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080973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30 17:22
一种转向装置,其包括:转向柱,其具有筒状的外柱、以及一部分插入到外柱中的筒状的内柱,将与方向盘连结的输入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两个伸缩调整部,其从外柱的外周面以相互相向的方式突出,并且分别具有在外柱的轴向上较长的长孔;杆,其贯穿长孔;以及施力部件,其设置于在外柱的外周面中的缝隙处露出的内柱的外周面上,朝向内柱的径向外侧对杆施力,上述缝隙设置在上述外柱的外周面上上述两个伸缩调整部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随同方向盘的转动而使车轮产生转向角的转向装置所具有的倾斜机构和伸缩机构是众所周知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具有紧固杆的车辆用转向装置,该紧固杆穿插在车身侧支架的倾斜长孔和柱侧支架的伸缩长孔中。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转向装置能够通过操作杆的转动来解除用于紧固车身侧支架的力,进行倾斜调整和伸缩调整。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6541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转向装置中,在紧固杆与伸缩长孔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使得在进行伸缩调整时紧固杆能够相对于伸缩长孔相对地滑动。由此,在进行伸缩调整时转向柱的动作可能会因该间隙而产生晃动。因此,可能无法顺利地进行伸缩调整。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其能够抑制由杆与长孔内壁之间的间隙引起的转向柱的晃动,顺利地进行伸缩调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转向装置,其包括:转向柱,其具有筒状的外柱、以及一部分插入到上述外柱中的筒状的内柱,将与方向盘连结的输入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两个伸缩调整部,其从上述外柱的外周面以相互相向的方式突出,并且分别具有在上述外柱的轴向上较长的长孔;杆,其贯穿上述长孔;以及施力部件,其设置于在上述外柱的外周面中的缝隙处露出的上述内柱的外周面上,朝向上述内柱的径向外侧对上述杆施力,上述缝隙设置在上述外柱的外周面上上述两个伸缩调整部之间。由此,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转向装置中,与不被施力的状态相比杆向内柱的径向外侧移动。因此,杆在长孔中的位置偏向于宽度方向的一侧,从而容易保持杆与长孔内壁接触的状态。由此,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转向装置能够抑制由杆与长孔内壁之间的间隙引起的转向柱的晃动,顺利地进行伸缩调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理想方式,优选的是,上述内柱在外周面具有开口部,上述施力部件包括:弹簧部、从上述弹簧部向上述外柱的径向内侧突出并与上述开口部嵌合的嵌合部、以及从上述弹簧部沿上述外柱的轴向突出并与上述杆接触的接触部,通过上述施力部件的弹簧部的两个支脚部朝向上述外柱的径向外侧对上述杆施力。由此,施力部件能够在由嵌合部进行定位的状态下通过接触部朝向外柱的径向外侧对上述杆施力。因此,施力部件在通常使用时位置被固定,所以能够更稳定地对杆施力。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理想方式,优选的是,上述内柱在外周面具有开口部,上述施力部件包括:弹簧部、从上述弹簧部向上述外柱的径向内侧突出并与上述开口部嵌合的嵌合部、从上述弹簧部沿上述外柱的轴向突出并与上述杆接触的接触部、以及环部,在上述嵌合部设置有与上述内柱的上述开口部的后方侧内壁接触的止动部,上述环部朝向上述外柱的轴向前方侧对上述杆施力。由此,施力部件能够在由嵌合部进行定位的状态下通过接触部朝向外柱的轴向前方侧对上述杆施力。因此,施力部件在通常使用时位置被固定,所以能够更稳定地对杆施力。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理想方式,优选的是,上述内柱在外周面具有开口部,上述施力部件包括:基部、从上述基部向上述外柱的径向内侧突出并与上述开口部嵌合的嵌合部、以及从上述基部沿上述外柱的轴向突出并被夹在上述杆和上述内柱之间而发生弹性变形的变形部。由此,施力部件能够在由嵌合部进行定位的状态下通过变形部对杆施力。因此,施力部件在通常使用时位置被固定,所以能够更稳定地对杆施力。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理想方式,优选的是,上述施力部件配置于距上述两个伸缩调整部的距离为相等的位置。假设在将施力部件靠近两个伸缩调整部中的一侧配置的情况下,杆中的贯穿远离施力部件一侧的长孔的部分在长孔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难以被限制。因此,杆可能以靠近施力部件一侧的长孔为支点在长孔的宽度方向上倾斜。由此,在操作杆的前端可能产生与距靠近施力部件一侧的长孔的距离相对应地增大的晃动。与此相对,在上述的转向装置中,施力部件在一个长孔与另一个长孔之间的中央位置对杆施力,使得进行施力时产生的作用力能够均衡地施力于该两个长孔的内壁。由此,转向装置能够更顺利地进行伸缩调整,并且能够抑制在操作杆的前端产生较大的晃动。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其能够抑制由杆与长孔内壁之间的间隙引起的转向柱的晃动,顺利地进行伸缩调整。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转向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转向柱周围的侧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车辆中用于安装转向柱的部分的俯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车辆中用于安装转向柱的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2中的A-A’截面的图。图6是表示图5中的B-B’截面的图。图7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施力部件的立体图。图8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施力部件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变形示例涉及的转向装置中相当于图5中的B-B’截面的截面图。图10是从一侧观察变形示例涉及的施力部件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11是从另一侧观察变形示例涉及的施力部件的情况下的立体图。符号说明11 脱离盒体11h 脱离盒体安装孔12p 树脂部件2、2A 施力部件21 弹簧部21a 支脚部21b 支脚部21A 基部21aA 侧面21bA 底面22 嵌合部22a 止动部22b 倾斜面22A 嵌合部22aA 固定面22bA 倾斜面23 接触部23A 变形部23aA 底面23bA 倾斜面23cA 接触面23eA 端面24 环部24a 连接部24b 连接部24A 止动部25 弯折部30 杆31 伸缩调整部32 长孔50 转向柱51 外柱51s 缝隙51se 后方侧端部52 柱支架52a 侧板部52ah 长孔52b 安装板部53 操作杆54 内柱54e 露出部54s 开口部59 脱离盒体支承部70 电动马达80 转向装置81 方向盘82 转向轴82a 输入轴82b 输出轴83 转向力辅助机构84 万向接头85 下轴86 万向接头87 小齿轮轴88 转向齿轮88a 小齿轮88b 齿条89 转向横拉杆90 ECU91a 扭矩传感器91b 车速传感器92 减速装置98 点火开关99 电源装置H1、H2 贯通孔S 1、S2 间隙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并非由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限定。此外,以下所记载的结构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想到的结构要素、实质上相同的结构要素。而且,以下所述的结构要素能够适当地组合。实施方式图1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转向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转向柱周围的侧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车辆中用于安装转向柱的部分的俯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车辆中用于安装转向柱的部分的立体图。使用图1~图4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转向装置80的概要。而且,在以下的説明中,将车辆中安装有转向装置80的情况下的车辆前方简称为前方,车辆中安装有转向装置80的情况下的车辆后方简称为后方。在图2中,前方是图中左侧,后方是图中右侧。转向装置转向装置8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转向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柱,其具有筒状的外柱、以及一部分插入到所述外柱中的筒状的内柱,将与方向盘连结的输入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两个伸缩调整部,其从所述外柱的外周面以相互相向的方式突出,并且分别具有在所述外柱的轴向上较长的长孔;杆,其贯穿所述长孔;以及施力部件,其设置于在所述外柱的外周面中的缝隙处露出的所述内柱的外周面上,朝向所述内柱的径向外侧对所述杆施力,所述缝隙设置在所述外柱的外周面上所述两个伸缩调整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1.30 JP 2014-015889;2014.11.13 JP 2014-23031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柱,其具有筒状的外柱、以及一部分插入到所述外柱中的筒状的内柱,将与方向盘连结的输入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两个伸缩调整部,其从所述外柱的外周面以相互相向的方式突出,并且分别具有在所述外柱的轴向上较长的长孔;杆,其贯穿所述长孔;以及施力部件,其设置于在所述外柱的外周面中的缝隙处露出的所述内柱的外周面上,朝向所述内柱的径向外侧对所述杆施力,所述缝隙设置在所述外柱的外周面上所述两个伸缩调整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柱在外周面具有开口部,所述施力部件包括:弹簧部、从所述弹簧部向所述外柱的径向内侧突出并与所述开口部嵌合的嵌合部、以及从所述弹簧部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恒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