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扇叶型钢阻尼器的减隔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67461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09 2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扇叶型钢阻尼器及减隔震支座,其中,作为核心部件的扇叶型钢阻尼器包括平板部、围挡、扇叶和销孔,在平板布的下侧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围挡,在平板部的上侧设置一个圆环形的凸台,在所述凸台的内部空间中均匀的设置有若干软钢材质的扇叶,若干所述扇叶的内端设置有一个圆形套筒,所述圆形套筒中设置有一个销孔,所述销孔与所述凸台同圆心设置。所述销孔与上部承载机构中设置有一个向下延伸的定位柱插接配合。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减隔震支座,具有承载能力高,减震效果好,工作性能稳定,耐久性好,平面尺寸小等优势,适用于绝大多数有抗震需求的桥梁或其它建筑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支座,尤其涉及一种减隔震支座。
技术介绍
地震是对人类造成极大威胁的自然灾害之一,桥梁及其他建筑结构在地震过程中一旦发生破坏,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也会导致次生灾害的发生。减隔震技术作为合理、有效的抗震手段,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桥梁及其他建筑结构中,其中,减隔震支座是使用较多的减隔震装置之一。目前较为常见的减隔震支座有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摩擦摆类支座和钢阻尼支座等。铅芯橡胶支座承载能力不足,耐久性较差,对环境造成污染问题,面临逐渐被淘汰的情况;高阻尼橡胶支座同样存在承载能力不足,耐久性较差的问题;摩擦摆类支座则往往难以满足正常使用时支座的滑动要求。钢阻尼支座的主要耗能构件是软钢钢片,往往设置于支座四周,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会造成当相邻支座距离较近时不便安装,尤其是在两联桥梁的共用墩处最易发生这种情况。而且上述支座一般不具备竖向减隔震的功能,仅能进行水平向减隔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扇叶型钢阻尼器及减隔震支座,用于解决抗震性能差的问题,同时解决现有减隔震支座体积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扇叶型钢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平板部、围挡、扇叶和销孔,在平板布的下侧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围挡,在平板部的上侧设置一个圆环形的凸台,在所述凸台的内部空间中均匀的设置有若干软钢材质的扇叶,若干所述扇叶的内端设置有一个圆形套筒,所述圆形套筒中设置有一个销孔,所述销孔与所述凸台同圆心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凸台上设置有销钉孔。进一步地,所述扇叶型钢阻尼器为焊接件。亦或,所述扇叶型钢阻尼器为可拆装的装配件。减隔震支座,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部承载机构、水平减震机构和下部承载机构,其中,水平减震机构为所述的扇叶型钢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承载机构与所述凸台接触配合,其间设聚四氟乙烯板,且在所述上部承载机构中设置有一个向下延伸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与所述销孔插接配合。所述上部承载机构为竖向减震机构,包括上平板、下平板、碟形弹簧组件和竖向C型软钢阻尼器,上、下平板之间通过套筒进行竖向导向,并在套筒内部的空间内安装四组碟形弹簧组件,其中四组碟形弹簧组件均布,在所述碟形弹簧组件中套置一个导向柱,导向柱竖向布置,且导向柱的下端与下平板固定连接,上端与上平板之间不接触,且在上平板的下表面处设置有导向凹槽,所述定位柱位于下平板上,若干所述竖向C型钢阻尼器均匀的布置在上、下平板之间的四个方位。所述上部承载机构为一平板,所述定位柱位于下平板上且向下延伸。所述下部承载机构为球型钢支座构架,包括球形板和底板,其中球形板和所述平板部进行配合,球形板与底板之间为球曲面配合,并在配合面处使用聚四氟乙烯垫片进行隔离。所述下部承载机构为固定球型钢支座构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减隔震支座,具有承载能力高,减震效果好,工作性能稳定,耐久性好,平面尺寸小等优势,适用于绝大多数有抗震需求的桥梁或其它建筑结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半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侧视图。图4为图1中A--A剖视图。图5为图1中B--B剖视图。图6为图1中C--C断面图。图7为扇叶型钢阻尼器立体图。图8为图7中D--D剖视图。图9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扇叶型钢阻尼器的结构图。图12为扇叶型钢阻尼器的结构图。图中:1竖向减震机构,11碟形弹簧组件,12竖向C型软钢阻尼器,13上平板,14下平板,141定位柱,15套筒,16导向柱,17销钉,2扇叶型钢阻尼器,21平板部,22围挡,23扇叶,24销孔,25凸台,26销钉孔,27圆形套筒,3竖向承载机构,31球形板,32底板。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9所示,该减隔震支座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为竖向减震机构、水平减震机构、竖向承载机构,地震中可同时实现水平和竖向减隔震。其中,竖向减震机构1为碟形弹簧组件11及竖向C型钢阻尼器12,包括上平板13、下平板14、碟形弹簧组件11和竖向C型钢阻尼器12,上、下平板之间通过其上设置的套筒15进行竖向导向,并在套筒内部的空间内安装四组碟形弹簧组件11,其中四组碟形弹簧组件均布,对碟形弹簧组件进行定位和导向,在上述的碟形弹簧组件11中套置一个导向柱16,导向柱竖向布置,且导向柱的16下端与下平板14固定连接,上端与上平板之间不接触,且在上平板的下表面处设置有导向凹槽。以上结构构成竖向减震机构。上述的竖向C型钢阻尼器12为多个,均匀的布置在上、下平板之间的四个方位,形成浮动、弹性支撑。非地震状态下:上平板和下平板之间为弹性连接,其中弹性支撑的支撑力来自于竖向C型钢阻尼器和碟形弹簧组件。水平减震机构为扇叶型钢阻尼器2,扇叶型钢阻尼器2包括平板部21、围挡22、扇叶23和销孔24,其中平板部21为一个方形的钢板,在平板布的下侧设置有围挡22,围挡向下延伸。在平板部21的上侧设置一个圆环形的凸台25,凸台25上设置有销钉孔26,在圆环形的凸台25中均匀的设置有若干扇叶23,扇叶为软钢材质,在若干扇叶的内侧设置有一个圆形套筒27,圆形套筒的中设置有一个销孔24,该销孔24与上述的凸台同圆心设置。下面从制造的角度介绍一下扇叶型钢阻尼器2,作为一种较佳实现的形式,在制造工艺中,上述的扇叶23使用软钢材质,例如经过处理的弹簧钢,其他部件,例如凸台、围挡、平板部等用经过机加工的普通低碳钢即可,例如,图11所示,采用焊接工艺一体成型,成型工艺好,制造简单。再如,参考图12,扇叶23使用软钢材质,例如经过处理的弹簧钢,扇叶的两端夹持在圆形套筒27和凸台25中,其中,为便于装配,在上述的圆形套筒上开插槽,与扇叶23进行插接配合,将上述的凸台25做成分体结构,使用法兰盖板的方式进行压紧配合,形成一种良好的压紧配合。在竖向减振机构的下平板14上设置有一个向下延伸的定位柱141,该定位柱141位于下平板的中央位置,且插入在圆形套筒的销孔24中,形成插接配合关系。上述的凸台25和下平板14之间增加一个聚四氟乙烯垫片,并使用剪力销进行锁紧。限制支座在非地震使用情况下的水平滑动。竖向承载机构3为球型钢支座构架,包括球形板31和底板32,其中球形板31和上述的扇叶型钢阻尼器2中的平板部21进行配合,球形板与底板32之间为球曲面配合,并在配合面处使用聚四氟乙烯垫片进行隔离。正常使用情况下,梁体或建筑物支承于本专利技术的支座上,支座的水平滑动被剪力销锁定,碟形弹簧组件、竖向C型钢阻尼器和扇叶型钢阻尼器均不发生作用,此时支座与普通固定球型钢支座无异,满足静力设计要求;在地震作用下,碟形弹簧组件和竖向C型钢阻尼器随梁体或建筑物的竖向震动发生变形,实现结构竖向减震,具有一定弹性;剪力销同时被剪断,扇形钢阻尼器中心的定位柱随梁体或建筑物的水平震动发生位移,从而带动扇叶型阻尼钢片发生塑性变形,有效耗散水平向的地震能量。与其他减隔震支座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减隔震支座可同时进行结构的水平向和竖向减隔震,且扇叶型阻尼器的变形方向与地震水平输入方向相同,可直接在地震输入方向进行结构的水平向减隔震,作用机理较为明确;正常使用时亦与普通球型钢支座功能相同,满足静力设计要求;而且扇叶型钢阻尼器布置于支座竖向范围内,不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扇叶型钢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平板部(21)、围挡(22)、扇叶(23)和销孔(24),在平板布的下侧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围挡(22),在平板部(21)的上侧设置一个圆环形的凸台(25),在所述凸台(25)的内部空间中均匀的设置有若干软钢材质的扇叶(23),若干所述扇叶的内端设置有一个圆形套筒(27),所述圆形套筒中设置有一个销孔(24),所述销孔(24)与所述凸台同圆心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扇叶型钢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平板部(21)、围挡(22)、扇叶(23)和销孔(24),在平板布的下侧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围挡(22),在平板部(21)的上侧设置一个圆环形的凸台(25),在所述凸台(25)的内部空间中均匀的设置有若干软钢材质的扇叶(23),若干所述扇叶的内端设置有一个圆形套筒(27),所述圆形套筒中设置有一个销孔(24),所述销孔(24)与所述凸台同圆心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扇叶型钢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25)上设置有销钉孔(2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扇叶型钢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型钢阻尼器为焊接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扇叶型钢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型钢阻尼器为可拆装的装配件。5.减隔震支座,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部承载机构、水平减震机构和下部承载机构,其中,水平减震机构为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扇叶型钢阻尼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承载机构与所述凸台接触配合,并在配合处设聚四氟乙烯板,且在所述上部承载机构中设置有一个向下延伸的定位柱(141),所述定位柱与所述销孔(24)插接配合。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常勇王志英王宏博徐召白光耀丁毅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