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092083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2 1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包括一箱体,箱体内设有一隔板,隔板将箱体分隔为加热储油腔和安装空间;加热储油腔内充有用来预热的导热油并安装有防爆加热器;加热储油腔设有吸油口;安装空间内设有循环泵,循环泵的进液口通过吸入管与吸油口连接;安装空间的箱体侧壁上设有导热油进口和导热油出口;循环泵的出液口通过排出管与导热油出口连接;导热油进口通过回油管与加热储油腔连通。该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利用防爆加热器将加热储油腔内的油加热后通过循环泵输送到残留有原油冷凝的输油泵的伴热腔内,经循环后的油又流回到加热储油腔内,对该输油泵进行预热,解决因泵体内残留原油冷凝,起泵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原油外输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在油田超稠油的外输中,由于稠油具有粘度大,流动性差的特点,需要对输油泵进行伴热。目前已经有关于热输工艺等的研究,例如Chisso工程公司开发了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应用在韩国海底稠油输送管线,snam公司研制了电伴热集肤效应加热系统,应用在加热管道实现超高粘度稠油的管道输送,上述超稠油在输送过程均采用掺入少量稀释剂、乳化剂以及在含水条件下进行输送,用于脱水超稠油管道保温和伴热。现有的输油泵大多采用壳外伴热,但是在伴热系统停运的情况下,由于泵体内残留的原油凝固,致使起泵非常困难。由此,本专利技术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解决因泵体内残留原油冷凝,起泵困难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所述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包括一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一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箱体分隔为加热储油腔和安装空间;所述加热储油腔内充有用来预热的导热油并安装有防爆加热器;所述加热储油腔设有吸油口;所述安装空间内设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进液口通过吸入管与所述吸油口连接;所述安装空间的箱体侧壁上设有导热油进口和导热油出口;所述循环泵的出液口通过排出管与所述导热油出
口连接;所述导热油进口通过回油管与所述加热储油腔连通。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隔板为水平设置的平板,所述加热储油腔位于所述安装空间的上方,所述隔板的四周与所述箱体内壁密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上设有所述吸油口;所述回油管一端连接所述导热油进口、另一端穿过所述隔板并与所述加热储油腔连通。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防爆加热器的一端密封固定在所述箱体的侧壁上。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储油腔的箱体壁上设有将所述加热储油腔与外部连通的空气过滤器。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储油腔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箱体外部相通的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通道上设有阀门。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隔板为水平设置的平板,所述加热储油腔位于所述安装空间的上方,所述隔板的四周与所述箱体内壁密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上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连接一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上设有所述阀门,且所述排污管伸出到所述箱体外部;所述排污管构成所述排污通道。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底部设有脚轮。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防爆加热器设有两个,每个所述防爆加热器的一端密封固定在所述箱体的侧壁上。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将所述加热储油腔与外部连通的空气过滤器。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隔板上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连接一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上设有所述阀门,且所述排污管伸出到所述箱体外部;所述箱体底部设有脚轮。由上所述,本技术的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利用防爆加热器将加热储油腔内的油加热后通过循环泵输送到残留有原油冷凝的输油泵的伴热腔内,经循环后的油又流回到加热储油腔内,对该输油泵进行预热,解决因泵体内残留原油冷凝,起泵困难的问题。箱体底部设有脚轮,方便移动。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为本技术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的侧视图。图3:为与本技术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连接使用的现有输油泵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输油泵伴热出口管,2-出口阀门,3-输油泵伴热进口管,4-进口阀门,5-空气过滤器,6-防爆加热器,7-排出管,8-循环泵,9-吸入管,10-脚轮,11-排污管,12-箱体,121-加热储油腔,122-安装空间,13-吸油口,14-导热油出口,15-导热油进口,16-隔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所述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包括一箱体12,所述箱体12内设有一隔板16,所述隔板16将所述箱体12分隔为加热储油腔121和安装空间122;加热储油腔121以及安装空间122在箱体12内的位置可以根据箱体12的形状以及需要来配置。加热储油腔121内充填有用来预热的导热油,安装空间122用来安装循环泵8以及相应的管路。所述加热储油腔121内安装有防爆加热器6,防爆加热器6用来给加热储油腔121内的油进行加热。所述加热储油腔121设有吸油口13,以便循环泵8可以通过该吸油口13从加热储油腔121吸取被加热后的油。循环泵8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122内,所述循环泵8的进液口通过吸入管9与所述吸油口13连接;所述安装空间122的箱体12侧壁上设有导热油进口15和导热油出口14;所述循环泵8的出液口通过排出管7与所述导热油出口14连接,将加热后的油输出;所述导热油进口15通过回油管与所述加热储油腔121连通,将返回的油送到加热储油腔121内。参见图3,输油泵上设有伴热进口管3、伴热出口管1,伴热进口管3上设有进口阀门4,伴热出口管1上设有出口阀门2,所述导热油
出口14和所述导热油进口15可通过管路分别与输油泵的伴热进口管3和伴热出口管1相连构成循环。在对输油泵预热之前,利用安全接头将导热油进口15和导热油出口14分别与输油泵的伴热进口管3和伴热出口管1相连,同时控制输油泵的进口阀门4和出口阀门2实现整个预热循环的连通。加热储油腔121内经过防爆加热器6加热后的导热油,通过吸油口13和吸入管9进入循环泵8加压后,再通过排出管7、导热油出口14和输油泵的伴热进口管3进入输油泵的伴热腔内;换热后的导热油经过伴热出口管1和导热油进口15流回到加热储油腔121内,实现导热油的循环。以上所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包含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实施例,以下参照附图进行具体的说明。在其中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隔板16为水平设置的平板,该隔板16的上方为所述加热储油腔121,隔板16的下方为所述安装空间122,所述隔板16的四周与所述箱体12内壁密封焊接固定。所述隔板16上设有所述吸油口13;所述回油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导热油进口15、另一端从下向上穿过所述隔板16并与所述加热储油腔121连通。在其中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防爆加热器6的一端穿过箱体12的侧壁,并密封固定在所述箱体12的侧壁上,所述防爆加热器6在接近加热储油腔121底部的位置水平延伸。在其中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储油腔121的箱体12壁上设有将所述加热储油腔121与外部连通的空气过滤器5。加热储油腔121内的导热油经过多次的循环会有部分损失,从而使得加热储油腔121内的压力降低,为了保持加热储油腔121内的压力平衡,在加热储油腔121的箱体12壁上设置空气过滤器5与箱体12外界的大气导通。在其中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储油腔121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箱体12外部相通的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通道上设有阀门;经过较长时间后,加热储油腔121的底部可能会有沉淀物,通过清理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包括一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一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箱体分隔为加热储油腔和安装空间;所述加热储油腔内充有用来预热的导热油并安装有防爆加热器;所述加热储油腔设有吸油口;所述安装空间内设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进液口通过吸入管与所述吸油口连接;所述安装空间的箱体侧壁上设有导热油进口和导热油出口;所述循环泵的出液口通过排出管与所述导热油出口连接;所述导热油进口通过回油管与所述加热储油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包括一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一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箱体分隔为加热储油腔和安装空间;所述加热储油腔内充有用来预热的导热油并安装有防爆加热器;所述加热储油腔设有吸油口;所述安装空间内设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进液口通过吸入管与所述吸油口连接;所述安装空间的箱体侧壁上设有导热油进口和导热油出口;所述循环泵的出液口通过排出管与所述导热油出口连接;所述导热油进口通过回油管与所述加热储油腔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为水平设置的平板,所述加热储油腔位于所述安装空间的上方,所述隔板的四周与所述箱体内壁密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上设有所述吸油口;所述回油管一端连接所述导热油进口、另一端穿过所述隔板并与所述加热储油腔连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加热器的一端密封固定在所述箱体的侧壁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输油泵伴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储油腔的箱体壁上设有将所述加热储油腔与外部连通的空气过滤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忠祥邓美玲李秋熠公克于晓宇马跃郭晗杜向华李方勇杨辉曲晶莹姜兴玲王东程浩周舒欧洲栗钦宇孙明阳王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