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用户线路长短线馈电的切换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3648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0 08: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用户线路长短线馈电的切换电路,用于连接控制芯片SLIC以及话机;所述切换电路包括电源控制芯片U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切换控制电路、第二切换控制电路、芯片电源电路、隔离驱动电路、滤波电路、电容C1、电容C5、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3、电容C7、电容C9、电阻R4、电阻R3、电阻R1、电阻R2、电感L1以及MOS管Q1;便于用户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切换电路,特别指一种用于用户线路长短线馈电的切换电路
技术介绍
用户线接口电路(以下简称SLIC)是与电话线路的接口,是CODEC与外接话机环路的中间接口,它具有如下功能:铃流信号:能提供话机振铃所需的铃流,是一个负高压交流信号;摘挂机检测信号:它能提供话机摘挂机时的微处理器检测信号,微处理器根据该信号的变化来判断出话机的摘挂机情况;语音信号接口:它具有与CODEC与DTMF相连的模拟语音信号接口,完成从话机到CODEC与DTMF或从CODEC到话机的模拟语音信号连接,它是话机与CODEC联系的桥梁;用户线接口:连接话机;在通讯领域,通常使用-30V电压供给SLIC用于线路馈电。现有技术使用-30V电压供给SLIC用于线路馈电,而在用户线路较长的时候,该馈电方式不能满足馈电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用户线路长短线馈电的切换电路,便于用户使用。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用户线路长短线馈电的切换电路,用于连接控制芯片SLIC以及话机;所述切换电路包括电源控制芯片U1,还包括第一切换控制电路、第二切换控制电路、芯片电源电路、隔离驱动电路、滤波电路、电容C1、电容C5、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3、电容C7、
电容C9、电阻R4、电阻R3、电阻R1、电阻R2、电感L1以及MOS管Q1;所述控制芯片SLIC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切换控制电路、第二切换控制电路、电容C1的一端、电容C5一端部以及电感L1一端部;所述话机连接至所述第一切换控制电路以及滤波电路;所述第二切换电路连接至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COMP引脚、电容C10的一端部以及电阻R4的一端部;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VCC引脚分别连接所述芯片电源电路、电阻R3一端部、电容C3一端部、电容C7一端部、电容C9一端部以及隔离驱动电路;所述隔离驱动电路连接至所述MOS管Q1的源极、MOS管Q1的栅极、二极管D1的阴极以及电感L1的另一端部;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部、电容C10的另一端部以及电源控制芯片U1的VFB引脚并联后连接至所述电阻R1的一端部以及电阻R2的一端部;所述滤波电路并联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2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部连接至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RT/CT引脚以及电容C11的一端部;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部、电容C3另一端部、电容C7另一端部、电容C9另一端部、二极管D1的阳极、电阻R2的另一端部、电源控制芯片U1的GROUND阴极、第二切换控制电路以及隔离驱动电路均接地;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部、电容C5的另一端部、芯片电源电路、MOS管Q1的漏极以及电阻R1的另一端部均接地。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切换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5、电阻R21、电阻R11二极管D9以及MOS管Q4,所述电阻R21一端部连接至控制芯片SLIC,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部连接至三极管Q5的集电极,所述三级管Q5的基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机分别连接所述MOS管Q4的栅极、二极管D9的阴极以及电阻R11的另一端,所述话机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二极管D9的阳极以及MOS管Q4的源极,所述MOS管Q4的漏极连接至控制芯片SLIC。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切换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23、三级管Q6、电阻R26、电阻R25以及三极管Q7;所述控制芯片SLIC连接至所述电阻R23的一端部,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部连接至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电阻R26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以及电阻R25的一端部,所述电阻R25以及三极管Q7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分别连接至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COMP引脚、电容C10的一端部以及电阻R4的一端部。进一步地,所述芯片电源电路包括电阻R7、二极管D3、电容C20以及三极管Q2,所述电阻R7的一端部以及三极管Q2的集电极均接地,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部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以及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20的一端部以及电源控制芯片U1的VCC引脚,所述电容C20的另一端部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以及接地。进一步地,所述隔离驱动电路包括栅极驱动器U2、二极管D2、电容C8、电阻R5以及电阻R6;所述栅极驱动器U2的VDD引脚连接至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VCC引脚,所述栅极驱动器U2的GND引脚接地,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VCC引脚通过所述二极管D2连接至所述栅极驱动器U2的VB引脚以及电容C8的一端部,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部连接至所述电阻R6的一端部以及栅极驱动器U2的引脚VS,所述栅极驱动器U2的引脚HO通过所述电阻R5连接至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部以及MOS管Q1的栅极,所述栅极驱动器U2的引脚VS连接至所述MOS管Q1的源极、电感L1的一端部以及二极管D1的阴极。进一步地,所述滤波电路包括电容C2以及电容C12;所述电容C2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12的一端并联后连接至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部,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并联后连接至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部以及话机。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一种用于用户线路长短线馈电的切换电路,通过一个切换电路,使用户可以自行选择馈电方式,从而满足通讯
电路中长短线路的不同馈电需求。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用于用户线路长短线馈电的切换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用于用户线路长短线馈电的切换电路,用于连接控制芯片SLIC以及话机;所述切换电路包括电源控制芯片U1,还包括第一切换控制电路、第二切换控制电路、芯片电源电路、隔离驱动电路、滤波电路、电容C1、电容C5、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3、电容C7、电容C9、电阻R4、电阻R3、电阻R1、电阻R2、电感L1以及MOS管Q1;所述控制芯片SLIC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切换控制电路、第二切换控制电路、电容C1的一端、电容C5一端部以及电感L1一端部;所述话机连接至所述第一切换控制电路以及滤波电路;所述第二切换电路连接至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COMP引脚、电容C10的一端部以及电阻R4的一端部;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VCC引脚分别连接所述芯片电源电路、电阻R3一端部、电容C3一端部、电容C7一端部、电容C9一端部以及隔离驱动电路;所述隔离驱动电路连接至所述MOS管Q1的源极、MOS管Q1的栅极、二极管D1的阴极以及电感L1的另一端部;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部、电容C10的另一端部以及电源控制芯片U1的VFB引脚并联后连接至所述电阻R1的一端部以及电阻R2的一端部;所述滤波电路并联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2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部连接至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RT/CT引脚以及电容C11的一端部;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部、电容C3另一端部、电容C7另一端部、电容C9另一端部、二极管D1的阳极、电阻R2的另一端部、电源控制芯片
U1的GROUND阴极、第二切换控制电路以及隔离驱动电路均接地;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部、电容C5的另一端部、芯片电源电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用于用户线路长短线馈电的切换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用户线路长短线馈电的切换电路,用于连接控制芯片SLIC以及话机;所述切换电路包括电源控制芯片U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切换控制电路、第二切换控制电路、芯片电源电路、隔离驱动电路、滤波电路、电容C1、电容C5、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3、电容C7、电容C9、电阻R4、电阻R3、电阻R1、电阻R2、电感L1以及MOS管Q1;所述控制芯片SLIC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切换控制电路、第二切换控制电路、电容C1的一端、电容C5一端部以及电感L1一端部;所述话机连接至所述第一切换控制电路以及滤波电路;所述第二切换电路连接至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COMP引脚、电容C10的一端部以及电阻R4的一端部;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VCC引脚分别连接所述芯片电源电路、电阻R3一端部、电容C3一端部、电容C7一端部、电容C9一端部以及隔离驱动电路;所述隔离驱动电路连接至所述MOS管Q1的源极、MOS管Q1的栅极、二极管D1的阴极以及电感L1的另一端部;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部、电容C10的另一端部以及电源控制芯片U1的VFB引脚并联后连接至所述电阻R1的一端部以及电阻R2的一端部;所述滤波电路并联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2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部连接至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RT/CT引脚以及电容C11的一端部;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部、电容C3另一端部、电容C7另一端部、电容C9另一端部、二极管D1的阳极、电阻R2的另一端部、电源控制芯片U1的GROUND阴极、第二切换控制电路以及隔离驱动电路均接地;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部、电容C5的另一端部、芯片电源电路、MOS管Q1的漏极以及电阻R1的另一端部均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用户线路长短线馈电的切换电路,用于连接控制芯片SLIC以及话机;所述切换电路包括电源控制芯片U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切换控制电路、第二切换控制电路、芯片电源电路、隔离驱动电路、滤波电路、电容C1、电容C5、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3、电容C7、电容C9、电阻R4、电阻R3、电阻R1、电阻R2、电感L1以及MOS管Q1;所述控制芯片SLIC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切换控制电路、第二切换控制电路、电容C1的一端、电容C5一端部以及电感L1一端部;所述话机连接至所述第一切换控制电路以及滤波电路;所述第二切换电路连接至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COMP引脚、电容C10的一端部以及电阻R4的一端部;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VCC引脚分别连接所述芯片电源电路、电阻R3一端部、电容C3一端部、电容C7一端部、电容C9一端部以及隔离驱动电路;所述隔离驱动电路连接至所述MOS管Q1的源极、MOS管Q1的栅极、二极管D1的阴极以及电感L1的另一端部;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部、电容C10的另一端部以及电源控制芯片U1的VFB引脚并联后连接至所述电阻R1的一端部以及电阻R2的一端部;所述滤波电路并联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2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部连接至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RT/CT引脚以及电容C11的一端部;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部、电容C3另一端部、电容C7另一端部、电容C9另一端部、二极管D1的阳极、电阻R2的另一端部、电源控制芯片U1的GROUND阴极、第二切换控制电路以及隔离驱动电路均接地;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部、电容C5的另一端部、芯片电源电路、MOS管Q1的漏极以及电阻R1的另一端部均接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用户线路长短线馈电的切换电路,其
\t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5、电阻R21、电阻R11二极管D9以及MOS管Q4,所述电阻R21一端部连接至控制芯片SLIC,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部连接至三极管Q5的集电极,所述三级管Q5的基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机分别连接所述MOS管Q4的栅极、二极管D9的阴极以及电阻R11的另一端,所述话机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二极管D9的阳极以及MOS管Q4的源极,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计丰蔡鸿东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星网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