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震救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47805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2 04: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地震救援器,包括壳体、加水电池、扬声器和无线电接收解调器,所述无线电接收解调器和扬声器均与加水电池相连,所述扬声器与无线电接收解调器相连,且三者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还开有用于给加水电池注水的加水口;加水电池的电池单元包括吸水层和双极板,吸水层贴合双极板的空气阴极的外侧,双极板包括依次叠合的金属阳极板、褶皱钢片和空气阴极,褶皱钢片夹在金属阳极板和空气阴极之间。褶皱钢片不仅能导电、防水,其褶皱通道还构筑成空气通道,能够改善空气在电池内部的扩散性能,进而提高电池的放电性能,即增加了电池的电流密度和放电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救援工具,特别涉及一种地震救援器
技术介绍
在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煤矿安全事故发生时,往往会出现人员被掩埋等问题。一方面,被掩埋的人员处于一个黑暗封闭环境,心理压力非常大,这种恐慌情绪容易导致被掩埋人员体能消耗加大,从而缩短了生存时间;另一方面,被困人员不了解外面的搜救情况,也会陷入极度无助状态,会影响体力因恐惧而大量消耗;再者,外部救援人员不明确被掩埋人员的位置,延缓了救援进度,导致救援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生命救援器,缓解了在自然灾害中被困人员的心理恐惧,便于被困者及时了解外面的情况,超强的续航能力也可以为救援争取时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地震救援器,包括壳体、加水电池、扬声器和无线电接收解调器,所述无线电接收解调器和扬声器均与加水电池相连,所述扬声器与无线电接收解调器相连,且三者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还开有用于给加水电池注水的加水口;所述加水电池还包括正极、负极以及位于二者之间的至少一个电池单元,所述电池单元包括吸水层和双极板,所述吸水层贴合双极板的空气阴极的外侧,所述双极板包括依次叠合的金属阳极板、褶皱钢片和空气阴极,所述褶皱钢片夹在金属阳极板和空气阴极之间,所述褶皱钢片面向 金属阳极板的面上粘有导电铜胶布。一方面,褶皱钢片不仅能导电、防水,其褶皱通道还构筑成空气通道,能够改善空气在电池内部的扩散性能,进而提高电池的放电性能,即增加了电池的电流密度和放电功率;另一方面,该双极板可以作为加水电池的基本模块,有利于实现电池的快速组装。进一步地,所述地震救援器还包括至少一个LED灯珠,所述LED灯珠与加水电池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加水电池还包括依次排列的外褶皱铜片、外空气阴极、外吸水层和外金属阳极板,所述电池单元夹设在外吸水层与外金属阳极板之间;所述电池单元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池单元依次叠合,相邻两所述双极板之间夹有吸水层,靠近所述外金属阳极板的电池单元的吸水层与外金属阳极板贴合;所述正极与外褶皱铜片相连,所述负极与外金属阳极板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吸水层为吸水纸或海绵,所述金属阳极板由镁合金板或铝合金板组成。进一步地,所述空气阴极包括催化剂、碳黑和粘结剂。进一步地,所述催化剂为锰基催化剂或贵金属催化剂,所述粘结剂为聚四氯乙烯或聚偏氟乙烯。进一步地,所述褶皱钢片上的褶皱通道呈单向排列或者纵横交错排列。进一步地,所述褶皱钢片的断面呈曲线,或折线,或连续梯形。进一步地,所述褶皱钢片的表面还设有横向或竖向的隔条。进一步地,所述隔条为胶条或树脂条。附图说明图1为加水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地震救援器,包括壳体、加水电池、扬声器和无线电接收解调器,所述无线电接收解调器和扬声器均与加水电池相连,所述扬声器与无线电接收解调器相连,且三者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还开有用于给加水电池注水的加水口;加水电池包括正极2、负极1以及位于正极2和负极1之间的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电池单元包括吸水层5和双极板3,双极板3包括依次叠合的金属阳极板31、褶皱钢片32和空气阴极33,褶皱钢片32夹在金属阳极板31和空气阴极33之间,所述褶皱钢片32面向金属阳极板31的面上粘有导电铜胶布,吸水层5贴合在双极板3的空气阴极33的外侧,金属阳极板31由镁合金板或铝合金板组成。该地震救援器加水即开始工作,持续不断向外界发射定位信息,加水电池具有出色的单次持续工作能力,水消耗完后,再次注水又可重新使用,无需充电,移动性较强,且没有污染物产生,非常环保;另外,该加水电池的褶皱钢片不仅能导电、防水,其褶皱通道还构筑成空气通道,能够改善空气在电池内部的扩散性能,进而提高电池的放电性能,即增加了电池的电流密度和放电功率;双极板可以作为加水电池的基本模块,有利于实现电池的快速组装。地震救援器还包括至少一个LED灯珠,LED灯珠与加水电池相连。导电铜胶布可以防止褶皱钢片部分过度反应而穿孔。一旦遇到灾情,将地震救援器随手带在身边,如果被困,及时在加水口加入水,加水电池便开始工作,为无线电接收解调器和扬声器提供能源,持续不断的接收无线信号,及时了解救援情况,直至救援人员发现被困者。该地震救援器携带方便,不需要时保存方便,不会因为长时间不用而失效,需要时,只 用注水即可,唾液、尿液也可,限制条件较少,实用性很强。优选,无线电接收解调器和扬声器具有低电压(1.5V)和小功率(20mW)的特点,另外,无线电接收解调器具有高灵敏度,自动搜索并锁定,免除手动调谐。具体地,加水电池包括依次排列的外褶皱铜片6、外空气阴极7、外吸水层8、多个电池单元以及外金属阳极板4,多个电池单元并行排列并夹设在外吸水层8与外金属阳极板4之间,相邻两双极板3之间夹有吸水层5,靠近外金属阳极板4的最外侧电池单元的吸水层5与外金属阳极板4贴合,正极2与外褶皱铜片6相连,负极1与外金属阳极板4相连。另外,空气阴极33包括催化剂、碳黑和粘结剂,催化剂为锰基催化剂或贵金属催化剂,粘结剂为聚四氯乙烯或聚偏氟乙烯。因此,不管是双极板3还是加水电池,其有益效果为:一方面,褶皱钢片32不仅能导电、防水,其褶皱通道还构筑成空气通道,能够改善空气在电池内部的扩散性能,进而提高电池的放电性能,即增加了电池的电流密度和放电功率;另一方面,该双极板3可以作为加水电池的基本模块,有利于实现电池的快速组装。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吸水层5为吸水纸或者海绵,取材方便,吸水和蓄水能力好,价格也便宜;金属阳极板31由镁合金板或铝合金板组成,性能比较稳定,不会出现火花的安全隐患。需要说明的是,褶皱钢片32上的褶皱通道呈单向排列,横向、竖向或者斜向都行,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褶皱钢片32上的褶皱通道还可以纵横交错排列,这样不仅增加了空气扩散通道,还合适的增加了褶皱钢片32的强度,可以防止双极板3在装配过程中被压平。另外,褶皱钢片32的断面可以呈曲线,或折线,或连续梯形。在另外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褶皱钢片32的表面还设有横向或竖向的隔条,隔条为胶条或树脂条,这样可以防止褶皱钢片32被压 平后导致的空气通道阻塞。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金属阳极板31的板面上粘附一层微绒毛,微绒毛位于吸水层5与金属阳极板31之间,微绒毛的蓄水能力较强,提高了吸水电池的续航能力;再者,微绒毛还能吸收电池反应带来的形变,减缓电池的变形。另外,上述双极板3和加水电池,褶皱钢片32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褶皱钢片32可以在电池反应过程中吸收一定程度的形变,防止电池整体体积的膨胀。以上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其结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专利技术,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地震救援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震救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加水电池、扬声器和无线电接收解调器,所述无线电接收解调器和扬声器均与加水电池相连,所述扬声器与无线电接收解调器相连,且三者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还开有用于给加水电池注水的加水口;所述加水电池包括正极(2)、负极(1)以及位于二者之间的至少一个电池单元,所述电池单元包括吸水层(5)和双极板(3),所述吸水层(5)贴合双极板(3)的空气阴极(33)的外侧,所述双极板包括依次叠合的金属阳极板(31)、褶皱钢片(32)和空气阴极(33),所述褶皱钢片(32)夹在金属阳极板(31)和空气阴极(33)之间,所述褶皱钢片(32)面向金属阳极板(31)的面上粘有导电铜胶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震救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加水电池、扬声器和无线电接收解调器,所述无线电接收解调器和扬声器均与加水电池相连,所述扬声器与无线电接收解调器相连,且三者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还开有用于给加水电池注水的加水口;所述加水电池包括正极(2)、负极(1)以及位于二者之间的至少一个电池单元,所述电池单元包括吸水层(5)和双极板(3),所述吸水层(5)贴合双极板(3)的空气阴极(33)的外侧,所述双极板包括依次叠合的金属阳极板(31)、褶皱钢片(32)和空气阴极(33),所述褶皱钢片(32)夹在金属阳极板(31)和空气阴极(33)之间,所述褶皱钢片(32)面向金属阳极板(31)的面上粘有导电铜胶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救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震救援器还包括至少一个LED灯珠,所述LED灯珠与加水电池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救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水电池还包括依次排列的外褶皱铜片(6)、外空气阴极(7)、外吸水层(8)和外金属阳极板(4),所述电池单元夹设在外吸水层(8)与外金属阳极板(4)之间;所述电池单元为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占吉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科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