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46496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1 0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电源保护电路,该电源保护电路至少包括一二极管D1、一第一三极管Q1、一第二三极管Q2以及一第三三极管Q3,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一电阻R1相连并进而与地相连,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还包括相串联的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所述第二电阻R2的自由端与二极管D1和第一电阻R1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三电阻R3的自由端与地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地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电源保护电路,该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保护全面,非常适合在产业中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的保护
,具体涉及一种电源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像手机、笔记本电脑、MP3播放器、PDA、数码摄像机等便携式设备已越来月普及,这类产品中有许多是采用锂电池供电。由于锂离子电池的化学特性,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其内部进行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化的化学正反应,但在某些条件下,如对其过充电、过放电和过电流将会导致电池内部发生化学副反应,该副反应加剧后,会严重影响电池的性能与使用寿命,并可能产生大量气体,使电池内部压力迅速增大后爆炸而导致发生安全问题。针对当前许多设备对电压要求严格,对电压范围有严格的要求,不允许出现过压和欠压,当前的电源电压虽然比较准,但是不存在这种保护,无法保证确切的电压范围。因此锂离子电池都需要一个保护电路,用于对电池的充、放电状态进行有效监测,并在某些条件下关断充、放电回路以防止对电池发生损害,保证负载不会因为过压和欠压而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电源保护电路,该电路可实现过压和欠压的保护。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源保护电路,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至少包括一二极管D1、一第一三极管Q1、一第二三极管Q2以及一第三三极管Q3,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一电阻R1相连并进而与地相连,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还包括相串联的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所述第二电阻R2的自由端与二极管D1和第一电阻R1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三电阻R3的自由端与地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地相连,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还包括相串联的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所述第四电阻R4的自由端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六电阻R6的自由端与地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所述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地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源极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漏极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栅极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源极之间还连接有第七电阻R7。优选地,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还包括一第四三极管Q4,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还包括相串联的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与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地相连,所述第八电阻R8的自由端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九电阻R9的自由端与地相连。优选地,在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之间还连接有一第十电阻R10,所述第十电阻R10的一端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漏极相连。优选地,所述二极管D1为稳压二极管。优选地,所述二极管D1的型号为MMSZ5245B。优选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和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型号为MMBT3904。优选地,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型号为FDS4435BZ。优选地,所述FDS4435BZ的引脚1和/或2和/或3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源极相连,所述FDS4435BZ的引脚4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栅极相连,所述FDS4435BZ的引脚5和/或6和/或7和/或8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漏极相连。优选地,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型号为MMBT3904。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利用稳压二极管的过压后痛断和MOS管的通断来实现电压的过压和欠压保护;加入该电源保护电路可以保证负载不会因为过压和欠压而损坏,该电源保护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保护全面,非常适合在产业中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电源保护电路实施例一的电路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电源保护电路实施例二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电源保护电路,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至少包括一二极管D1、一第一三极管Q1、一第二三极管Q2以及一第三三极管Q3,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一电阻R1相连并进而与地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二极管D1为稳压二极管;所述二极管D1的型号为MMSZ5245B。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还包括相串联的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所述第二电阻R2的自由端与二极管D1和第一电阻R1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三电阻R3的自由端与地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地相连,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还包括相串联的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所述第四电阻R4的自由端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六电阻R6的自由端与地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所述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地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源极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漏极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栅极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源极之间还连接有第七电阻R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三极管Q1和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型号为MMBT3904;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型号为FDS4435BZ。实施例2:和实施例1不同的是,实施例2还包括,如图2所示,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还包括一第四三极管Q4,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还包括相串联的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与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地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型号为MMBT3904。所述第八电阻R8的自由端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九电阻R9的自由端与地相连。。在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上的电流相等,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电路总电压,可知每个电阻上的电压小于电路总电压,故所述第八电阻R8、所述第九电阻R9分压。如图2所示,在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之间还连接有一第十电阻R10,所述第十电阻R10的一端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十电阻R10在该电路里起到限流和分压的作用, 所述第十电阻R10串联于电路中,用以限制所在支路电流的大小,以防电流过大烧坏所串联的元器件;同时所述第十电阻R10也能起分压作用。在本申请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源保护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保护电路,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至少包括一二极管D1、一第一三极管Q1、一第二三极管Q2以及一第三三极管Q3,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一电阻R1相连并进而与地相连,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还包括相串联的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所述第二电阻R2的自由端与二极管D1和第一电阻R1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三电阻R3的自由端与地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地相连,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还包括相串联的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所述第四电阻R4的自由端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六电阻R6的自由端与地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所述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地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源极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漏极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栅极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源极之间还连接有第七电阻R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保护电路,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至少包括一二极管D1、一第一三极管Q1、一第二三极管Q2以及一第三三极管Q3,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一电阻R1相连并进而与地相连,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还包括相串联的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所述第二电阻R2的自由端与二极管D1和第一电阻R1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三电阻R3的自由端与地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地相连,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还包括相串联的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所述第四电阻R4的自由端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六电阻R6的自由端与地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所述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地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源极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漏极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栅极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源极之间还连接有第七电阻R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源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还包括一第四三极管Q4,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电源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康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安纳金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