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卡座以及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66268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8 12: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卡座以及移动终端,其中卡座包括外壳、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外壳与第二主体扣合连接,第一主体设置在第二主体上,且位于外壳和第二主体之间,外壳与第一主体之间形成第一卡托空间,用于设置第一张卡,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形成第二卡托空间,用于设置第二张卡。本发明专利技术卡座为上下结构托盘式卡座,可减少其所占用的横向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移动通讯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卡座以及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终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实现通讯存储等功能,在移动终端中可能使用到SIM卡,存储卡等。以SIM卡为例,可电连接于移动终端的卡座中,实现通话等功能。而现有的卡座一般分为直插式和托盘式,对于直插式的卡座,SIM卡能够直接插入,而托盘式卡座,SIM卡需要承载于托盘上,随托盘插入卡座。现有的托盘式卡座在承载多张卡时,一般是在平面上并排设置卡空间,该结构的平面上占据较大的空间,影响电路板上其他元件的设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卡座以及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托盘式卡座占据横向空间较大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卡座,卡座包括外壳、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外壳与第二主体扣合连接,第一主体设置于第二主体上,且位于外壳和第二主体之间,外壳与第一主体之间形成第一卡托空间,用于设置第一张卡;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形成第二卡托空间,用于设置第二张卡。其中,第一主体朝向所述第二主体设置有凸块,第二主体对应于凸块设置有凹槽,第一主体通过凸块与凹槽的连接而设置在第二主体上,第一主体朝向外壳设置有支撑件,外壳与第二主体扣合后,外壳接触连接支撑件。其中,卡座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第一主体上的第一卡端子和设置在第二主体上的第二卡端子,第一卡端子与第一张卡电连接,第二卡端子与第二张卡电连接。其中,第一卡端子为SIM卡端子,Micro-SIM卡端子,Nano-SIM卡端子以及存储卡端子中的一种,第二卡端子为SIM卡端子,Micro-SIM卡端子,Nano-SIM卡端子以及存储卡端子中的一种。其中,第一卡端子为Nano-SIM卡端子,第二卡端子为Nano-SIM卡端子或存储卡端子。其中,第一卡端子设置在第一主体面向外壳的一侧,第二卡端子设置在第二主体面向第一主体的一侧。其中,外壳上设置有检测孔,通过该检测孔检测第一主体上的第一卡端子。其中,卡座进一步包括推杆和旋转片,推杆设置于第二主体与开口边相邻的一侧边,开口边为卡座中供卡托插入的边,旋转片转动设置于第二主体与开口边相对的内边,旋转片的一端连接推杆的一端,旋转片另一端触靠插入卡座的卡托,推杆带动旋转片的一端朝内边运动,使旋转片转动,继而旋转片的另一端朝开口边运动,带动卡托退出开口边。其中,卡座进一步包括卡托,卡托包括相互连接第一卡托和第二卡托,卡托由卡座的开口边插入卡座,第一卡托置于第一卡托空间,并且第二卡托置于第二卡托空间。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包括上述卡座。本专利技术的卡座包括外壳、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外壳与第二主体扣合连接,第一主体设置于第二主体上,且位于外壳和第二主体之间,外壳与第一主体之间形成第一卡托空间,用于设置第一张卡;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形成第二卡托空间,用于设置第二张卡。上下结构的多层卡座能够减少其平面的横向尺寸,相应的减少其所占用的横向空间,使得电路板上其他元件的设置空间更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卡座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卡座组装工艺的流程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卡座组装工艺中组装第二主体和推杆的步骤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卡座组装工艺中组装的旋转片的步骤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所示卡座组装工艺中组装第一主体的步骤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2所示卡座组装工艺中组装外壳的步骤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移动终端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1是本专利技术卡座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卡座100包括外壳11、第一主体12以及第二主体13,第一主体12设置在外壳11和第二主体13之间。本实施方式为双层卡座,可连接两张卡,若需要连接三张卡,卡座中还可设置第三主体,同样设置在外壳11和第二主体13之间。下面主要以双层卡座为例进行描述,三层卡座可依此类推。具体来说,外壳11与第二主体13扣合连接,即外壳11上设置有卡扣结构112。第一主体12设置于第二主体13上,且位于外壳11和第二主体13之间。第一主体12朝向第二主体13设置有凸块122,第二主体13上对应于该凸块122设置有凹槽132,凸块122可安装于凹槽132内,从而第一主体12通过凸块122与凹槽132的连接而设置在第二主体13上。第一主体12朝向外壳11还设置有支撑件123,外壳11在与第二主体13卡合后,能够与该支撑件123接触连接。该支撑件123对外壳11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并且外壳11通过与支撑件123接触,能够使第一主体12夹在外壳11和第二主体13之间,第一主体12能够保持固定。凸块122与支撑件123可以为同一结构,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12的两侧边设置有杆状结构,该杆状结构朝向外壳11凸出的部分可看作支撑件123,朝向第二主体13凸出的部分可看作凸块122。外壳11与第一主体12之间形成第一卡托空间16,用于设置第一张卡。且第一主体12上设置有第一卡端子121,第一张卡与第一卡端子121电连接,以通过第一卡端子121对第一张卡进行驱动,从而实现第一张卡的通讯或存储等功能,一般来说,将第一卡端子121设置在第一主体12面向外壳11的一侧。第一主体12与第二主体13之间形成第二卡托空间17,用于设置第二张卡。且第二主体13上设置有的第二卡端子131,第二张卡与第二卡端子131电连接,以通过第二卡端子131对第二张卡进行驱动,从而实现第二张卡的通讯或存储等功能,一般来说,将第二卡端子131设置在第二主体13面向第一主体12的一侧。本实施方式双层卡座可针对SIM卡、Micro-SIM卡、Nano-SIM卡以及存储卡中的任意两种,其中存储卡可以为Micro-SD卡,TF卡等。相应的根据卡的不同组合,第一卡端子121可以为SIM卡端子,Micro-SIM卡端子,Nano-SIM卡端子以及存储卡端子中的一种,第二卡端子131也可以为SIM卡端子,Micro-SIM卡端子,Nano-SIM卡端子以及存储卡端子中的一种。对应的第一主体12和第二主体13也分别设置为相应的尺寸。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张卡为Nano-SIM卡,第二张卡为Micro-SD卡,相应的第一卡端子为Nano-SIM卡端子,第二卡端子为Micro-SD卡端子,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张卡也可为Nano-SIM卡。外壳11上还设置有检测孔111,通过该检测孔111可检测第一主体12上的第一卡端子121。卡座100进一步包括推杆14和旋转片15。推杆14设置于第二主体13与开口边132相邻的一侧边133,开口边132为卡座100中供卡托插入的边,侧边133有一凹槽供推杆14活动设置于凹槽中,推杆14可在侧边133的延伸方向X上来回运动。旋转片15转动设置于第二主体13与开口边132相对的内边134,旋转片15的中间设置有转动柱或转动孔,相应的在第二主体13的内边134也设置转动孔或转动柱,使旋转片15转动设置在内边134。旋转片15的一端151连接推杆14的一端141,该连接为活动连接,即并不是固定连接于某一点,一般采取触靠的方式。旋转片15另一端152触靠插入卡座100的卡托,推杆14带动旋转片15的一端151朝内边134即朝方向x1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卡座以及移动终端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座包括外壳、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二主体扣合连接,所述第一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上,且位于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二主体之间,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一主体之间形成第一卡托空间,用于设置第一张卡;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之间形成第二卡托空间,用于设置第二张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座包括外壳、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二主体扣合连接,所述第一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上,且位于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二主体之间,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一主体之间形成第一卡托空间,用于设置第一张卡;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之间形成第二卡托空间,用于设置第二张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朝向所述第二主体设置有凸块,所述第二主体对应于所述凸块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主体通过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的连接而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上,所述第一主体朝向所述外壳设置有支撑件,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二主体扣合后,所述外壳接触连接所述支撑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座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上的第一卡端子和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上的第二卡端子,所述第一卡端子与所述第一张卡电连接,所述第二卡端子与所述第二张卡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端子为SIM卡端子,Micro-SIM卡端子,Nano-SIM卡端子以及存储卡端子中的一种,所述第二卡端子为SIM卡端子,Micro-SIM卡端子,Nano-SIM卡端子以及存储卡端子中的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漫利韩成刘雷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