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干涉光学增亮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00705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7 14: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薄膜,尤其涉及一种减干涉光学增亮膜。为了解决现有增亮膜会产生干涉现象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干涉光学增亮膜。所述增亮膜包括基材层和结构层,所述结构层紧贴在基材层上,所述结构层包括若干个棱镜结构,所述棱镜结构的横截面是等腰三角形,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度做大小交替变化。该减干涉光学增亮膜具有较好的减干涉效果。

Interference reducing optical brightening film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optical thin film, in particular to an interference reducing optical brightening film.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terference in the existing brightening film.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interference reducing optical brightening film. The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comprises a substrate layer and structure layer, the structure layer close to the substrate layer, the structure layer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prism structure,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prism is an isosceles triangle, the isosceles triangle vertex angle size variation. The interference reducing optical brightening film has better interference reduction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薄膜,尤其涉及一种减干涉光学增亮膜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是目前最常见的显示技术。LCD为非发光性的显示设备,需要借助背光模组BLU(BackLight Unit)提供高亮、均匀的光源才能达到显示效果。背光模组中包含光源、导光板、以及反射膜、扩散膜和增亮膜三种主要的光学膜片。增亮膜(BEF,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的作用是将通过扩散片后实现匀化、散射的大部分光线重新汇聚到中心视角(相对于发光面法线±35°)以内,显著提高了正视亮度,减少了低出射角(相对于发光面)散射光线的损失。增亮膜一般采用等腰三角型的长条形微棱镜(Prism)结构,通过光线在棱镜侧面的折射、全反射以及棱镜之间的多次折射,产生光线的正视累积效果和回收利用效果,实现了对绝大部分光线的出射角控制。传统增亮膜为有序排列的等间距的棱镜阵列,棱镜顶角固定不变,一般为亮度最优化的90°。这种增亮膜在液晶显示应用中,其有序的棱镜阵列会与液晶屏有序排列的像素(Pixel)叠加,产生干涉,即莫尔条纹,或者称水波纹。目前,增亮膜的干涉问题一直以来是液晶显示行业最难以攻克的难题,尤其是当液晶屏发展得越来越高清,这个问题将会更加难以解决。现有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通常采用不同大小的棱镜阵列(亦称山脉),并配以抖动结构(Wave structure),使得山脉高低起伏,或者左右移动,以此产生乱序效果,试图打乱光线的出射方向,减轻和像素之间的干涉问题。前者
业界称之为上下抖动结构,后者称之为左右抖动结构。一般来说,抖动结构的抖动幅度不会太大(<棱镜高度的10%),否则会产生肉眼可见的抖动花纹,影响观看效果,尤其是在手机、平板、笔记本这些视距较近的移动终端上,更加明显。然而,无论是哪种抖动结构的增亮膜,在其任何位置取横截面,其截面结构的等腰三角形的侧边仍是规则有序的,其夹角固定,仅有高低错位。例如,当顶角设定为90°时,如图1所示,棱镜虽有水平距离差,然而并不改变最终光线的折射、反射方向。同时由于抖动幅度较小,依靠改变水平位移产生的无序性就非常有限。因此,随着液晶屏发展得越来越高清,这些水平抖动结构,对减轻干涉的效果变得越来越不明显。通常,这类增亮膜仍需要与偏光片错开一定的角度,才能进一步减轻干涉。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增亮膜会产生干涉现象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干涉光学增亮膜。该减干涉光学增亮膜具有较好的减干涉效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干涉增亮膜,所述增亮膜包括基材层和结构层,所述结构层紧贴在基材层上,所述结构层包括若干个棱镜结构,所述棱镜结构的横截面是等腰三角形,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度做大小交替变化。所述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的长度是固定或不固定的。所述顶角的角度连续变化。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度沿纵深方向不断变化。所述棱镜结构是指单条的长条形的棱镜,简称为棱镜。进一步的,在同一条棱镜结构中,棱镜的高度相同。或者说,所述棱镜结构的波峰沿纵深方向的高度不变。所述棱镜结构的波峰沿纵深方向的高度保持不变,棱镜的波谷沿纵深方向呈高低起伏且左右摇摆变化。棱镜结构的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又称棱镜的顶角,等腰三角形的侧边又称棱镜的侧边,等腰三角形的侧边沿纵深方向的连接称棱镜的侧面。单一棱镜的顶角沿纵深方向的连线称棱镜的波峰,两个棱镜的侧边交叠处的连线(或称棱镜侧面的交叠处)称棱镜的波谷。进一步的,所述增亮膜还包含雾化层,所述雾化层紧贴于基材层下方。进一步的,所述雾化层的雾度为1-99%。雾化层包含的雾化结构为凹状、凸状或是平面结构。作为优选的,增亮膜包含雾化层,且雾化层的雾度为15-25%。进一步的,所述的减干涉增亮膜中,所述棱镜结构平行排列,形成阵列,棱镜结构平铺在基材层的上表面。进一步的,所述棱镜结构的侧面处处有交叠。基材层不存在漏光平面。进一步的,所述的减干涉增亮膜中,所述棱镜波峰的高度(或称棱镜的高度)相同,横向相邻的棱镜波峰之间的距离,或称棱镜间距,为10-200μm。进一步的,所述的减干涉增亮膜中,所述顶角的角度包括顶角最大值和顶角最小值,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度沿纵深方向在顶角最大值和顶角最小值之间连续变化,针对单独的一条棱镜结构,所述棱镜顶角的平均值用M表示,变化幅度用N表示,顶角的最大值用A表示,顶角的最小值用B表示,顶角的角度波动变化过程中的极大值用C表示,极小值用D表示,则A=M+N,B=M-N,C∈(B,A],D∈[B,A);所述棱镜顶角的平均值为60-120°,变化幅度为5-30°;所述顶角的角度是在A和B之间(包括A和B)连续做大小(极大值、极小值)交替变化。集合的中括号表示包括边界数字,小括号是不包括边界数字。进一步的,C和D交替成对出现,所述顶角的角度是在C和D之间(包括C和D)连续变化,即在C和D之间(不包括C和D),顶角的角度不会
出现大小交替的变化,从C转变为D时,顶角不断变小,从D转变为C时,顶角不断变大。所述棱镜顶角的平均值为60-120°,变化幅度为5-30°。同一个结构层中,不同的棱镜结构具有不同的顶角平均值,当所述棱镜顶角的平均值为60-120°,当变化幅度为30°时,所述顶角的最大值的范围是90°-150°,所述顶角的最小值的范围是30°-90°。同一个结构层中,不同的棱镜结构具有不同的顶角平均值,当所述棱镜顶角的平均值为60-120°,当变化幅度为5°时,所述顶角的极大值的范围是65°-125°,所述顶角的极小值的范围是55°-115°。针对同一条棱镜结构,当所述棱镜顶角的平均值为60°,当变化幅度为30°时,所述顶角的最大值是90°,所述顶角的最小值是30°。该条棱镜结构在30°-90°之间做大小交替的变化。针对同一条棱镜结构,当所述棱镜顶角的平均值为120°,当变化幅度为30°时,所述顶角的最大值是150°,所述顶角的最小值是90°。该条棱镜结构在90°-150°之间做大小交替的变化。针对同一条棱镜结构,当所述棱镜顶角的平均值为60,当变化幅度为5°时,所述顶角的最大值是65°,所述顶角的最小值是55°。该条棱镜结构在55°-65°之间做大小交替的变化。针对同一条棱镜结构,当所述棱镜顶角的平均值为120°,当变化幅度为5°时,所述顶角的最大值是125°,所述顶角的最小值是115°。该条棱镜结构在115°-125°之间做大小交替的变化。进一步的,所述的减干涉增亮膜中,所述棱镜顶角的平均值用M表示,变化幅度用N表示,顶角的最大值用A表示,顶角的最小值用B表示,顶角波动变化过程中的极大值用C表示,极小值用D表示,则A=M+N,B=M-N,C∈(B,A],D∈[B,A);所述棱镜顶角的变化在纵深方向呈现连续波动性,10mm纵深距离内包含1-50对顶角极大值和极小值。50对顶角极大值和顶角极小值是指顶角的角度包括50个顶角极大值和50个顶角极小值,顶角在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连续交替变化。进一步的,所述的减干涉增亮膜中,结构层包含平铺的棱镜结构,棱镜的高度相等,棱镜间距为18-30μm,棱镜顶角平均值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减干涉光学增亮膜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干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亮膜包括基材层和结构层,所述结构层紧贴在基材层上,所述结构层包括若干个棱镜结构,所述棱镜结构的横截面是等腰三角形,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度做大小交替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干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亮膜包括基材层和结构层,所述结构层紧贴在基材层上,所述结构层包括若干个棱镜结构,所述棱镜结构的横截面是等腰三角形,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度做大小交替变化。2.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减干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亮膜还包含雾化层,所述雾化层紧贴于基材层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减干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结构平行排列,形成阵列,棱镜结构平铺在基材层的上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减干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波峰的高度相同,横向相邻的棱镜波峰之间的距离为10-200μm。5.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减干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角的角度包括顶角最大值和顶角最小值,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度沿纵深方向在顶角最大值和顶角最小值之间连续变化。6.根据权利要求书5所述的减干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顶角的平均值用M表示,变化幅度用N表示,顶角的最大值用A表示,顶角的最小值用B表示,顶角的角度波动变化过程中的极大值用C表示,极小值用D表示,则A=M+N,B=M-N,C∈(B,A],D∈[B,A);所述棱镜顶角的平均值为60-120°,变化幅度为5-30°;所述棱镜顶角的变化在纵深方向呈现连续波动性,10mm纵深距离内包含1-50对顶角极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寅张树柏秦文鹏陈建文徐良霞李刚唐海江张彦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