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博文专利>正文

撞球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6246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撞球杆,包括前段、中段及后段,该前段、中段及后段组合后概呈一平顺且略具锥度的杆状;该中段的长度定义为中段长度,该中段具有一中段前端及一中段后端,该中段前端与该前段连结,该中段后端具有一凹部,恰对应该后段的一凸部;凹部具有一小径孔及一延伸孔;凸部具有一小径杆及一延伸杆,该小径杆固定于该小径孔中,该延伸杆卡固于该延伸孔,又,该凹部与该凸部的接触长度至少为所述中段长度的四分之一以上;前、中段、后段均为木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中段与后段间的连接稳固,手感佳,使内部震波传递流畅,且配重较易精准且重量减轻,操控性更佳。(*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运动用具,尤其涉及一种中段与后段间的连接稳固,手感佳,内部震波传递流畅,且配重更精准,操控性更佳的撞球杆。上述中段20的长度定义为中段长度L1,该中段具有一中段前端21及一中段后端22,该中段前端21供连结该前段10,而中段后端22具有一凹槽91,恰对应该后段30的一凸座92。此凸座92上具有一固定孔921,供锁固一金属制(如铁制)的螺杆93,该凹槽91内亦具有一可与该螺杆93配合的螺孔911,该凹槽91与该凸座92的接触长度被定义为传统接触长度L3。然而,传统的撞球杆存在如下的缺点1、中段20与后段30间易松动,手感差。传统撞球杆的螺杆93露出长度较短,故传统接触长度L3(例如5公分)大约为该中段长度L1(例如30公分)的六分之一左右,由于中段20与后段30间的接触部分的长度较短,易松动,进而导致使用上的手感差。如图3所示,在击球时,瞬间的爆发力极大,撞击桌面易使整支杆弯曲,故,中段20与后段30若无法稳固组合,则会造成易松动及手感差的严重缺点。2、内部震波传递不顺。传统的撞球杆内的凸座92为木质,而螺杆93为金属制,两者材质不同,故其震波传递速率不同,因此,震波在内部传递较不顺。3、金属螺杆使配重不精确且总重量增加,控球易失误。金属的比重比木材高出甚多,若金属螺杆93的长度增加,其重量亦急剧上升,将会使整个撞球杆原有重心位置改变,此时,必须在后段30末端增加金属配重块(图中未示),使整支撞球杆的重心回到预定的位置。万一配重不精确或重量太重,不仅打起球来不顺,控球上易失误而失去准度,影响使用者成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撞球杆存在的上述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撞球杆,使其中段与后段间的连接稳固,手感佳,使内部震波传递流畅,且配重较易精准且重量减轻,操控性更佳。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撞球杆,包括前段、中段及后段,该前段、中段及后段组合后概呈一平顺且略具锥度的杆状;该中段的长度定义为中段长度,该中段具有一中段前端及一中段后端,该中段前端与该前段连结,该中段后端具有一凹部,恰对应该后段的一凸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具有一小径孔及一延伸孔;所述凸部具有一小径杆及一延伸杆,该小径杆固定于该小径孔中,该延伸杆卡固于该延伸孔,又,该凹部与该凸部的接触长度至少为所述中段长度的四分之一以上;所述前、中段、后段均为木质。前述的撞球杆,其中小径杆上设有外螺纹,且该小径孔亦设有相对应的内螺纹,使其可旋转锁合固定。前述的撞球杆,其中后段为成型一体。前述的撞球杆,其中延伸杆是为等直径的圆杆状,且相对应的延伸孔为一等直径的孔。前述的撞球杆,其中延伸部为直径不同的阶梯状圆杆,该延伸孔为一与该延伸部相密合的阶梯状圆孔。前述的撞球杆,其中延伸部为直径向前端渐缩的圆锥状,该延伸孔为一与该延伸部相密合的圆锥孔。前述的撞球杆,其中凹部与凸部的接触长度至少为所述中段长度的三分之一以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其中段与后段间的连接稳固,手感佳,使内部震波传递流畅,且配重较易精准且重量减轻,操控性更佳。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撞球杆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传统撞球杆的局部组合剖视图。图3是传统撞球杆在撞击时的受力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局部组合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该中段20的长度被定义为中段长度L1,该中段具有一中段前端21及一中段后端22,该中段前端21是与该前段10连结,而该中段后端22具有一凹部23,恰对应该后段30的一凸部31。该凹部23具有一小孔段231及一延伸孔232。该凸部31具有一小杆段311及一延伸杆312,该小杆段311可卡入固定于该小孔段231中,且该延伸杆312接触(卡固)该延伸孔232,又,该凹部23与该凸部31的接触长度L2至少为该中段长度L1的四分之一以上。该后段30为木质且为一体加工成型,且该前段10及中段20亦为木质材料。请参阅图5所示的第二实施例,其中,该小杆段311上设有一外螺纹,且该小孔段312上亦设有一相对应的内螺纹,故,两者可以旋转锁合固定,并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当然,两者间若加入黏胶,结合后的效果更佳。更详细的说,该延伸杆312为等直径的圆杆状,且相对应的延伸孔232是为一等直径的孔。借此,由于前段10、中段20及后段30均为木质材料(不含外表护层或复合层),当该撞球杆击球的瞬间,内部有震波传递时,其传递的速度相同。又,由于该接触长度L2至少为该中段长度L1的四分之一以上,不仅震波传递的接触介面较大,而且,中段20与后段30的连结非常稳固,另外,整支撞球杆因均为木质而使其重量轻。同时,均为木质的本技术的重心较接近预定的重心,即使要调整配重,所需配重块较少,配重也比较精确快速,且不易使总重量增加过多。故,本技术的撞球杆在使用的整体手感极佳。另外,若要求更高的连结稳固性,也可以将接触长度L2再提高为该中段长度L1的三分之一以上。当然,请参阅图7,本技术也可略为修改而成为第三实施例的型态,其中,修改之处在于该延伸杆42为直径不同的阶梯状圆杆(以配合整支杆的锥度),可为两阶、三阶或多阶,且该延伸孔52为一可与该延伸部相密合的阶梯状圆孔。同样的,请参阅图8,此为第四实施例,其中,该延伸杆43为直径向前端渐缩的圆锥状(以配合整支杆的锥度),且该延伸孔53为一可与该延伸部相密合的圆锥孔。另外,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后段30若由一体加工成型改为两件式或多件式组合,也适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综上所述,本技术的优点及功效可以归纳为1、中段20与后段30间的连接稳固,手感佳。由于本技术中的凹部23与凸部31的接触长度L2,基本上至少为该中段长度L1的四分之一以上,大大增加接触面积并使其在击球时的整体手感更佳。2、内部震波传递流畅。由于本技术的中段20及后段30均为相同的木质,当击球时的震波在内部传递时,传递速率相同,较为流畅。3、配重精确,总重量减轻,操控性更佳。本技术内部中已无金属制元件,配重简易精确,且总重量减轻,因此,整体的操控性更佳,击球时更准确犀利。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撞球杆,包括前段、中段及后段,该前段、中段及后段组合后概呈一平顺且略具锥度的杆状;该中段的长度定义为中段长度,该中段具有一中段前端及一中段后端,该中段前端与该前段连结,该中段后端具有一凹部,恰对应该后段的一凸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具有一小径孔及一延伸孔;所述凸部具有一小径杆及一延伸杆,该小径杆固定于该小径孔中,该延伸杆卡固于该延伸孔,又,该凹部与该凸部的接触长度至少为所述中段长度的四分之一以上;所述前、中段、后段均为木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撞球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径杆上设有外螺纹,且该小径孔亦设有相对应的内螺纹,使其可旋转锁合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撞球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段为成型一体。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撞球杆,其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撞球杆,包括前段、中段及后段,该前段、中段及后段组合后概呈一平顺且略具锥度的杆状; 该中段的长度定义为中段长度,该中段具有一中段前端及一中段后端,该中段前端与该前段连结,该中段后端具有一凹部,恰对应该后段的一凸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具有一小径孔及一延伸孔;所述凸部具有一小径杆及一延伸杆,该小径杆固定于该小径孔中,该延伸杆卡固于该延伸孔,又,该凹部与该凸部的接触长度至少为所述中段长度的四分之一以上; 所述前、中段、后段均为木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博文
申请(专利权)人:蔡博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