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瑞源专利>正文

泵体内置式臭氧发生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7902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泵体内置式臭氧发生室,它包括泵体贮气室和臭氧发生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贮气室与臭氧发生室合二为一,占用一个空间;所述臭氧发生室中的臭氧管插入泵体贮气室内,臭氧管内有玻璃管壁和内电极,臭氧管金属外壁构成外电极,臭氧管尾端有出气口。(*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泵体内置式臭氧发生室
本技术涉及气泵,特别涉及一种设置在泵体内的臭氧发生室。
技术介绍
臭氧(O3)的分子结构不稳定,它容易分解成氧气(O2)和氧原子,氧原子的氧化性很强,常被用于杀菌、消毒等。空气中的臭氧浓度一般很低,其氧化能力不足,因此要借助臭氧发生器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成臭氧气,以提高空气中臭氧的浓度,然后加以利用。现有的泵体臭氧发生室的结构是泵体与臭氧发生室分离,泵体是一个部分,臭氧发生室是另一个部分,它们之间用胶管或气道连接,由此在结构上占用的空间较大,气密性差,装配繁琐,加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泵体内置式臭氧发生室,使泵体与臭氧发生室有机地结合成一体,解决了在结构上占用空间较大、气密性差、装配繁琐、加工成本较高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泵体内置式臭氧发生室,它包括泵体贮气室和臭氧发生室,所述泵体贮气室与臭氧发生室合二为一,占用一个空间;所述臭氧发生室中的臭氧管插入泵体贮气室内,臭氧管内有玻璃管壁和内电极,臭氧管金属外壁构成外电极,臭氧管尾端有出气口。本技术的最大特点是使泵体贮气室与臭氧发生室合二为一,共用一个空间。通过对两空间的有机整合,用一个空间代替两个空间,使其具有构件结构紧凑、体积缩小的优点。在实际使用中能提高气密性。采用本技术还可降低加工及工艺成本。本技术的结构尤其适用于体积较小、结构紧凑的产品。附图说明-->附图是本技术的一种泵体内置式臭氧发生室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看附图,本技术的一种泵体内置式臭氧发生室包括泵体贮气室1和臭氧发生室2,泵体贮气室1与臭氧发生室2合二为一,占用一个空间。臭氧发生室2中的臭氧管21插入泵体贮气室1内,臭氧管21内有玻璃管壁22和内电极23,臭氧管21金属外壁构成外电极。臭氧管21尾端有出气口24。本技术的臭氧发生室2可以全部置于泵体内,也可以部分置于泵体内,部分向外扩展空间而置于泵体外。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通过电磁力作用于泵体的附件,如永磁的磁石或磁铁,通过摆臂带动橡胶皮碗(俗称“拍”)作往复运动,吸入空气,压进臭氧发生室,室内置放高压(高频)放电元件,如臭氧管、陶瓷基放电电极等,在高压(高频)放电环境下,空气中的氧气(O2)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变成不稳定的臭氧(O3)分子结构,即空气经过臭氧发生室的放电环境后,其中所含的臭氧的浓度会明显增高。本技术的左右安装双泵的皮碗和摆臂,上下与壳体配合安装,后端引入高压线3,前端可向外扩大臭氧发生室(即放电空间)并用于出气导向。当采用细小的放电元件时,臭氧发生室完全置于泵体内;当采用较大的放电元件时,臭氧发生室可以向前端扩展空间。当要求的出气量较少时,可以只用一边的摆臂和皮碗,成为单泵;当要求有较大的出气量时,两边的摆臂和皮碗同时使用,成为双泵。泵吸入的空气直接压入臭氧发生室(即放电空间),在高压放电环境下,氧分子(O2)重构成臭氧分子(O3),随空气从最前端的出气口喷出,直接或通过管道引至应用的空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泵体内置式臭氧发生室,它包括泵体贮气室和臭氧发生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贮气室与臭氧发生室合二为一,占用一个空间;所述臭氧发生室中的臭氧管插入泵体贮气室内,臭氧管内有玻璃管壁和内电极,臭氧管金属外壁构成外电极,臭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瑞源李振山
申请(专利权)人:杨瑞源李振山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