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往复移动机构,该往复移动机构能够在与卷筒轴正交的方向上小型化。该摆动机构(31)具备:第一滑轮(37)、第二滑轮(39)、传送带(41)、滑动体(43)。第一滑轮(37)与手柄(13)的卷绕操作联动地旋转。第二滑轮(39)沿着轴方向与第一滑轮(37)隔着间隔地配置。传送带(41)搭架于第一滑轮(37)以及第二滑轮(39),并将第一滑轮(37)的旋转传递给第二滑轮(39)。滑动体(43)与传送带(41)卡合,并伴随着传送带(41)的动作而在轴方向上往复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钓鱼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
技术介绍
一般地,为了将渔线均匀地卷到卷筒上,纺车式绕线轮具有往复移动机构,前述往复移动机构使卷筒相对于绕线轮主体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参照专利文献1)。以往的往复移动机构主要具有旋转驱动体(第一旋转体)、旋转从动体(第二旋转体)、中间传递体(旋转传递体)、滑动体(移动体)。旋转驱动体借助手柄轴的旋转而旋转。旋转从动体与旋转驱动体隔着间隔地配置。中间传递体将旋转驱动体的旋转传递给旋转从动体。滑动体设置于卷筒轴,并与旋转从动体卡合。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55848号公报。在以往的往复移动机构中,滑动体与旋转从动体卡合。具体地,旋转从动体具有卡合突起。滑动体具有供卡合突起卡合的凸轮槽。凸轮槽形成为纵长的Z字状,沿着与卷筒轴方向实质地正交的方向延伸。在该结构中,若旋转从动体借助旋转驱动体的旋转而旋转,则旋转从动体的卡合突起在滑动体的凸轮槽延伸的方向、即与卷筒轴方向实质地正交的方向(与卷筒轴正交的方向)上,沿着滑动体的凸轮槽移动。于是,滑动体与卷筒轴一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调整与卷筒轴正交的方向上的滑动体的凸轮槽的长度,来设定滑动体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量、即卷筒的冲程量。例如,将滑动体的凸轮槽的长度设定得越长,卷筒的冲程量就变得越大。但是,若将滑动体的凸轮槽的长度设定得长,则滑动体也需要在与卷筒轴正交的方向上设定得长。另外,若使旋转从动体的卡合突起在该滑动体的凸轮槽延伸的范围内移动,则需要将旋转从动体的直径设得大。即,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在以往的往复移动机构中,为了将卷筒的冲程量增大,往复移动机构在与卷筒轴正交的方向上大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的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与卷筒轴正交的方向上小型化的往复移动机构。(1)涉及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侧面的钓鱼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具备: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旋转传递体、移动体。第一旋转体与手柄的卷绕操作联动地旋转。第二旋转体沿着卷筒轴延伸的卷筒轴方向,与第一旋转体隔着间隔地配置。旋转传递体搭架于第一旋转体以及第二旋转体,并将第一旋转体的旋转传递给第二旋转体。移动体与旋转传递体卡合,并伴随着旋转传递体的动作而在卷筒轴方向上往复移动。在该往复移动机构中,若进行手柄的卷绕操作,则第一旋转体与该卷绕操作联动地旋转。于是,第二旋转体经由旋转传递体而旋转。于是,与旋转传递体卡合的移动体在卷筒轴方向上往复移动。由此,在该往复移动机构中,通过在卷筒轴方向上调整第一旋转体以及第二旋转体的间隔,来设定移动体的卷筒轴方向的移动量,即卷筒的冲程量。例如,将上述间隔设得越大,卷筒的冲程量变得越大。像这样,能够在不变更往复移动机构在与卷筒轴正交的方向上的大小的情况下,增大卷筒的冲程量。即,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在与卷筒轴正交的方向上使往复移动机构小型化。(2)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侧面的钓鱼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优选地还具备卡合体。卡合体将旋转传递体以及移动体卡合。在这种情况下,旋转传递体以及移动体借助卡合体而卡合。由此,能够在旋转传递体动作时,使移动体借助卡合体而切实地在卷筒轴方向上往复移动。(3)在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侧面的钓鱼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中,旋转传递体优选地具有:环状部、设置于环状部的外周部的凸部。卡合体卡合于凸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卡合体经由旋转体的凸部容易地设置于旋转传递体的环状部的外周部。(4)在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侧面的钓鱼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中,旋转传递体优选地具有:环状部、设置于环状部的外周部的一对凸部。卡合体卡合于一对凸部之间。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卡合体经由旋转传递体的凸部更容易地设置于旋转传递体的环状部的外周部。(5)在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侧面的钓鱼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中,移动体优选地具有在与卷筒轴不一致的方向上延伸的槽部。卡合体能够沿着槽部移动地卡合于槽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槽部在与卷筒轴不一致的方向上延伸,也能在不变更槽部的长度的情况下,通过在轴方向上调整第一旋转体以及第二旋转体的间隔,来设定卷筒的冲程量。即,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使往复移动机构在与卷筒轴正交的方向上切实地小型化。(6)在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侧面的钓鱼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中,旋转传递体优选地具有:环状部、设置于环状部的内周部的凹部。第一旋转体具有啮合于凹部的第一齿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第一旋转体的旋转借助第一齿部以及凹部的啮合,切实地传递给旋转传递体的环状部。(7)在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侧面的钓鱼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中,第二旋转体优选地具有啮合于凹部的第二齿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第一旋转体的旋转借助第二齿部以及凹部的啮合,从旋转传递体的环状部切实地传递给第二旋转体。(8)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侧面的钓鱼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优选地还具备壳体。壳体能够收纳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以及旋转传递体。在这种情况下,传送带借助壳体而被引导,因此,即使移动体在沿卷筒轴方向移动时发生故障、或在传送带上产生松弛等,也能够防止传送带从第一旋转体以及第二旋转体的卡脱(啮合的脱落)。(9)在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侧面的钓鱼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中,优选地还具备旋转传递机构。旋转传递机构将来自驱动轴的旋转传递给第一旋转体,前述驱动轴与手柄的卷绕操作联动地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驱动轴以及第一旋转体被配置于分离的位置,也能将来自驱动轴的旋转借助旋转传递机构切实地传递给第一旋转体。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往复移动机构,能够使往复移动机构在与卷筒轴正交的方向上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纺车式绕线轮的侧剖视图。图2是摆动机构的侧视图。图3是摆动机构的剖视图(图2的剖切线III-III的位置)。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卡合销的卡合状态的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卡合销的卡合状态的图。具体实施方式纺车式绕线轮的概略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纺车式绕线轮1是能够向前方陆续放出渔线的绕线轮。如图1所示,纺车式绕线轮1具备:绕线轮主体11、手柄13、旋转驱动机构15、具有卷筒轴17的卷筒19、转动体21、摆动(oscillating)机构31(往复移动机构的一例)。在下文中,存在如下所述的情况:将向前方陆续放出渔线的方向表达为“前方(图1的左侧)”,将与向前方陆续放出渔线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表达为“后方(图1的右侧)”。另外,存在如下所述的情况:将绕线轮主体11装配于钓竿的一侧表达为“上方(图1的上侧)”,将与绕线轮主体11装配于钓竿的一侧相反的方向表达为“下方(图1的下侧)”。另外,卷筒轴17延伸的方向(卷筒轴方向)、小齿轮27延伸的方向(小齿轮轴方向)以及引导轴51延伸的方向(引导轴方向)是实质上相同的方向。因此,在下文中将这些方向表达为“轴方向”。绕线轮主体11将手柄13以及转动体21能够旋转地支承。另外,绕线轮主体11将卷筒19能够在轴方向上往复移动地支承。手柄13绕在与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轴(例如,正交于图1的纸面的轴),能够旋转地被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1。旋转驱动机构15将手柄13的旋转传递给转动体21以及摆动机构31。旋转驱动机构15具有驱动轴23、驱动齿轮25和小齿轮27。驱动轴23与手柄13的卷绕操作联动地旋转。具体地,驱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钓鱼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旋转传递体、移动体,前述第一旋转体与手柄的卷绕操作联动地旋转,前述第二旋转体沿着卷筒轴延伸的卷筒轴方向,与第一旋转体隔着间隔地配置,前述旋转传递体搭架于前述第一旋转体以及前述第二旋转体,并将前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传递给第二旋转体,前述移动体与前述旋转传递体卡合,并伴随着前述旋转传递体的动作而在前述卷筒轴方向上往复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5.29 JP 2015-1105811. 一种钓鱼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旋转传递体、移动体,前述第一旋转体与手柄的卷绕操作联动地旋转,前述第二旋转体沿着卷筒轴延伸的卷筒轴方向,与第一旋转体隔着间隔地配置,前述旋转传递体搭架于前述第一旋转体以及前述第二旋转体,并将前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传递给第二旋转体,前述移动体与前述旋转传递体卡合,并伴随着前述旋转传递体的动作而在前述卷筒轴方向上往复移动。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鱼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将前述旋转传递体以及前述移动体卡合的卡合体。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鱼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前述旋转传递体具有:环状部、设置于前述环状部的外周部的凸部,前述卡合体卡合于前述凸部。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钓鱼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前述卡合体卡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川智博,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