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114478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7 1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包括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第二能量产生装置、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以及第一虚拟开关、第二虚拟开关、第十七虚拟开关、第十八虚拟开关、第十九虚拟开关,第一连接装置能够控制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第二能量产生装置和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的串联或并联;第二连接装置能够控制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和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的串联或并联。通过与虚拟开关的配合,与现有的冷热源控制系统相比,能够改善现有的冷热源系统差别较大,不利于设计构建通用化、标准化的控制系统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控制调节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
技术介绍
对于一个具体的空调冷热源工程项目,由于项目本身需求不同,所在地的能源政策不同、项目投资限制、设计人员设计理念的差别,导致设计的冷热源系统差别较大,所以对于不同的冷热源系统,当自控技术人员面对冷热源系统进行控制系统设计时,带来较大的技术难度。从差别较大的冷热源系统形式中总结归纳出一般性、通用性的物理模型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以改善现有的冷热源系统差别较大,不利于设计构建通用化、标准化的控制系统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包括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第二能量产生装置、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以及第一虚拟开关、第二虚拟开关、第十七虚拟开关、第十八虚拟开关、第十九虚拟开关。所述第一虚拟开关分别与第二虚拟开关以及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虚拟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能量产生装置连接。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第二能量产生装置以及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第二能量产生装置以及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的串联或并联。所述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以及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第二能量转换装置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以及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的串联或并联。第十七虚拟开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十七虚拟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八虚拟开关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十八虚拟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换装置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十九虚拟开关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二能量产生装置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十九虚拟开关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七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的一端以及所述第十八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的一端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包括如上述的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作为至少两个子系统。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包括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第二能量产生装置、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以及第一虚拟开关、第二虚拟开关、第十七虚拟开关、第十八虚拟开关、第十九虚拟开关。所述第一虚拟开关分别与第二虚拟开关以及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虚拟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能量产生装置连接。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第二能量产生装置以及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第二能量产生装置以及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的串联或并联。所述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以及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第二能量转换装置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以及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的串联或并联。第十七虚拟开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换装置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十七虚拟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八虚拟开关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十八虚拟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换装置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十九虚拟开关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二能量产生装置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十九虚拟开关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七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的一端以及所述第十八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的一端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与虚拟开关的配合,可实现对冷热源系统的通用化定义,与现有的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相比,能够改善现有的冷热源系统差别较大,不利于设计构建通用化、标准化的控制系统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针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提出的自由度分析框图。其中,附图标记汇总如下:第一能量产生装置111;第二能量产生装置112;第一能量传送装置121;第二能量传送装置122;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1;第二能量转换装置132;第一连接装置140;第二连接装置150;第一虚拟开关201;第二虚拟开关202;第三虚拟开关203;第四虚拟开关204;第五虚拟开关205;第六虚拟开关206;第七虚拟开关207;第八虚拟开关208;第九虚拟开关209;第十虚拟开关210;第十一虚拟开关211;第十二虚拟开关212;第十三虚拟开关213;第十四虚拟开关214;第十五虚拟开关215;第十六虚拟开关216;第十七虚拟开关217;第十八虚拟开关218;第十九虚拟开关219;第二十虚拟开关220;第二十一虚拟开关221;第二十二虚拟开关222;第二十三虚拟开关223;第一子系统310;第二子系统320;第三子系统330;第四子系统340;源水一次侧系统410;源水二次侧系统420;负载一次侧系统430;负载二次侧系统44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见图1,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包括第一能量产生装置111、第二能量产生装置112、第一能量传送装置121、第二能量传送装置122、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1、第二能量转换装置132、第一连接装置140和第二连接装置150;以及第一虚拟开关201、第二虚拟开关202、第十七虚拟开关217、第十八虚拟开关218、第十九虚拟开关219。第一能量产生装置111、第二能量产生装置112具体可以包括冷源设备以及热源设备,冷源设备可以包括风冷机组、活塞式冷水机组、螺杆式冷水机组、离心式冷水机组、热水型吸收式冷水机组、蒸汽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第二能量产生装置、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以及第一虚拟开关、第二虚拟开关、第十七虚拟开关、第十八虚拟开关、第十九虚拟开关,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虚拟开关、第二虚拟开关与所述第二能量产生装置连接,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第二能量产生装置以及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第二能量产生装置以及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的串联或并联;所述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以及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第二能量转换装置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以及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的串联或并联;所述第一能量转换装置依次通过第十七虚拟开关以及第十八虚拟开关与所述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相连接;第十九虚拟开关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二能量产生装置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十九虚拟开关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七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的一端以及所述第十八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的一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第二能量产生装置、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以及第一虚拟开关、第二虚拟开关、第十七虚拟开关、第十八虚拟开关、第十九虚拟开关,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虚拟开关、第二虚拟开关与所述第二能量产生装置连接,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第二能量产生装置以及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第二能量产生装置以及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的串联或并联;所述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以及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第二能量转换装置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第二能量传送装置以及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的串联或并联;所述第一能量转换装置依次通过第十七虚拟开关以及第十八虚拟开关与所述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相连接;第十九虚拟开关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二能量产生装置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十九虚拟开关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七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的一端以及所述第十八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的一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三虚拟开关至第九虚拟开关,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第十虚拟开关至第十六虚拟开关,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虚拟开关以及第五虚拟开关连接,所述第二能量产生装置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虚拟开关以及第七虚拟开关连接,所述第三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二能量产生装置的一端相连接,并且均与第六虚拟开关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六虚拟开关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八虚拟开关以及第九虚拟开关相连接,所述第八虚拟开关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五虚拟开关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一能量传送装置连接,所述第九虚拟开关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虚拟开关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能量传送装置连接,所述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虚拟开关以及第十二虚拟开关相连接,所述第二能量传送装置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一虚拟开关以及第十四虚拟开关相连接,所述第十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一能量传送装置的一端分别与第十三虚拟开关以及所述第十一虚拟开关的远离所述第二能量传送装置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虚拟开关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五虚拟开关以及第十六虚拟开关连接,所述第十五虚拟开关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二虚拟开关的远离第一传送装置的一端以及第一转换装置连接,所述第十六虚拟开关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四虚拟开关的远离第二传送装置的一端以及第二转换装置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十虚拟开关,所述第二十虚拟开关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虚拟开关的靠近第二能量产生装置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能量产生装置的靠近第二虚拟开关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十虚拟开关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八虚拟开关的靠近所述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的靠近所述第十八虚拟开关的一端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十一虚拟开关,所述第二十一虚拟开关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的靠近所述第一虚拟开关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一虚拟开关的靠近所述第一能量产生装置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十一虚拟开关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能量转换开关的靠近所述第十七虚拟开关的一端以及所述第十七虚拟开关的靠近所述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的一端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十二虚拟开关以及第二十三虚拟开关,所述第二十二虚拟开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虚拟开关以及第二虚拟开关连接的位置相连接,所述第二十二虚拟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虚拟开关以及第四虚拟开关连接的位置相连接,所述第二十三虚拟开关的一端与所述第十五虚拟开关以及第十六虚拟开关连接的位置相连接,所述第二十三虚拟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七虚拟开关以及第十八虚拟开关连接的位置相连接。6.一种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作为至少两个子系统。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热源能量传递物理模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子系统包括第一子系统以及第二子系统,所述第一子系统的第一能量产生装置以及第二能量产生装置均为冷凝器,所述第一子系统的第一能量传送装置以及第二能量传送装置均为冷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晋明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