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颌面整形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下颌骨囊性病变刮治的下牙槽神经保护导板,包括导板本体,导板本体设有导板内侧面和导板外侧面,所述导板本体还设有导板前缘、导板后缘、导板上缘和固位体,导板前缘和导板后缘分别为导板本体左右两端部,且导板前缘端处设有囊性病变前界指示缘,导板后缘端处设有囊性病变后界指示缘;导板上缘位于导板本体上端部,端处设有导板上缘线,导板上缘线形态与术前模拟所需囊性病变下边缘完全贴合;固位体位于导板内侧面底端部,呈凹型,形态与术前模拟所需下颌角完全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保护导板对下牙槽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进行定位及保护,同时提供术中指导,导板操作简便、价格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颌面整形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下颌骨囊性病变刮治的下牙槽神经保护导板。
技术介绍
下牙槽神经是下颌神经的一个分支,在从下颌神经分支后,经下颌孔在下颌骨内的下颌管中走行,其汇集了来自下牙槽的牙龈感觉神经和大多数牙神经。最后在颏孔中传出成为颏神经。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的下牙槽神经常常被累及,损伤后容易造成患侧下唇及下颌牙齿麻木不适,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大多采用囊性病变刮治术。患者因自身解剖变异及囊性病变占位等因素导致每个患者下牙槽神经走行及形态各不相同,医生于术中操作时常常因为无法把握下牙槽神经的精确位置而使神经受到损伤。随着数字化外科技术发展迅速并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治疗,外科导板技术已在口腔颌面外科有一定的应用,其应用方式主要为截骨导板、咬合导板、骨折复位导板等,但对于下牙槽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的定位及保护的研究比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下颌骨囊性病变刮治的下牙槽神经保护导板,对下牙槽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进行定位及保护,同时提供术中指导;导板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使医师术中可独自完成,易于临床推广。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本技术的一种基于下颌骨囊性病变刮治的下牙槽神经保护导板,包括导板本体,导板本体设有导板内侧面和导板外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本体还设有导板前缘、导板后缘、导板上缘和固位体,导板前缘和导板后缘分别为导板本体左右两端部,且导板前缘端处设有囊性病变前界指示缘,导板后缘端处设有囊性病变后界指示缘;导板上缘位于导板本体上端部,端处设有导板上缘线,导板上缘线形态与术前模拟所需囊性病变下边缘完全贴合;固位体位于导板内侧面底端部,呈凹型,形态与术前模拟所需下颌角完全贴合。所述导板上缘处还设有引导槽。所述引导槽设有两个,位于导板上缘线两侧且分别与导板上缘线连接。所述囊性病变前界指示缘与囊性病变前界平齐。所述囊性病变后界指示缘与囊性病变后界平齐。囊性病变前界指示缘:按保护板前缘延伸可与囊性病变前界平齐,术中可依据导板前缘位置把握囊性病变前界范围。囊性病变前或后界指示缘为神经保护导板边界,其范围覆盖术区下牙槽神经,以起到保护作用,上边缘应贴合囊性病变边界以起到术中指导囊性病变形态的作用,其前后边界范围不可过于延伸以免术中难以放置。所述导板厚为1.5-2.5mm。囊性病变后界指示缘:按导板后缘延伸可与囊性病变后界平齐,术中可依据导板后缘位置把握囊性病变后界范围。上缘线:导板上缘与囊性病变下边缘完全贴合,术中可依据导板上缘形态精确把握囊性病变下界范围,且指导正确操作范围以免损伤下牙槽神经。引导槽:即开窗刮治引导槽,依据囊性病变范围确定最适开窗位置后预留凹槽以便将术前设计开窗位置准确转移至术中。固位体:神经保护导板沿下颌角及下颌下缘向下颌骨内侧延伸成转角,形成导板固位体,使导板在贴合骨面过程中固定不偏倚。本技术中的保护导板保护下牙槽神经,同时定位囊性病变,达到功能性外科治疗的目的,充分发挥数字化外科治疗精确、微创、安全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保护导板外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保护导板内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保护导板与下颌骨结合示意图其中,图中标识具体为:1. 导板本体,2. 导板内侧面,3. 导板外侧面,4. 导板前缘,5. 导板后缘,6. 导板上缘,7. 固位体,8. 囊性病变前界指示缘,9. 囊性病变后界指示缘,10. 导板上缘线,11. 囊性病变下边缘,12. 下颌角,13. 引导槽,14. 囊性病变前界,15. 囊性病变后界,16. 囊性病变,17. 下颌下缘,18. 下颌骨,19. 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应该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例证的目的,决不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一种基于下颌骨囊性病变刮治的下牙槽神经保护导板,包括导板本体,导板本体设有导板内面和导板外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本体还设有导板前缘、导板后缘、导板上缘和固位体,导板前缘和导板后缘分别为导板本体左右两端部,且导板前缘端处设有囊性病变前界指示缘,导板后缘端处设有囊性病变后界指示缘;导板上缘设有导板上缘线和引导槽,导板上缘线位于导板本体上端部且形态与术前模拟所需囊性病变下边缘完全贴合;固位体位于导板内侧面底端部,呈凹型,形态与术前模拟所需下颌角完全贴合。导板厚可为1.5或2.5mm。上缘线:导板上缘与囊性病变下边缘完全贴合,术中可依据导板上缘形态精确把握囊性病变下界范围,且指导正确操作范围以免损伤下牙槽神经。固位体:神经保护导板沿下颌角及下颌下缘向下颌骨内侧延伸成转角,形成导板固位体,使导板在贴合骨面过程中固定不偏倚。实施例2一种基于下颌骨囊性病变刮治的下牙槽神经保护导板,包括导板本体,导板本体设有导板内面和导板外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本体还设有导板前缘、导板后缘、导板上缘和固位体,导板前缘和导板后缘分别为导板本体左右两端部,且导板前缘端处设有囊性病变前界指示缘,导板后缘端处设有囊性病变后界指示缘;导板上缘设有导板上缘线和两个引导槽,两个引导槽位于导板上缘线两侧且分别与导板上缘线连接导板上缘线位于导板本体上端部且形态与术前模拟所需囊性病变下边缘完全贴合;固位体位于导板内侧面底端部,呈凹型,形态与术前模拟所需下颌角完全贴合。导板厚可为2mm。囊性病变前界指示缘与囊性病变前界平齐,术中可依据导板前缘位置把握囊性病变前界范围。囊性病变后界指示缘与囊性病变后界平齐,术中可依据导板后缘位置把握囊性病变后界范围。本技术利用基于螺旋CT的DICOM格式数据三维重建下颌骨囊性病变及下牙槽神经,设计下牙槽神经保护导板保护神经,3D打印生成导板实物,用于手术中定位囊性病变及保护下牙槽神经,从而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精度,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中时间,保证手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基于下颌骨囊性病变刮治的下牙槽神经保护导板,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骤:(1)对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获得患者的头颅螺旋CT数据。(2)将螺旋CT的DICOM数据导入三维编辑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分割并重建下颌骨囊性病变及相关解剖结构,模拟描绘下牙槽神经及相应的下牙槽神经血管束。(3) 三维测量囊性病变边界范围及其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得出精确数据,便于术中把握。(4)于下颌骨表面绘制囊性病变及下牙槽神经投影线,根据投影线范围设计下牙槽神经保护板边界,预留术中骨开窗空间,于边界范围内截取下颌颊侧皮质骨,将所截取骨块的STL数据导入geomagic studio软件进行数据表面处理,抽壳增厚处理后得到成形的虚拟下牙槽神经保护导板,保存为STL数据。(5)将STL数据导入3D打印机,使用PLA聚乳酸材料,熔融成积(FDM)方式打印神经保护导板实物,经过低温等离子消毒,手术备用。(6)手术中,常规切开暴露骨面,导板就位于术前设计区域,固位稳定,医生沿所设计开窗位置去除骨皮质后暴露囊壁,刮除囊壁及周围炎性组织,即可准确地将术前设计转移至术中。本技术在术前数字化设计方面简便易行,无需专业软件工程师辅助,医生凭借基本软件操作及临床经验即可直接将自己的术前想法转移至术中。导板制作过程成本小、速度快、设备要求低,仅依靠桌面级快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下颌骨囊性病变刮治的下牙槽神经保护导板,包括导板本体(1),导板本体设有导板内侧面(2)和导板外侧面(3),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本体(1)还设有导板前缘(4)、导板后缘(5)、导板上缘(6)和固位体(7),导板前缘(4)和导板后缘(5)分别为导板本体(1)左右两端部,且导板前缘(4)端处设有囊性病变前界指示缘(8),导板后缘(5)端处设有囊性病变后界指示缘(9);导板上缘(6)位于导板本体(1)上端部,端处设有导板上缘线(10),导板上缘线(10)形态与术前模拟所需囊性病变下边缘(11)完全贴合;固位体(7)位于导板内侧面(2)底端部,呈凹型,形态与术前模拟所需下颌角(12)完全贴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下颌骨囊性病变刮治的下牙槽神经保护导板,包括导板本体(1),导板本体设有导板内侧面(2)和导板外侧面(3),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本体(1)还设有导板前缘(4)、导板后缘(5)、导板上缘(6)和固位体(7),导板前缘(4)和导板后缘(5)分别为导板本体(1)左右两端部,且导板前缘(4)端处设有囊性病变前界指示缘(8),导板后缘(5)端处设有囊性病变后界指示缘(9);导板上缘(6)位于导板本体(1)上端部,端处设有导板上缘线(10),导板上缘线(10)形态与术前模拟所需囊性病变下边缘(11)完全贴合;固位体(7)位于导板内侧面(2)底端部,呈凹型,形态与术前模拟所需下颌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鞠锐,田卫东,汤炜,周忠伟,曾维,李鹏,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