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导流装置及应用其的吸油烟机,吸油烟机包括第一风机、第二风机、集烟罩和油网,油网、旋转导流装置安装在集烟罩的油烟入口,旋转导流装置包括由相互连通的上环形圆筒和下环形圆筒组成的壳体,壳体内设有导流腔体,导流腔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设于上环形圆筒上,出风口设于下环形圆筒下部,下环形圆筒的内壁与外壁之间设有将气流引导至出风口的导流片,上环形圆筒的圆环厚度d1为5mm‑30mm,出风口宽度d2为1mm‑10mm,且上环形圆筒的圆环厚度d1与下环形圆筒的出风口宽度d2的比值d1/d2≥3。本吸油烟机能产生以较小的排风量实现较高的捕集油烟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吸油烟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转导流装置及应用其的吸油烟机。
技术介绍
吸油烟机的主要作用是实现烹饪油烟等有害厨房废气的快速排出,高效的油烟捕集率是吸油烟机设计的最终目标。目前众多厂商主要通过增加吸油烟机的风量,试图提高油烟的捕集效率。事实上,有研究表明当送风量超过捕集油烟极限风量时,将会造成空气污染物的外溢,从而导致吸油烟机的油烟捕集效率降低。为克服这些缺陷,特对吸油烟机的相关结构进行了改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旋转导流装置,它能产生向下旋转的气流,配合吸油烟机使用能使吸油烟机以较小的风量实现较高的捕集油烟效率。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由相互连通的上环形圆筒和下环形圆筒组成的壳体,壳体内设有导流腔体,导流腔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设于上环形圆筒上,出风口设于下环形圆筒下部,下环形圆筒的内壁与外壁之间设有将气流引导至出风口的导流片,上环形圆筒的圆环厚度d1为5mm-30mm,出风口宽度d2为1mm-10mm,且上环形圆筒的圆环厚度d1与下环形圆筒的出风口宽度d2 的比值d1/d2≥3。本技术方案的一种示例是,所述上环形圆筒的内径d3为100mm-400mm,上、下环形圆筒总高度h1为40mm-100mm,上环形圆筒的高度h2与上、下环形圆筒总高度h1的比值h2/h1为0.1-0.9。本技术方案的一种示例是,所述导流片为中部下凹的弧形板,导流片两端点相连所成弦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θ1为10°-90°,导流片底部端点处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θ2为0°-60°,导流片的外径r2比导流片的内径r1长2-10mm,导流片的内径r1与上、下环形圆筒总高度h1的比值r1/h1为0.5-10。本技术方案的一种示例是,所述导流片为倾斜设置的直板,倾斜角θ1为10°-90°。本技术方案的一种示例是,所述导流片为中部上凸的弧形板,且弧形板的厚度自下而上逐渐增大。本技术方案的一种示例是,所述下环形圆筒的外壁面是直线或弧线。本技术方案的一种示例是,所述导流片的数目为6-60,相邻导流片与下环形圆筒的内壁、外壁形成独立的导流通道。本技术方案的一种示例是,所述进风口与上环形圆筒的直径同轴设置,以保证气流均匀充斥在上环形圆筒内。以上各种示例,既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实施例,也可以在保证不矛盾的前提下,各示例任意组合构成组合式实施例。本技术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吸油烟机,它能产生以较小的排风量实现较高的捕集油烟效率。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第一风机、第二风机、集烟罩和油网,油网安装在集烟罩的油烟入口,且第一风机的入口与油烟入口连通,油烟入口安装有上述任一示例中的旋转导流装置,第二风机的出口与旋转导流装置的进风口连通,油网安装在旋转导流装置下环形圆筒的中心环内,或油网安装在油烟入口且旋转导流装置的出风口伸出油网。根据局部排风的设计原则,旋转导流装置生成旋转气幕,将油烟等污染物封闭在较小的气幕范围内,从而达到以较小的排风量实现较好的油烟捕集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旋转导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旋转导流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a、图4b、图4c为本技术中旋转导流装置导流片33的三种结构示意图;图5a、图5b、图5c、图5d、图5e为本技术中旋转导流装置下环形圆筒32的五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另一工作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相反,本技术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第一风机1、第二风机2、集烟罩和油网,油网安装在集烟罩的油烟入口,且第一风机1的入口与油烟入口连通,油烟入口安装有旋转导流装置3。如图2和图3所示,旋转导流装置3包括由相互连通的上环形圆筒31和下环形圆筒32组成的壳体,壳体内设有导流腔体,导流腔体设有进风口34和出风口35,进风口34设于上环形圆筒31上并与上环形圆筒31的直径同轴设置,出风口35是设于下环形圆筒32下部的环形缺口,下环形圆筒32的内壁与外壁之间设有6-60片将气流引导至出风口的导流片33,相邻导流片33与下环形圆筒32的内壁、外壁形成独立的导流通道。第二风机2的出口与旋转导流装置3的进风口34连通,油网安装在旋转导流装置3下环形圆筒32的中心环内,或油网安装在油烟入口且旋转导流装置3的出风口35伸出油网。上环形圆筒31的圆环厚度d1大于下环形圆筒32的出风口宽度d2,上环形圆筒1的圆环厚度d1与下环形圆筒32的出风口宽度d2 的比值d1/d2≥3。上环形圆筒31的圆环厚度d1为5mm-30mm。出风口35宽度d2为1mm-10mm。上环形圆筒31的内径d3为100mm-400mm。上环形圆筒31、下环形圆筒32总高度h1为40mm-100mm,上环形圆筒31的高度h2与上环形圆筒31、下环形圆筒32总高度h1的比值h2/h1为0.1-0.9。如图4a所示,导流片33为中部下凹的弧形板,导流片33两端点相连所成弦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θ1为10°-90°,导流片33底部端点处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θ2为0°-60°,导流片33的外径r2比导流片33的内径r1长2-10mm,导流片33的内径r1与上环形圆筒31、下环形圆筒32总高度h1的比值r1/h1为0.5-10。除此以外,导流片33还可以是如图4b所示,导流片33为倾斜设置的直板,倾斜角θ1为10°-90°;或者,如图4c所示,导流片33为中部上凸的弧形板,且弧形板的厚度自下而上逐渐增大;还可以是其它类似翼形结构。旋转导流装置3的外形是多样的,尤其是下环形圆筒32的外壁面可以是直线或弧线。用d3表示下环形圆筒32顶部的内直径,d4表示下环形圆筒32底部的内直径。旋转导流装置3的外形可以是如图5a所示的d3 = d4 、图5b和图5d所示的d3>d4、图5c和图5e所示的d3<d4。本技术的工作状态,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风机2工作产生的气流经旋转导流装置3流出,旋转导流装置3出风口35处的旋转气流由于切向力的作用可呈现出自上而下逐渐集中的现象,即形成一个“龙卷风”式气流分布。受到来自旋转导流装置3的旋转气幕影响,油烟等污染物被控制在一个局部空间内,并随着旋流气体共同螺旋式上升至旋转导流装置3的中心环区域,即可实现“人造龙卷风”。该形式气流组织具有传送距离远、排风量小、捕集效率高、污染物扩散范围小、局部排风负压区大、负压值高等优点。此时,第一风机1只要较小的风量,即可加速将“人造龙卷风”内的油烟等污染物抽至室外。本技术根据吸油烟机的油烟入口数量配置相应的旋转导流装置3和与旋转导流装置3连通产生“人造龙卷风”的风机,而且通过对每个风机设置单独的开关,使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旋转导流装置3的风机进行单独关闭、单独开启、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相互连通的上环形圆筒(31)和下环形圆筒(32)组成的壳体,壳体内设有导流腔体,导流腔体设有进风口(34)和出风口(35),进风口(34)设于上环形圆筒(31)上,出风口(35)设于下环形圆筒(32)下部,下环形圆筒(32)的内壁与外壁之间设有将气流引导至出风口(35)的导流片(33),上环形圆筒(31)的圆环厚度d1为5mm‑30mm,出风口(35)宽度d2为1mm‑10mm,且上环形圆筒(31)的圆环厚度d1与下环形圆筒(32)的出风口(35)宽度d2 的比值d1/d2≥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相互连通的上环形圆筒(31)和下环形圆筒(32)组成的壳体,壳体内设有导流腔体,导流腔体设有进风口(34)和出风口(35),进风口(34)设于上环形圆筒(31)上,出风口(35)设于下环形圆筒(32)下部,下环形圆筒(32)的内壁与外壁之间设有将气流引导至出风口(35)的导流片(33),上环形圆筒(31)的圆环厚度d1为5mm-30mm,出风口(35)宽度d2为1mm-10mm,且上环形圆筒(31)的圆环厚度d1与下环形圆筒(32)的出风口(35)宽度d2 的比值d1/d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环形圆筒(31)的内径d3为100mm-400mm,上、下环形圆筒(31、32)总高度h1为40mm-100mm,上环形圆筒(31)的高度h2与上、下环形圆筒(31、32)总高度h1的比值h2/h1为0.1-0.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片(33)为中部下凹的弧形板,导流片(33)两端点相连所成弦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θ1为10°-90°,导流片(33)底部端点处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θ2为0°-60°,导流片(33)的外径r2比导流片(33)的内径r1长2-10mm,导流片(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远璋,丁斐,鲁信辉,李炳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