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充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57121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2 2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压充电结构,包括充电器和电池包,充电器的壳体上有裸露的第一充电端子,电池包的壳体上有第二充电端子,第一充电端子能与第二充电端子实现电性连接,从而给电池包充电,第一充电端子串联在充电器内部充电回路上,所述电池包上有发出特定信号的触发装置,充电器上有能感应该特定信号的感应装置,只有当感应装置感应到触发装置发出的特定信号后才能触发充电器内部充电回路闭合,使第一充电端子带电。电池包与充电器之间通过信号来感应控制充电器内部充电回路的通断,因此充电器壳体的外表面上不需要设置任何接触按压开关,确保不会因误触或被挤压而使第一充电端子带电,从而达到使用更加安全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使用于高压充电器及配套电池包上的一种充电结构,特别是涉及到一种设有感应开关的高压充电结构。
技术介绍
高电压电池包具有大功率输出的同时又能有效减少大电流工作所产生的热量,故被广泛的运用于电动汽车等大功率电器上。在电池包电能耗尽后可再次通过充电器进行充电,从而达到循环使用的目的。在使用充电器给高压电池包充电时,充电电压较高,当电压超过40V时,充电器上裸露在外的充电端子被误触或者被异物导通,就会存在触电、短路等安全隐患。如一专利号为ZL201420336565.2(公告号为CN204243790U)的中国技术专利《常开式高电压电池包充电器》披露了这样一种高压充电器,该充电器开关按钮安装在充电器表面上,通过电池包对该按钮施加作用力从而触发充电器上的控制开关。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按钮容易被使用者误触或者被充电器上放置的其他重物触发,使充电回路闭合,裸露的充电端子带电,进而引发触电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使用更加安全的高压充电结构。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压充电结构,包括充电器和电池包,充电器的壳体上有裸露的第一充电端子,电池包的壳体上有第二充电端子,第一充电端子能与第二充电端子实现电性连接,从而给电池包充电,第一充电端子串联在充电器内部充电回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上有发出特定信号的触发装置,充电器上有能感应该特定信号的感应装置,只有当感应装置感应到触发装置发出的特定信号后才能触发充电器内部充电回路闭合,使第一充电端子带电。作为改进,所述触发装置设置在所述电池包壳体内部。将触发装置设置在电池包壳体内部,可以保护触发装置,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再改进,所述感应装置设置在所述充电器壳体内部。将感应装置设置在充电器壳体内部,可以保护感应装置,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再改进,所述触发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充电端子附近;所述感应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充电端子附近,且与触发装置相对应。经改进后,触发装置和感应装置的位置都在充电端子附近,只有在充电器与电池包电性连接后,裸露的第一充电端子被第二充电端子完全包裹的情况下,才接通充电回路使第一充电端子带电,该设计使充电器在使用时安全性更高。再改进,所述触发装置包含第一磁铁,所述感应装置感应到第一磁铁的磁力产生动作,进而触发充电器内部充电回路闭合,使第一充电端子带电。因此,任何在在磁性的作用下发生动作并能连通充电回路闭合的装置都可以作为感应装置使用,如霍尔开关、TCK磁性开关等。同理,基于相同触发原理的装置也可以作为感应装置使用如弹簧及与弹簧一端固定连接的衔铁,衔铁在磁力的作用下发生运动,并直接通过衔铁接通充电回路。再改进,所述感应装置包含弹簧、第二磁铁以及与充电回路串联的干簧管,所述第二磁铁固定连接在弹簧一端,当第二磁铁感应到第一磁铁的磁性后能发生移动,进而触发干簧管动作。当电池包在充电状态时,充电器内部的第二磁铁感应到第一磁铁的磁性后在磁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弹簧发生变形,第二磁铁触发干簧管使充电回路闭合,第一充电端子带电;当电池包离开充电器时,第二磁铁所受到的磁力消失,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充电回路断开,第一充电端子不再带电。干簧管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便宜并且还是一种非接触式的密封开关,使用寿命长。磁铁作为触发装置,无需外加电源或者其他驱动方式进行驱动,就能一直发出磁性,使用寿命长,结构简单。同时,干簧管的簧片细而短,有较高的固有频率,提高了接点的通断速度,其开关速度要比一般的电磁继电器快5~10倍。最后改进,所述感应装置包含与充电回路串联的干簧管。直接通过第一磁铁感应干簧管动作,省去了中间其他的部件,使结构更加简单,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电池包与充电器之间通过信号来感应控制充电器内部充电回路的通断,因此充电器壳体的外表面上不需要设置任何接触按压开关,确保不会因误触或被挤压而使第一充电端子带电,从而达到使用更加安全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高压充电结构局部剖视图;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高压充电结构中充电器的立体图;图5为高压充电结构中电池包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高压充电结构局部剖视图;图7为图6中C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6中D的局部放大图;图中:充电器1;第一充电端子11;充电器壳体12;干簧管13;第二磁铁14;电池包2;第二充电端子21;电池包壳体22;第一磁铁23。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4-8所示,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一。如图4和图5所示,一种高压充电结构,包括充电器1和电池包2,充电器壳体12上有裸露的第一充电端子11,电池包2的电池包壳体22上有第二充电端子21,第一充电端子11能与第二充电端子21实现电性连接,从而给电池包2充电,第一充电端子11串联在充电器内部充电回路上。当电池包2和充电器1处于充电状态时,第二充电端子21能完全包裹住第一充电端子11裸露的部分,使用者无法接触到第一充电端子11。如图7和图8所示,电池包壳体22内部有发出磁信号的触发装置第一磁铁23,与触发装置相对应位置的充电器壳体12内设置了弹簧和第二磁铁14,第二磁铁14固定在弹簧的一端,干簧管13安装在第二磁铁14的后方,当第二磁铁14在第一磁铁23的作用下,发生移动,靠近干簧管13,使干簧管13发生动作,进而触发充电回路闭合。当取下电池包2,第一磁铁23远离第二磁铁14,第二磁铁14不再受到磁力的作用,同时弹簧发生复位运动,干簧管13感应不到第二磁铁14发出的磁性,也恢复到初始状态,回路断开,第一充电端子11不再带电。如图1-3所示,为本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实施例二。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简化了结构,不再设有弹簧和第二磁铁14,仅通过第一磁铁23直接感应干簧管13动作,当干簧管13感应到第一磁铁23发出的磁信号后触发充电器内部充电回路闭合,使第一充电端子11带电。参见图1,触发装置包含第一磁铁23设置在第二充电端子21附近,电池包壳体22内部;所述感应装置包含干簧管13设置在与触发装置第一磁铁23相对应位置的充电器壳体12内,第一充电端子11附近。第一磁铁23和干簧管13的位置都在充电端子附近,只有在电池包2的第二充电端子21完全包裹住充电器1上的第一充电端子11之后,第一磁铁23靠近干簧管13,干簧管13才会产生动作,闭合充电器1内的充电回路,使第一充电端子11带电,这样在使用充电器1时更加安全。当然也可以将第一磁铁23和干簧管13分别设置在电池包壳体22和充电器壳体12的外表面上。但是设置在壳体内部更有利于防止第一磁铁23丢失或者干簧管13的损坏。触发装置包含第一磁铁23时,所述感应装置包括任何能感应到第一磁铁23发出的磁性后产生动作,进而触发充电器内部充电回路闭合,使第一充电端子带电的装置。例如,感应装置可以包含霍尔开关或TCK磁性开关,当电池包2上的第一磁铁23靠近感应装置时,感应装置动作使充电回路闭合,第一充电端子11带电,当电池包2上的第一磁铁23离开感应装置时,感应装置恢复到初始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压充电结构,包括充电器和电池包,所述充电器的充电器壳体上有裸露的第一充电端子,所述电池包的电池包壳体上有第二充电端子,第一充电端子能与第二充电端子实现电性连接,从而给电池包充电,第一充电端子串联在充电器内部充电回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上有发出特定信号的触发装置,充电器上有能感应该特定信号的感应装置,只有当感应装置感应到触发装置发出的特定信号后才能触发充电器内部充电回路闭合,使第一充电端子带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压充电结构,包括充电器和电池包,所述充电器的充电器壳体上有裸露的第一充电端子,所述电池包的电池包壳体上有第二充电端子,第一充电端子能与第二充电端子实现电性连接,从而给电池包充电,第一充电端子串联在充电器内部充电回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上有发出特定信号的触发装置,充电器上有能感应该特定信号的感应装置,只有当感应装置感应到触发装置发出的特定信号后才能触发充电器内部充电回路闭合,使第一充电端子带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压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装置设置在所述电池包壳体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压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装置设置在所述充电器壳体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1、2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立孟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德霖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