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双季水稻产量的机插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164793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2 1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双季水稻产量的机插栽培方法。该方法具体是选用早晚稻抗性品种,控制秧龄,通过高速乘坐式插秧机机插早晚稻秧苗。其插秧密度为早晚稻行距选用“7”寸(25cm),双季早稻株距选用12~14cm,双季晚稻株距选用14cm,在秧苗返青后同一般高产管理措施进行大田管理。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提高机插质量,可显著促进双季稻增产,提高双季水稻种植的综合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作物栽培
,特别涉及一种提高双季水稻产量的机插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谁来种地”的问题日趋突出,与传统的手工移栽和抛栽相比,水稻生产机械化具有省时省工、降低劳动强度、节本增效等特点,代表了水稻生产发展的方向。同时,我国土地流转加速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也为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水稻机械化栽培与手工移栽、抛秧和直播等传统的栽插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其对农机农艺技术要求较高,要求农机与农艺技术密切相结合。前人在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适宜插秧机选型下的栽插规格对于保证合理的群体起点和为后期水稻穗数形成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水稻的高产。特别是在双季稻区,由于机插季节偏紧、基本苗不足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双季稻产量和生产效益。而机插密度的调整需要对插秧机进行不断的改型,但农艺中栽插规格的调整对插秧机具的改型来说是存在一定技术上的瓶颈的。因此,研究一种双季稻机插栽培规格,既能保证双季稻合理的群体起点,发挥双季稻的产量潜力,同时适宜插秧机具的改型,对于农机农艺技术的结合,以及加强双季稻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双季水稻产量的机插栽培方法,该方法通过选用耐寒性、抗病性品种、培育适龄壮秧、“7”寸行距高速插秧机浅插(即行距为25cm的高速乘座式插秧机)、高产田间管理等措施,可显著促进双季稻增产,提高水稻种植的综合效益。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提高双季水稻产量的机插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品种选择:早稻选择苗期耐寒性、感温性强,对稻瘟病抗性强的品种;晚稻选择后期耐寒性强,对稻瘟病、稻曲病等抗性强的品种。(2)播种育秧。集中育秧,选择地势平坦、灌溉便利、集中连片,便于管理的田块做秧田,按秧田与大田比1:80~100的比例留足秧田,精做秧板,板面高低落差不超过1.0cm,秧板做好后晾晒3~5d,使床面沉实。使用长度为58cm,宽度为23.5cm与插秧机配套的机插育秧硬/软盘,早晚稻每667m2大田备足35~38张,采用机插专用育秧基质育秧,流水线机械播种,选用性能优良的播种机械,做好播前调试工作并精确计算每盘播种量,播种进底土厚度控制在2cm,覆土厚度控制在0.3~0.5cm。(3)秧苗机械栽插。精整稻田,达到田平、泥熟、无残渣,田内高低不超过3cm。秧苗选择为早稻秧龄18~23天、晚稻秧龄15~20天的秧苗,插秧机选择行距为25cm的高速乘座式插秧机进行深度为2cm的机插。早稻株距12~14cm,杂交稻每穴栽3~4苗,常规稻每穴栽5~6苗;晚稻株距14cm,杂交稻每穴栽2~3苗,常规稻每穴栽4~5苗。(4)栽后田间管理。秧苗返青后通过灌水、施肥及病虫草害防治方面进行大田管理。(5)机械收获。早稻在成熟度90%、晚稻在90%~95%时及时收获。采用性能优良的收割机在叶面无露水或水珠时进行,中低档位作业,留低茬,茬长度≤30cm。进一步地,步骤(1)中早稻品种优选为株两优30、中嘉早17、嘉育253,晚稻品种优选为五优308、甬优538、甬优1538。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栽后田间管理具体为:机插后浅水护苗,活棵后露田2~3天,浅水勤灌促早发,在群体苗数达到预定有效穗数时,开始轻搁,搁田复水后,田面水层保持干湿交替,收割前5~7天断水。施肥总量根据地力条件、品种特性和目标产量等综合确定,一般中等肥力田块早晚稻氮磷钾按1:0.5:0.9施用,早稻每亩施纯氮10~12kg,晚稻每亩施纯氮12~14kg。氮肥按基肥、蘖肥、穗肥的比例为5:2:3进行施用,磷肥全部作基肥一次性施用,钾肥按基肥:穗肥比例为7:3进行施用。分蘖肥在机插后5~7天施用,穗肥在倒二叶抽出后半期根据叶色褪淡情况进行施用。病虫草害防治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根据当地病虫情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机插后7~10天,做好杂草防除工作,在水稻栽后5天~7天每亩用30%丁苄100~200g或35%苄喹20~30g或丁草胺40~60g或吡嘧磺隆6.5g混入化肥或拌入细土中撒施至大田防治,并保持水层5天。本专利技术主要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栽培方式,操作简单,效益显著。能提高机插质量,降低秧苗的伤秧率,保证合理的群体起点,有利于生长后期形成合理的群体质量,充分利用光、温资源,提高双季稻产量,减轻劳动强度,同时有利于加强农机与农艺技术的相结合,提高水稻机械化种植的生产力与经济效益。本专利技术适宜在包括江西省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双季稻流域的水稻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2012-2013年在江西上高泗溪镇曾家村进行了双季稻“7”寸行距机插栽培百亩示范。早稻品种为株两优30,晚稻品种为五优308。采用“中锦牌”育秧基质育秧,流水线机械播种,3月15-17日播种,4月15-18日插秧,采用高速乘座式插秧机进行2cm机插,早晚稻行距调为“7”寸,早稻株距13cm,每穴栽3~4苗,晚稻株距14cm,每穴栽2~3苗。早晚稻氮磷钾按1:0.5:0.9施用,早稻亩施肥量纯N 12.0kg,P2O5 6.0kg,K2O 11kg;晚稻亩施肥量纯N13.0kg,P2O5 6.5kg,K2O 12kg。氮肥按基肥、蘖肥、穗肥的比例为5:2:3进行施用,磷肥全部作基肥一次性施用,钾肥按基肥:穗肥比例为7:3进行施用。采用控水间歇灌溉方式,干干湿湿,病虫草害防治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根据当地病虫情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早稻在成熟度90%、晚稻在90%~95%时及时收获。本具体实施方式一的栽培方法田间试验效果:与步进式和拖板式插秧机相比,高速乘坐式插秧机早、晚稻伤秧率、漏蔸率、漂苗率、翻倒率以及机插深度控制等性能均较好(表1);“7寸”窄行距插秧机处理的双季稻穗数相对较多,产量较高,以株距12-14cm最高(表2),早稻比16cm株距增产8.61~8.64%,晚稻比16cm株距增产8.00~8.14%,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因此,采用高速乘坐式“7寸”窄行距插秧机有利于提高机插质量,促进双季机插稻高产的形成。表1不同机型的栽插质量表格同一列中同季别标以不同小写字母的值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表2不同机型及其行株距配置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实施例二2013-2015年在江西鄱阳县鸦鹊湖乡、南昌县泾口乡百亩高产示范区进行了双季稻“7”寸行距机插栽培示范。基本同具体实施方式一,区别在于:早稻品种为中嘉早17、嘉育253,晚稻品种为甬优538、甬优1538等。土壤肥力为中等以上排灌方便的双季稻田。采用“中锦牌”育秧基质育秧,流水线机械播种,3月23-25日播种,4月23-25日插秧,采用高速乘座式插秧机进行2cm机插,早晚稻行距调为“7”寸,早稻株距13cm,每穴栽3~4苗,晚稻株距14cm,每穴栽2~3苗。早晚稻氮磷钾按1:0.5:0.9施用,早稻亩施肥量纯N 12.0kg、P2O56.0kg、K2O 11kg;晚稻亩施肥量纯N 13.0kg、P2O5 6.5kg、K2O 12kg。氮肥按基肥、蘖肥、穗肥的比例为5:2:3进行施用,磷肥全部作基肥一次性施用,钾肥按基肥:穗肥比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高双季水稻产量的机插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品种选择:早稻选择苗期耐寒性、感温性强,对稻瘟病抗性强的品种;晚稻选择后期耐寒性强,对稻瘟病、稻曲病等抗性强的品种;(2)播种育秧:选择地势平坦、灌溉便利、集中连片,便于管理的田块做秧田,按秧田与大田比1:80~100的比例留足秧田,精做秧板,板面高低落差不超过1.0cm,秧板做好后晾晒3~5 天,使床面沉实,使用长度为58 cm、宽度为23.5 cm与插秧机配套的机插育秧硬/软盘,早晚稻每667 m2大田备足35~38 张机插育秧硬/软盘,采用机插专用育秧基质育秧,流水线机械播种,播种进底土厚度控制在2 cm,覆土厚度控制在0.3~0.5 cm;(3)秧苗机械栽插:精整稻田,达到田平、泥熟、无残渣,田内高低不超过3 cm,秧苗选择为早稻秧龄18~23 天、晚稻秧龄15~20 天的秧苗,插秧机选择行距为25 cm的高速乘座式插秧机,进行深度为2cm的机插,早稻株距12~14 cm,杂交稻每穴可栽3~4苗,常规稻每穴可栽5~6苗;晚稻株距14 cm,杂交稻每穴可栽2~3苗,常规稻每穴可栽4~5苗;(4)栽后田间管理:秧苗返青后通过灌水、施肥及病虫草害防治方面进行大田管理;(5)机械收获:早稻在成熟度90%、晚稻在90%~95%时及时收获,采用收割机在水稻叶面无露水或水珠时进行,中低档位作业,留低茬,茬长度≤30c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双季水稻产量的机插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品种选择:早稻选择苗期耐寒性、感温性强,对稻瘟病抗性强的品种;晚稻选择后期耐寒性强,对稻瘟病、稻曲病等抗性强的品种;(2)播种育秧:选择地势平坦、灌溉便利、集中连片,便于管理的田块做秧田,按秧田与大田比1:80~100的比例留足秧田,精做秧板,板面高低落差不超过1.0cm,秧板做好后晾晒3~5 天,使床面沉实,使用长度为58 cm、宽度为23.5 cm与插秧机配套的机插育秧硬/软盘,早晚稻每667 m2大田备足35~38 张机插育秧硬/软盘,采用机插专用育秧基质育秧,流水线机械播种,播种进底土厚度控制在2 cm,覆土厚度控制在0.3~0.5 cm;(3)秧苗机械栽插:精整稻田,达到田平、泥熟、无残渣,田内高低不超过3 cm,秧苗选择为早稻秧龄18~23 天、晚稻秧龄15~20 天的秧苗,插秧机选择行距为25 cm的高速乘座式插秧机,进行深度为2cm的机插,早稻株距12~14 cm,杂交稻每穴可栽3~4苗,常规稻每穴可栽5~6苗;晚稻株距14 cm,杂交稻每穴可栽2~3苗,常规稻每穴可栽4~5苗;(4)栽后田间管理:秧苗返青后通过灌水、施肥及病虫草害防治方面进行大田管理;(5)机械收获:早稻在成熟度90%、晚稻在90%~95%时及时收获,采用收割机在水稻叶面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研华曾勇军石庆华潘晓华谭雪明黄山商庆银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