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红兰专利>正文

配重结构改良的撞球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6290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配重结构改良的撞球杆,该撞球杆的握持部和/或击球端内设有槽室,槽室内置入由可流动的细小颗粒状个体所组成的配重物。其中,握持部内的槽室可设置有分隔的若干区段,其间设有可切换启闭状态的通道,以使持杆者可自由将细小颗粒状个体的配重物调移至任一区段内,藉以可调整球杆的重心而能适应不同持杆者的握持习惯;而设置于击球端内的细小颗粒状个体配重物则能增加击球的力度,减少击球时产生的噪音及震荡。(*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配重结构改良的撞球杆,特别是指一种配重物为细小颗粒状个体所组成且可调移改变重心的新型式结构空间型态的撞球杆。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传统撞球杆的尾端或击球端内部一般组设有铁条(块)或者是铅条(块)以作为配重之用,达到增加击球力度的目的。这种传统的配重结构设计,是将配重物组设在撞球杆的固定部位,呈无法移动的状态,但是撞球杆在实际被使用操作时,由于持杆者的持杆习惯往往因人而异,若持杆者握持的位置并不在所述配重物相对应位置,反而将造成重心不稳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则是在于所述铁条(块)或铅条(块)会因为经常使用而容易产生松动,从而在击球时产生噪音以及握持的不适感。是以,针对上述传统撞球杆的配重物为固定设置型态而存在无法依持杆者的习惯不同来调整重心、以及容易因配重块松动产生噪音、握持不适等问题,如何研发出一种配重物的位置可作调移而更加实用好用的新型撞球杆,实为业界所需改良突破的要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即在于解决上述传统撞球杆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调移改变重心的新型式撞球杆。根据本技术的目的所提供的撞球杆为锥杆型式,扩大的一端为握持部,锥缩的一端为击球端,其特征在于,该撞球杆的握持部和/或击球端内设有槽室,槽室内置入由可流动的细小颗粒状个体所组成的配重物。使用者可藉由该细小颗粒状个体的流动来调整球杆的重心,以适应不同握持者的习惯。其中,所述配重物可以为包括钢珠、铁珠或铅珠等的细小颗粒物。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握持部内的槽室可设置有分隔的若干区段,各区段间可设有控制切换启闭状态的通道。该通道可以为设置于各区段间偏向一侧的一条弧曲形孔道;也可为设置于各区段间的一个具孔道的阀杆,该阀杆径向枢穿过各区段间的隔墙,且阀杆一端凸露出撞球杆一侧身形成可供旋转的钮部。藉由该可切换启闭状态的通道,以使持杆者可自由将细小颗粒状个体的配重物调移至槽室的任一区段内,而调整球杆的重心适应不同持杆者的握持习惯。又,所述容置有细小颗粒状个体配重物的槽室也可为设置于撞球杆的击球端内的单一槽室空间型态,能增加击球的力度,减少击球时产生的噪音及震荡,达到使用更加舒适的进步性。总之,本技术所提供的撞球杆,可依持杆者的习惯不同来调整重心、不会出现因配重块松动而产生噪音、握持不适等问题,使用更加舒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撞球杆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撞球杆的一具体实施例调移配重物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撞球杆的再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横向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撞球杆的再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纵向剖视图一,说明该阀杆呈关闭的状态。图5为本技术撞球杆的再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纵向剖视图二,说明该阀杆呈开启而能调移配重物的状态。图6为本技术撞球杆的又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组件符号说明10撞球杆 11握持部 12击球端110塞头120单一槽室20槽室 201、202区段30配重物31细小颗粒状个体40弧曲形孔道50阀杆51钮部 52孔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阅读者对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现配合附图并列举具体实施例详述如下。实施例1首先,请参考图1所示,为本技术配重结构改良的撞球杆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该撞球杆10为一锥杆型式,扩大的一端为握持部11,锥缩的一端为击球端12,且撞球杆10的握持部11内设有槽室20以置入配重物30;其技术特点在于该配重物30由细小颗粒状个体31所组合而成,例如可采用钢珠、铁珠、铅珠等细小颗粒物;且其中,握持部11内的槽室20可设置有分隔的若干区段201、202,其间并藉由可切换启闭状态的通道,以使持杆者可自由将由细小颗粒状个体31组成的配重物30调移至任一区段201或202内,藉以可调整撞球杆的重心,而能适合不同持杆者的握持习惯。其中,仍请参考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槽室20的各区段201、202间可切换启闭状态的通道为设置于各区段间一偏侧处的一条弧曲形孔道40;且撞球杆10对应该弧曲形孔道40的一侧可设制有记号以利于从外观上辨识,使用撞球杆10时使弧曲形孔道40位于上方,如此细小颗粒状个体31即无法流向另一区段202。再如图2所示,欲调移细小颗粒状个体31时,只需旋转撞球杆10使所述弧曲形孔道40变位于下方,再斜倾撞球杆10即可加速细小颗粒状个体31的流动。另外,还可以在握持部11的末端设一端头110,用以塞住槽室20;这样,还能够通过打开塞头110,调节细小颗粒状个体31的多少,从而达到调整撞球杆的重心,适应不同持杆者的握持习惯。实施例2请参考图3、图4所示,为本技术撞球杆的再一具体实施例,其中,槽室20的各区段201、202间可切换启闭状态的通道为设置于各区段间的一个阀杆50,该阀杆径向枢穿过各区段间的隔墙,且阀杆50的一端凸露出撞球杆10一侧身形成可供旋转的钮部51,持杆者将可调转该钮部51而改变阀杆50所设的孔道52对位于隔墙的关闭状态(如图3、图4所示);或者是呈对通相临区段201、202的连通状态(如图5所示),此时配合斜倾撞球杆10的动作即可加速细小颗粒状个体31流向另一区段而达到调移的目的。实施例3本技术的撞球杆10,除在握持部11内设有容置配重物30的槽室20外,可同时在击球端12设置有所述槽室;或单独在击球端12设置有所述容置配重物30的槽室。请参考图6所示,即为本技术的又一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在撞球杆10的击球端12设置有所述容置有由细小颗粒状个体31组成的配重物30的槽室,图中所示槽室的空间型态为单一槽室120;藉此而能增加击球的力度,并减少击球时产生的噪音及震荡。另外,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有细小颗粒状个体31的撞球杆10杆身可为不透明材质,也可为透明材质以增加球杆的装饰美观性。综上所述,本技术可产生的功效如下1、提供了一种配重物为细小颗粒状个体组成且可调移改变重心的新型式结构型态的撞球杆,为业界首见而具有新颖性。2、藉由细小颗粒状个体的配重物可调移至槽室的任一区段内的结构设计,可自由调整球杆的重心而能适应不同持杆者的握持习惯,达到适用性更广泛的进步性。3、设置于击球端内的细小颗粒状个体配重物能增加击球的力度,减少击球时产生的噪音及震荡,达到使用更加舒适的进步性。4、容置有细小颗粒状个体的撞球杆杆身可为透明材质以增加球杆的装饰美观性。权利要求1.一种配重结构改良的撞球杆,该撞球杆为锥杆型式,扩大的一端为握持部,锥缩的一端为击球端,其特征在于,该撞球杆的握持部和/或击球端内设有槽室,槽室内置入由可流动的细小颗粒状个体所组成的配重物。2.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重结构改良的撞球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物为包括钢珠、铁珠或铅珠的细小颗粒物。3.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重结构改良的撞球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室设于握持部内。4.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重结构改良的撞球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室被设置分隔为若干区段,各区段间设有控制切换启闭状态的通道,细小颗粒状个体的配重物可被调移至任一区段内。5.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重结构改良的撞球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室各区段间可控制切换启闭状态的通道为设置于各区段间偏向一侧的一条弧曲形孔道。6.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重结构改良的撞球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室各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配重结构改良的撞球杆,该撞球杆为锥杆型式,扩大的一端为握持部,锥缩的一端为击球端,其特征在于,该撞球杆的握持部和/或击球端内设有槽室,槽室内置入由可流动的细小颗粒状个体所组成的配重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红兰
申请(专利权)人:谢红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