设备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人们对音频设备的要求不仅仅限于视频音频的播放,更要求对音频设备的可靠性提出更多要求。尤其是3G时代的到来,移动多媒体技术也随之发展,很多音频设备具有多种娱乐功能,如视频播放、数码摄像、游戏、GPS导航等,都要求音频设备内的电子元器件越来越精密和紧凑。在音频设备中,扬声器是一种常用的电子元器件,主要用于音频信号的播放。但是现有的扬声器,被音圈环绕的磁组一般都由单块磁钢组成,这种磁组在其周侧产生的磁通量小,并且只能驱动一个振膜振动发声,磁通量小又造成驱动力不足,从而影响所述振膜的振动灵敏度。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扬声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扬声器,其实现双音膜发声,每个音圈对应的磁通量均较大,从而具有高振动灵敏度。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扬声器,包括主磁体部、由所述主磁体部驱动的振动系统以及用于收容所述主磁体部和所述振动系统的壳体,所述主磁体部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一磁钢、第一极芯和第二磁钢,所述第一磁钢与所述第二磁钢磁极同极相对设置;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固持于所述壳体的第一振膜、与所述第一振膜连接的第一音圈、固持于所述壳体的第二振膜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振膜的第二音圈,所述第一振膜与所述第二振膜相对并间隔设置;所述主磁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振膜与所述第二振膜之间并固持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音圈环绕所述主磁体部并间隔设置以驱动所述第一振膜振动发声,所述第二音圈环绕所述主磁体部并间隔设置以驱动所述第二振膜振动发声。上述的扬声器,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与所述上壳体组配的下壳体,所述主磁体部固定于所述上壳体。上述的扬声器,所述扬声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下壳体的副磁体部,所述副磁体部环绕所述主磁体部间隔设置以形成磁间隙,所述第一音圈与所述第二音圈均悬置于所述磁间隙中。上述的扬声器,所述副磁体部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三极芯、第三磁钢、第四极芯以及第四磁钢,所述第三磁钢与所述第四磁钢磁极同极相对设置,所述第四磁钢固定于所述下壳体。上述的扬声器,所述主磁体部还包括贴设于所述第二磁钢的第二极芯。所述磁间隙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极芯与所述第三极芯之间的第一磁间隙和形成于所述第二极芯与所述第四极芯之间的第二磁间隙,所述第一磁间隙与第二磁间隙相连通,所述第一音圈悬浮于所述第一磁间隙中,所述第二音圈悬浮于所述第二磁间隙中。上述的扬声器,所述扬声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第三极芯之间的垫圈,所述垫圈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振膜。上述的扬声器,所述第一振膜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振膜中间的第一中间部、与所述第一中间部相接并朝向所述上壳体方向凸起的第一折环部、朝向所述副磁体部方向凸起的第二折环部、连接所述第一折环部与所述第二折环部的球顶部以及夹设固定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垫圈之间的第一边缘部。上述的扬声器,所述上壳体设有朝向所述下壳体突出形成的凸台,所述第一中间部夹设固定于所述凸台与所述主磁体部之间。上述的扬声器,所述下壳体设有向远离所述上壳体的方向凹陷形成的用于向所述第二振膜提供振动空间的让位槽。上述的扬声器,所述第三磁钢、所述第四极芯以及所述第四磁钢的内边缘平齐,所述第三极芯的内边缘比所述第四磁钢的内边缘更靠近所述第一音圈。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扬声器设有两个振膜和分别驱动该两个振膜振动发声的两个音圈,主磁体部由依次叠设的第一磁钢、第一极芯、第二磁钢组成,该两个音圈分别设置于主磁体部的周侧,这样,每个所述音圈受到的磁通量大,有效提升了音圈的驱动力,进而改善了所述振膜的振动灵敏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技术扬声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扬声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扬声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扬声器的剖视图。所述扬声器100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1、收容于所述壳体1内并用于产生磁场的主磁体部2和副磁体部3、以及收容于所述壳体1内并与所述磁场作用以产生振动的振动系统4。所述副磁体部3环绕所述主磁体部2间隔设置以形成磁间隙。所述壳体1包括上壳体10和与所述上壳体10组配形成所述收容空间的下壳体11。上壳体10大致呈长方体形壳体,包括平板状的顶壁102和沿顶壁102的边沿弯折延伸的侧壁103。顶壁102的内表面朝向所述下壳体11的方向突出形成有凸台101。下壳体11包括大致呈长方形的平板状的底壁111以及固定在底壁上的一对支撑台112。一对支撑台112对称设置。底壁111的上表面设置有朝向远离上壳体10的方向凹陷形成的限位槽110。在其他实施例中,下壳体11也可以不设置支撑台112。所述主磁体部2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一磁钢20、第一极芯21、第二磁钢22以及第二极芯23,所述第一磁钢20与所述第二磁钢22同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极芯21和所述第二极芯23均由软磁材料制成。所述第一磁钢20、第一极芯21以及所述第二磁钢22三者的外边缘平齐,第二极芯23外边缘相比第二磁钢22的外边缘更靠近第二音圈43。所述副磁体部3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三极芯30、第三磁钢31、第四极芯32以及第四磁钢33,所述第三磁钢31和所述第四磁钢33同极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极芯30和所述第四极芯32均由软磁材料制成。所述第三极芯30、第三磁钢31、第四极芯32以及第四磁钢33各自的数量均为四个。所述第三磁钢31、所述第四极芯32以及所述第四磁钢33三者的内边缘平齐,所所述第三极芯30的内边缘相比第四磁钢33的内边缘更靠近第一音圈41。第一极芯21与第三极芯30之间形成第一磁间隙,第二极芯23与第四极芯32之间形成第二磁间隙,该第一磁间隙与第二磁间隙相连通构成该磁路系统的磁间隙。所述振动系统4包括固持于上壳体10的第一振膜40、驱动所述第一振膜40振动发声的第一音圈41、固持于下壳体12的第二振膜42以及驱动所述第二振膜42振动发声的第二音圈43,所述第一振膜40与所述第二振膜42相对并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振膜4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振膜40中间的第一中间部400、朝向所述上壳体10方向凸起的第一折环部401、朝向所述副磁体部3方向凸起的第二折环部402、连接所述第一折环部401与所述第二折环部402的球顶部403以及固定于所述上壳体10的第一边缘部404。所述第二振膜42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振膜42中间的第二中间部420、与所述第二中间部420连接的第三折环部421以及固定于所述下壳体11的第二边缘部422。扬声器100还包括呈中空环状结构的垫圈5,垫圈5固定在副磁体部3与上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扬声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扬声器,包括主磁体部、由所述主磁体部驱动的振动系统以及用于收容所述主磁体部和所述振动系统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磁体部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一磁钢、第一极芯和第二磁钢,所述第一磁钢与所述第二磁钢磁极同极相对设置;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固持于所述壳体的第一振膜、与所述第一振膜连接的第一音圈、固持于所述壳体的第二振膜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振膜的第二音圈,所述第一振膜与所述第二振膜相对并间隔设置;所述主磁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振膜与所述第二振膜之间并固持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音圈环绕所述主磁体部并间隔设置以驱动所述第一振膜振动发声,所述第二音圈环绕所述主磁体部并间隔设置以驱动所述第二振膜振动发声。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7.18 CN 20162075486471.一种扬声器,包括主磁体部、由所述主磁体部驱动的振动系统以及用于收容所述主磁体部和所述振动系统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磁体部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一磁钢、第一极芯和第二磁钢,所述第一磁钢与所述第二磁钢磁极同极相对设置;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固持于所述壳体的第一振膜、与所述第一振膜连接的第一音圈、固持于所述壳体的第二振膜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振膜的第二音圈,所述第一振膜与所述第二振膜相对并间隔设置;所述主磁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振膜与所述第二振膜之间并固持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音圈环绕所述主磁体部并间隔设置以驱动所述第一振膜振动发声,所述第二音圈环绕所述主磁体部并间隔设置以驱动所述第二振膜振动发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与所述上壳体组配的下壳体,所述主磁体部固定于所述上壳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下壳体的副磁体部,所述副磁体部环绕所述主磁体部间隔设置以形成磁间隙,所述第一音圈与所述第二音圈均悬置于所述磁间隙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磁体部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三极芯、第三磁钢、第四极芯以及第四磁钢,所述第三磁钢与所述第四磁钢磁极同极相对设置,所述第四磁钢固定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路斌吉成霞陈召宪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加坡;SG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