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提高织物与微胶囊之间粘结强度的粘结剂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001738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5 1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提高织物与微胶囊之间粘结强度的粘结剂,该粘结剂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其组成为:丙烯酸90~95%,多元羧酸1~5%,乳化剂2~5,引发剂0.5~1%,催化剂0.5~1%,其中,多元羧酸为马来酸、苹果酸、衣康酸、酒石酸;乳化剂为阴离子型乳化剂,引发剂为无机过氧化物引发剂,催化剂为次磷酸钠或柠檬酸钠。在织物的后处理过程中,添加该粘结剂可显著改善织物和微胶囊之间的结合牢度,达到提高耐水洗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提高织物与微胶囊之间粘结强度的粘结剂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髙,功能纺织品逐渐引起国内外纺织界的关注。具有特殊功效的微胶囊在纺织品中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提升,比如,经过特种香型微胶囊处理过的被子和睡衣会给人以轻松的睡眠感;经过驱蚊微胶囊处理过的衣物在保证衣物安全性的情况下可以防止蚊虫;经过具有凉感微胶囊整理过的织物能使人体产生凉爽、舒适的感觉;具有特殊功效微胶囊的应用使织物增加了“尊贵”价值,提高了产品档次和产品附加值。采用微胶囊整理纺织品,使纺织品具有特殊的功效,对扩大纺织品的应用领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采用微胶囊整理纺织品,存在微胶囊和织物之间结合牢度不高,耐水洗性能较差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解决经过具有特殊功效的微胶囊整理过的织物存在结合牢度不高,耐水洗性能较差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含有多羧基基团的粘结剂,在经过热处理后该粘结剂一方面能够与织物中的反应基团反应形成交联结构,另一方面可以打开三羟甲基三聚氰胺微胶囊囊壁的化学键,形成交联结构,通过添加该粘结剂可显著改善织物和微胶囊之间的结合牢度,达到提高耐水洗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用于提高织物与微胶囊之间粘结强度的粘结剂的具体实施方案为:所述粘结剂按质量百分比各组分的组成为:丙烯酸90~95%,多元羧酸1~5%,乳化剂2~5%,引发剂0.5~1%,催化剂0.5~1%。其中多元羧酸为马来酸、苹果酸、衣康酸、酒石酸等,乳化剂为阴离子型乳化剂,引发剂为无机过氧化物引发剂,催化剂为次磷酸钠或柠檬酸钠。所述微胶囊的壁材为三羟甲基三聚氰胺类壁材。所述粘结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而成。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所述粘结剂对织物进行后处理的工艺,工艺路线为:配制微胶囊整理液→织物浸渍或浸轧时加入所述的粘结剂→烘干→焙烘。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1)将微胶囊配制成微胶囊整理液,其中,微胶囊与水的质量比为:1:8~12;2)将织物洗涤脱水,浸入装有步骤(1)所述的微胶囊整理液的容器中,加入粘结剂,其中粘结剂与微胶囊的质量比为0.5~2:1,浸泡匀透,脱水回收甩出溶液,后升温至80~110℃烘干,烘干时间1~2分钟,然后升温至140~160℃进行烘焙,烘焙时间1~2分钟。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由于本专利技术用于提高织物与微胶囊之间粘结强度的粘结剂中含有多羧基基团结构,能够同时与微胶囊囊壁和织物上的化学键进行交联反应,在织物经过热处理后,该粘结剂一方面能够与织物中的反应基团反应形成交联结构,另一方面可以打开三羟甲基三聚氰胺微胶囊囊壁的化学键,形成交联结构,通过化学反应将微胶囊与织物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织物后处理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该粘结剂可以很好地增强微胶囊和织物的结合牢度,提高其耐洗性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实施例1按照如下配比称取原料:丙烯酸94g,多元羧酸2g,乳化剂2g,引发剂1g,催化剂1g,将称量好的原料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用于提高织物与微胶囊之间粘结强度的粘结剂。加入该粘结剂对织物进行后处理的方法为:在薰衣草香味微胶囊配制成的微胶囊整理液中加入该粘结剂对织物进行后处理,具体处理方法如下:1)将薰衣草香味微胶囊配制成微胶囊整理液,其中,微胶囊与水的质量比为:1:8;2)将纯棉织物洗涤脱水,浸入装有微胶囊整理液的容器中,加入粘结剂,其中粘结剂与微胶囊的质量比为0.5:1,浸泡匀透,脱水回收甩出溶液,升温至80℃烘干,烘干时间1分钟,然后升温至140℃进行烘焙,烘焙时间2分钟,完成对织物的后处理。实施例2按照如下配比称取原料:丙烯酸92g,多元羧酸4g,乳化剂3g,引发剂0.5g,催化剂0.5g,将称量好的原料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用于提高织物与微胶囊之间粘结强度的粘结剂。加入该粘结剂对织物进行后处理的方法为:在薰衣草香味微胶囊配制成的微胶囊整理液中加入该粘结剂对织物进行后处理,具体处理方法如下:1)将薰衣草香味微胶囊配制成微胶囊整理液,其中,微胶囊与水的质量比为:1:8;2)将纯棉织物洗涤脱水,浸入装有微胶囊整理液的容器中,加入粘结剂,其中粘结剂与微胶囊的质量比为0.5:1,浸泡匀透,脱水回收甩出溶液,升温至80℃烘干,烘干时间1分钟,然后升温至140℃进行烘焙,烘焙时间2分钟,完成对织物的后处理。实施例3加入按照实施例2的配比得到的粘结剂对织物进行后处理的方法为:在玫瑰香味微胶囊配制成的微胶囊整理液中加入粘结剂对织物进行后处理,具体处理方法如下:1)将玫瑰香味微胶囊配制成微胶囊整理液,其中,微胶囊与水的质量比为:1:10;2)将麻织物洗涤脱水,浸入装有微胶囊整理液的容器中,加入粘结剂,其中粘结剂与微胶囊的质量比为1:1,浸泡匀透,脱水回收甩出溶液,升温至100℃烘干,烘干时间1.5分钟,然后升温至150℃进行烘焙,烘焙时间1.5分钟。实施例4按照如下配比称取原料:丙烯酸90g,多元羧酸5g,乳化剂3g,引发剂1g,催化剂1g,将称量好的原料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用于提高织物与微胶囊之间粘结强度的粘结剂。加入该粘结剂对织物进行后处理的方法为:在香橙味微胶囊配制成的微胶囊整理液中加入该粘结剂对织物进行后处理,具体处理方法如下:1)将香橙味微胶囊配制成微胶囊整理液,其中,微胶囊与水的质量比为:1:12;2)将纯棉织物洗涤脱水,浸入装有微胶囊整理液的容器中,加入按照实施例3的方法制备的粘结剂,其中粘结剂与微胶囊的质量比为2:1,浸泡匀透,脱水回收甩出溶液,升温至110℃烘干,烘干时间2分钟,然后升温至160℃进行烘焙,烘焙时间1分钟。对比实施例1不加粘结剂,对织物进行后处理的工艺条件如实施例21)将薰衣草香味微胶囊配制成微胶囊整理液,其中,微胶囊与水的质量比为:1:8;2)将纯棉织物洗涤脱水,浸入装有微胶囊整理液的容器中,浸泡匀透,脱水回收甩出溶液,升温至80℃烘干,烘干时间1分钟,然后升温至140℃进行烘焙,烘焙时间2分钟。对比实施例2不加粘结剂,对织物进行后处理的工艺条件如实施例31)将玫瑰香味微胶囊配置成微胶囊整理液,其中,微胶囊与水的质量比为:1:10;2)将麻织物洗涤脱水,浸入装有微胶囊整理液的容器中,浸泡匀透,脱水回收甩出溶液,升温至100℃烘干,烘干时间1.5分钟,然后升温至150℃进行烘焙,烘焙时间1.5分钟。耐洗性能测试:将添加了本专利技术粘结剂处理过的织物在60℃以下的水中进行清洗,测试织物的芳香味消失需要清洗的次数,结果见表1。表1实施例耐水洗/次实施例115~18实施例218~20实施例318~19实施例416~19对比实施例15~8对比实施例25~8由表1中的数据可知,在织物后处理过程中加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粘结剂能够显著提高微胶囊对织物进行后处理的耐水洗性能,该粘结剂显著提高了织物与微胶囊之间的粘结强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提高织物与微胶囊之间粘结强度的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其组成为:丙烯酸90~95%,多元羧酸1~5%,乳化剂2~5%,引发剂0.5~1%,催化剂0.5~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提高织物与微胶囊之间粘结强度的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其组成为:丙烯酸90~95%,多元羧酸1~5%,乳化剂2~5%,引发剂0.5~1%,催化剂0.5~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高织物与微胶囊之间粘结强度的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元羧酸为马来酸、苹果酸、衣康酸、酒石酸;乳化剂为阴离子型乳化剂,引发剂为无机过氧化物引发剂,催化剂为次磷酸钠或柠檬酸钠,微胶囊的壁材为三羟甲基三聚氰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高织物与微胶囊之间粘结强度的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高织物与微胶囊之间粘结强度的粘结剂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方法为:采用该粘结剂对织物进行后处理,其工艺为:(1)将微胶囊配制成微胶囊整理液;(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俊玲苏楚清彭勇刚汪媛陈海群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美胜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