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律混色纱及其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83606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4 13: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律混色纱及其生产工艺,该一种无律混色纱由一根包缠纱和一股混色纤维纱并捻而成,所述混色纤维纱包括多股由短纤维并成且颜色不同的纤维束,多股所述纤维束并合形成上述混色纤维纱;所述混色纤维纱的直径为包缠纱直径的10‑50倍,简化了生产工艺,且具有颜色无律织成的织物颜色不单一的效果。

No law blended yarn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non law melange yarn and its production process, the law without a melange yarn by a wrapped yarn and a color mixing fiber yarn and twisted to the color mixing fiber yarn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shares by the short fiber and fiber bundle and the colors are different, many stocks the fiber bundle and formed the color mixing fiber yarn; the color mixing fiber yarn diameter wrapped yarn diameter of 10 50 times, simplifie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has no color woven fabric color law not single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合纱,特别涉及一种无律混色纱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授权公告号为CN204401204U、申请日为2014年12月22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双包结构混色纱,包括芯纱,其中,所述芯纱外设有外包缠纱,所述外包缠纱包括第一外包缠纱和第二外包缠纱,所述芯纱、第一外包缠纱和第二外包缠纱中至少包含两种不同颜色的纱线,所述第一外包缠纱和第二外包缠纱缠绕在芯纱外并包覆住芯纱,所述芯纱捻向与第一外包缠纱的缠绕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外包缠纱和第二外包缠纱的缠绕方向相反。上述专利中以不同颜色的彩色纱线的组合分别作为芯纱和外包缠纱,通过两次包缠加工,形成具有混色效果的双包包缠纱,通过改变芯纱和外包缠纱的颜色组合、芯纱和外包缠纱的线密度或者外包缠纱的包缠捻度进行调整,调整灵活、方便,易于控制显色比例和成纱的显色颜色。然而,上述方式的混色纱如果使用的原料是短纤维时生产会较为复杂,需要先将短纤维原料纺成纱,再进行染色,染色完成后最后将多种不同颜色的纱线进行并纱以及并捻工艺。另外,通过上述专利中的方式制得的混色纱,由于其采用了包纱缠绕的结构,在纱线上形成的多种颜色具有极高的规律性,织成的织物颜色仍然较为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一在于提供一种无律混色纱,简化了生产工艺,且具有颜色无律织成的织物颜色不单一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无律混色纱,由一根包缠纱和一股混色纤维纱并捻而成,所述混色纤维纱包括多股由短纤维并成且颜色不同的纤维束,多股所述纤维束并合形成上述混色纤维纱;所述混色纤维纱的直径为包缠纱直径的10-50倍。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较混色纤维纱细很多的包缠纱与混色纤维纱相互并捻形成双股纱,而在并捻相互缠绕的过程中,包缠纱与混色纤维纱都发生了旋转,且各部位的旋转程度都是不相同的,这使得制成的混色纱在拉直后颜色呈分段出现,且无规律,用该混色纱制成的织物颜色鲜艳不单一;而在生产时,只需将短纤维原料纺成条,再将不同颜色的原料进行并条后拉细成粗纱即可形成混色纤维纱,最后与包缠纱并捻即可,简化了多道并纱的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包缠纱为低弹长纱。由于混色纤维纱是用短纤维纺织成的,且没有经过加捻,故短纤维间的连接不强,即混色纤维纱的强度较低,如果采用有弹性的纱线作为包缠纱时由于其弹性会导致混色纱可被拉长,而混色纱拉长即表示混色纤维纱会被拉长,混色纤维纱本身不具有弹性,在被拉长时会造成短纤维间发生分离,进而导致混色纱发生断裂,故采用上述结构,而已提高混色纱的结构强度。而仍要选用具有较低弹性的纱线的目的在于混色纤维纱比较松,在制成混色纱后仍具有一定的松散度,拉伸时松散度降低并使纱线伸长一定距离,故选用具有一定弹性的纱线作为包缠纱,避免受力时作用力大部分作用在包覆纱上。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包缠纱为低弹涤纶纱,且包缠纱的弹性为3%-8%。采用上述结构,涤纶具有强度高,耐磨性、耐腐蚀性好,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较为符合作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包覆纱使用。弹性选择在3%-8%之间,根据混色纤维纱的规格和直径而定。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混色纤维纱的规格为300-500D,所述包缠纱的规格为50-100D。采用上述结构,保证混色纤维纱的纤维数量,使得混色纱直径较粗,保证强度以及各颜色都能较为明显。进一步优选为:每股所述纤维束的分克重均相同。采用上述结构,并成的混色纤维纱其上的各类颜色都相同,织成的织物整体上各类颜色较为均匀。进一步优选为:多股所述纤维束中至少有两股间分克重不同。采用上述结构,并成的混色纤维纱其上的各类颜色并不相同,有些多一些有些少一些,织成的织物看上去色彩更加多样化,且不同局部的色彩分布也都存在差异。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混色纱的捻系数为1.32-3.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二在于提供一种无律混色纱的生产工艺。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二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无律混色纱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预处理,将组成纤维束的短纤维原料松散开堆放,采用毛油均匀的喷洒在原料上,密封堆置,增加短纤维的抱合力;S2,清花,利用开清棉联合机将原料打散后均匀的混合在一起,并在去除短纤维原料自身所附带的杂质后,制成均匀的卷状;S3, 染色,将原料卷均匀装入到染笼中,再按照颜色种类对装有原料的染笼进行分批,分别吊入用来染不同颜色的敞口式染缸中进行染色处理;S4,梳棉,利用梳棉机对染色后的原料卷进行梳理,使所有呈卷曲块状的原料成为基本伸直的单纤维状,并在此过程中,除掉清花工序遗留下来的破籽、杂质和短绒,并形成原料条;S5, 并条,将多种颜色的原料条送入并条机中并合,经过混合及牵伸,使所述原料条伸直并纺成具有多种颜色的熟条;S6,纺粗纱,对具有多种颜色的熟条进行牵伸,使其抽长变细形成混色纤维纱;S7,并捻,将混色纤维纱和包缠纱送入并捻机中进行并捻。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原料为聚酯纤维、棉纤维、兔绒纤维、涤纶短纤以及羊毛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有采用新型的纺织工艺,制作出具有颜色无律以及织成的织物颜色不单一的混色纱,同时简化了生产工艺,提高混色纱的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纱线的外形;图2是实施例一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二的截面示意图。图中,1、混色纤维纱;11、纤维束;2、包缠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实施例1:一种无律混色纱,如图1所示,由一根包缠纱2和一股混色纤维纱1并捻而成,其中,如图2所示,混色纤维纱1包括5股由短纤维并成且颜色不同的纤维束11,上述5股纤维束11的颜色均不相同,5股纤维束11并合后形成上述混色纤维纱1,各股纤维束11的分克重均相同。上述的混色纤维纱1的直径为包缠纱2直径的20倍,混色纤维纱1的规格为400D。上述的包覆纱为低弹长纱,该低弹长丝选用具有较高强度以及弹性的低弹涤纶纱,低弹涤纶纱的规格为75D,低弹涤纶纱的弹性伸长量最大为5%。包缠纱2和混色纤维纱1并捻时,捻系数为2.0。该无律混色纱的生产工艺为包括以下步骤:S1,预处理,将组成纤维束11的短纤维原料松散开堆放,采用毛油均匀的喷洒在原料上,密封堆置,增加短纤维的抱合力;S2,清花,利用开清棉联合机将原料打散后均匀的混合在一起,并在去除短纤维原料自身所附带的杂质后,制成均匀的卷状;S3, 染色,将原料卷均匀装入到染笼中,再按照颜色种类对装有原料的染笼进行分批,本实施例均分成5批,分别吊入用来染不同颜色的敞口式染缸中进行染色处理;S4,梳棉,利用梳棉机对染色后的原料卷进行梳理,使所有呈卷曲块状的原料成为基本伸直的单纤维状,并在此过程中,除掉清花工序遗留下来的破籽、杂质和短绒,并形成原料条;S5, 并条,将多种颜色的原料条送入并条机中并合,经过混合及牵伸,使所述原料条伸直并纺成具有多种颜色的熟条;S6,纺粗纱,对具有多种颜色的熟条进行牵伸,使其抽长变细形成混色纤维纱1;S7,并捻,将混色纤维纱1和包缠纱2送入并捻机中进行并捻。其中,上述纤维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无律混色纱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律混色纱,其特征是:由一根包缠纱(2)和一股混色纤维纱(1)并捻而成,所述混色纤维纱(1)包括多股由短纤维并成且颜色不同的纤维束(11),多股所述纤维束(11)并合形成上述混色纤维纱(1);所述混色纤维纱(1)的直径为包缠纱(2)直径的10‑50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律混色纱,其特征是:由一根包缠纱(2)和一股混色纤维纱(1)并捻而成,所述混色纤维纱(1)包括多股由短纤维并成且颜色不同的纤维束(11),多股所述纤维束(11)并合形成上述混色纤维纱(1);所述混色纤维纱(1)的直径为包缠纱(2)直径的10-50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律混色纱,其特征是:所述包缠纱(2)为低弹长纱。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律混色纱,其特征是:所述包缠纱(2)为低弹涤纶纱,且包缠纱(2)的弹性为3%-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律混色纱,其特征是:所述混色纤维纱(1)的规格为300-500D,所述包缠纱(2)的规格为50-75D。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律混色纱,其特征是:每股所述纤维束(11)的分克重均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律混色纱,其特征是:多股所述纤维束(11)中至少有两股间分克重不同。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律混色纱,其特征是:所述混色纱的捻系数为1.32-3.4。8.一种用于制作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无律混色纱的生产工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国方张跃明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华纺布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