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98653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5 20: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成像设备。其包括带、成像单元、第一辊和第二辊、供给部分、拉伸辊和推压部件。在拉伸辊和第一转印辊之间的外部公切线与第一转印辊之间的接触点和在外部公切线和垂直于外部公切线且穿过第二转印辊的旋转中心的直线之间的交叉点满足:接触点比交叉点更靠近于拉伸辊,且在接触点和交叉点之间的距离是第一转印辊的直径的5%或更多。推压部件在第一辊和带之间靠近于转印部分的位置处从内周带表面推压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像设备,诸如,打印机、传真机或复印机。
技术介绍
在利用中间转印带的成像设备中,在中间转印带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在转印辊接触到中间转印带的转印部分处转印到由转印辊朝向中间转印带支撑的转印带上、或转印到记录材料。在利用中间转印带的成像设备中,记录材料可优选靠近于转印部分在上游侧上叠加在中间转印带上,而后被引入转印部分。这是因为高压被施加到转印部分且强电场在转印部分处产生,因此当记录材料被叠加在可旋转转印部件上而后被引入转印部分时,在中间转印带和记录材料之间产生放电,因此容易产生图像缺陷。在日本公开专利申请(JP-A)2002-82543中,支撑部件设置在转印部分的上游侧上,以便支撑中间转印带的内周表面,由此记录材料稳定接触到中间转印带的区域靠近于转印部分形成在上游侧上。在支撑部件设置在转印部分的上游侧的成像设备中,当在每单位面积重量大的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时,位于转印部分的上游的一部分记录材料摩擦中间转印带,从而容易产生由于调色剂图像在转印之前的干扰而造成的图像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环形中间转印带;调色剂成像单元,其配置成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第一转印辊,其接触中间转印带的内周表面;第二转印辊,其配置成在自身和第一转印辊之间夹置中间转印带,以形成转印部分,在转印部分处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供给装置,其配置成将记录材料供给到转印部分;拉伸辊,其设置在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的调色剂成像单元的下游和第一转印辊的上游,配置成在自身和第一转印辊之间与中间转印带的内周表面接触地拉伸中间转印带,其中,在从第一转印辊的旋转轴线的方向看去时,在中间转印带被第一转印辊拉伸的拉伸侧上在拉伸辊和第一转印辊之间的外部公切线与第一转印辊之间的接触点、以及在外部公切线和垂直于外部公切线且穿过第二转印辊的旋转中心的直线之间的交叉点满足:接触点比交叉点更靠近于拉伸辊,且在接触点和交叉点之间的距离是第一转印辊的直径的5%以上;以及推压部件,其配置成在第一转印辊和中间转印带之间的靠近于转印部分的位置处从中间转印带的内周表面推压中间转印带。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附图说明图1是成像设备的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中间转印带的弹性层的示意图。图3是在上游侧上的二次转印部分的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实施方式1中的外部二次转印辊的布置的示意图。图5是二次转印部分的放大图。图6是比较示例1中的外部二次转印辊的布置的示意图。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推压部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将具体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成像设备)图1是成像设备100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成像设备100是级联式中间转印类型的全色打印机,其中,成像部分PY、PM、PC和PK沿中间转印带40的朝上表面设置。在成像部分PY中,黄色调色剂图像在感光鼓1Y上形成,而后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0上。在成像部分PM中,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在感光鼓1M上形成,而后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0上。在成像部分PC和PK中,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分别在感光鼓1C和1K上形成,而后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0上。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0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被供给到二次转印部分T2,且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记录材料P从记录材料盒31取出,且由分离辊32逐一地分开,而后被供给到对准辊对13。对准辊对13与中间转印带40上的调色剂图像同步地向二次转印部分T2发送记录材料P。转印带单元36接触到由内部二次转印辊42支撑的中间转印带40,以形成二次转印部分T2。转印电压源11向外部二次转印辊10施加DC电压,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40二次转印到被供给穿过二次转印部分T2的记录材料上。其上被二次转印有四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通过由用于定影装置60的预先供给装置61供给而被供给到定影装置60中,而后由定影装置60加热和挤压,以使得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定影装置60通过在由定影辊60a和压辊60b形成的夹持部中向记录材料P施加预定压力和预定热量,而将调色剂图像熔化且定影在记录材料P上,加热器60c被设置在定影辊60a中。(成像部分)成像部分PY、PM、PC和PK具有基本相同的构造,只是在显影装置5Y、5M、5C和5K中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分别是彼此不同的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在下文中,描述了成像部分PY(用于黄色),且有关其它成像部分PM、PC和PK的多余说明将被省略。在感光鼓1Y的周边处,成像部分PY包括充电装置(充电器)3Y、曝光装置4Y、显影装置5Y、初次转印辊6Y和鼓清洁装置7Y。感光鼓11通过在铝筒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感光层而被制备,且以预定处理速度沿箭头R1方向旋转。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处理速度是300-500mm/sec。充电装置3Y将感光鼓1Y的表面充电到均匀负电势。曝光装置4Y通过旋转镜以激光束扫描感光鼓1Y的表面,以使得用于图像的静电潜像被写(形成)在感光鼓1Y的表面上,旋转镜由通过在扫描线上的显影图像数据获得的图像信号而进行接通/断开调制。显影装置5Y通过将调色剂传送到感光鼓1Y上而将静电潜像显影成调色剂图像。显影剂供应部分51Y以与随着图像形成而从显影装置5Y取出的调色剂的量对应的量将调色剂供应到显影装置5Y。在这个实施方式中,采用反转显影类型,在所述反转显影类型中,调色剂沉积在静电潜像的曝光部分上以显影静电潜像。由曝光装置4Y形成的静电潜像是一组小点图像,且通过改变点图像的密度而改变在感光鼓1Y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密度。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的相应彩色调色剂图像中的每个的最大反射密度是大约1.5–1.7。在最大反射密度处的每个调色剂图像的每单位面积调色剂量是大约0.4–0.6mg/cm2。初次转印辊6Y在感光鼓1Y和中间转印带40之间形成初次转印部分。DC电压被施加到初次转印辊6Y,由此在感光鼓1Y上承载的负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0上。鼓清洁装置7Y用清洁刮刀摩擦感光鼓1Y,因此收集沉积在感光鼓1Y的表面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中间转印带)图2是中间转印带的弹性层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中间转印带40由驱动辊43、张紧辊41和内部二次转印辊42拉伸,且由驱动辊43驱动,以使得中间转印带40按以上描述的处理速度沿箭头R2方向旋转。张紧辊41在其每个末端部分处由推压弹簧45向外推压,以使得中间转印带40的张紧相对于供给方向被控制在大约2-5kg的基本特定水平。内部二次转印辊42与地电势连接且支撑穿过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中间转印带40的内周表面。带清洁装置44用清洁刮刀摩擦中间转印带40,因此从中间转印带40的表面收集转印残余调色剂。如图2所示,中间转印带40包括弹性层40b。中间转印带40是具有3层结构的环形带,在3层结构中,基层40a、弹性层40b和离型层40c从内周表面侧层压。中间转印带40通过在其中添加诸如碳黑的导电剂而被调整到具有1×109-1×1014Ω.cm的体积电阻率。基层40a利用诸如聚酰亚胺或聚碳酸酯的树脂材料形成,且其厚度是70-100μm。弹性层40b利用诸如聚氨酯橡胶或氯丁橡胶的弹性材料形成,且其厚度是200-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成像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环形的中间转印带;调色剂成像单元,其配置成在所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第一转印辊,其接触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周表面;第二转印辊,其配置成在第二转印辊自身和所述第一转印辊之间夹持所述中间转印带以形成转印部分,在所述转印部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供给装置,其配置成将记录材料供给到转印部分;拉伸辊,其设置在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的所述调色剂成像单元的下游和所述第一转印辊的上游,配置成在所述拉伸辊自身和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周表面接触的所述第一转印辊之间拉伸所述中间转印带,其中,在从所述第一转印辊的旋转轴线的方向看去时,在所述中间转印带被所述第一转印辊拉伸的拉伸侧上、在所述拉伸辊和所述第一转印辊之间的外部公切线与所述第一转印辊之间的接触点,和在所述外部公切线和垂直于外部公切线且穿过所述第二转印辊的旋转中心的直线之间的交叉点满足:所述接触点比所述交叉点更靠近于所述拉伸辊且在所述接触点和所述交叉点之间的距离是所述第一转印辊的直径的5%或更多;以及推压部件,其配置成在所述第一转印辊和所述中间转印带之间的靠近于转印部分的位置处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周表面推压所述中间转印带。...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6.02 JP 2015-112020;2016.03.02 JP 2016-04027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环形的中间转印带;调色剂成像单元,其配置成在所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第一转印辊,其接触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周表面;第二转印辊,其配置成在第二转印辊自身和所述第一转印辊之间夹持所述中间转印带以形成转印部分,在所述转印部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供给装置,其配置成将记录材料供给到转印部分;拉伸辊,其设置在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的所述调色剂成像单元的下游和所述第一转印辊的上游,配置成在所述拉伸辊自身和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周表面接触的所述第一转印辊之间拉伸所述中间转印带,其中,在从所述第一转印辊的旋转轴线的方向看去时,在所述中间转印带被所述第一转印辊拉伸的拉伸侧上、在所述拉伸辊和所述第一转印辊之间的外部公切线与所述第一转印辊之间的接触点,和在所述外部公切线和垂直于外部公切线且穿过所述第二转印辊的旋转中心的直线之间的交叉点满足:所述接触点比所述交叉点更靠近于所述拉伸辊且在所述接触点和所述交叉点之间的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笕丰
申请(专利权)人:佳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