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组合式锯带导座,其是将多数的单独部件,以如同积木般的结合方式彼此相互组接,据此,除可便于调整所组接各部件间的相对位置外,并得适实际的需求改变所组接部件的种类、数量与位置,从而提供作业上所需求的机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与带锯机械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组合式锯带导座。
技术介绍
为确保带锯机的锯带受到适当的导引定位,以多数的轴承或导柱分别抵贴于锯带除其锯齿刃所在端侧以外的各侧端面上,从而达到对锯带形成拘束并导引的作用,以确保锯带于作动之际无偏疑之虞,使物件的锯切作业得以准确进行者,乃属已知的锯带导引
技术实现思路
。而为使轴承或导柱等构件得以准确地相邻于锯带的端侧上,已知技术所已公开者,即是以适当的导座承载各该轴承或导柱,再固接于于带锯机械上,而与带锯机械之锯带相邻,其具体的导座(1)则有如图1与图2所示者般,是以一导座本体(2)承设用以贴接于锯带带背的一背导轮(3),并使左、右调整座(4)(5)分别滑接于该导座本体(2)两侧相背端面所预设的滑槽中,以供承载用以邻接于锯带两侧带面的多数滚动轴承(6),以将锯带夹置于各该滚动轴承(6)与该背导轮(3)之间。是等已知的导座(1)构造,固可藉由其使各该左、右调整座(3)(4)与该本体(2)间的滑接构造,扩大其可受调整的具体位置状态,以获得相对较佳的定位功效,但是,由于其背导轮(3)乃是以轴杆直接结合于该本体(2)所预设的固定孔中,而被限制于预设的固定位置上,不能变更,如此一来,各该左、右调整座(3)(4)纵具有可供移动以因应锯带变化的功效,亦受限于锯带带背与该背导轮间需保持适当相邻的抵接状态,而无法发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锯带导座,其是将多数的单独部件,积木般地相互组接,而可便于调整所组接各部件间的相对位置,并以适合实际的需求改变所组接部件以提供所需求的机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组合式锯带导座,它包含有:一基件,具有一预定长度的座部,形状相同的一第一滑接部与一第二滑接
部,是分别设于该座部的相邻端侧上,并沿该座部的长轴延伸而成;一第一组接件,具有一第一身部,一断面形状与该第一滑接部断面形状呈互补的第三滑接部,是设于该第一身部上,并得与该第一滑接部滑接;二第二组接件,分别具有一第二身部,一断面形状与该第二滑接部断面形状呈互补的第四滑接部,是设于该第二身部上,并得与该第二滑接部滑接;一定位组,具有多数定位件,是分设于各该第一、第二身部与该座部间,限制彼此以滑接结合的该第一滑接部与该第三滑接部,或该第二滑接部与各该第四滑接部间的相对位移。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基件是更包含有至少一扩展滑接部,是设于该座部异于该第一滑接部与该第二滑接部所在端侧的一侧端面上,并沿该座部的长轴延伸而成。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扩展滑接部的断面形状是与该第一滑接部或该第二滑接部的断面形状呈互补。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接部与该第二滑接部的断面是为相同的鸠尾,分别突设于该座部的对应端侧上。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组是更含有多数的定位孔,分设于该第一身部与各该第二身部上,定位孔的孔轴与该座部的对应端侧垂直对应。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各所述定位件分别为螺栓,各自螺接于一对应的定位孔中,并以端末抵接于对应的该第一滑接部或该第二滑接部上。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接件是更包含有一第一轴孔,第一轴孔是贯设于该第一身部上;各该第二组接件是分别更包含有一第二轴孔,第二轴孔是贯设于该第二身部上,并使各该第二轴孔与该第一轴孔的孔轴彼此平行。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二组接件是分别更包含有一第五滑接部,断面形状是与该第二滑接部的断面形状呈互补,并设于该第二身部异于该第四滑接部所在的端面上,并得与该第二滑接部滑接。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当各所述第二组接件以各该第五滑接部滑设于该第二滑接部上时,是使各该第四滑接部彼此相向对应。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各所述第四滑接部与各该第五滑接部是为鸠尾槽。本技术有益效果是:藉由上述构件的组成,将所需的该第一组接件与各该第二组接件依据所需的相对位置,于所滑接的该第一滑接部与该第二滑接部上各自独立地移动至其所需的位置,而无相互制约或影响之虞,据此,则纵使该基件用以装配至带锯机上的该连接盲孔的位置纵有较大的加工误差,仍得以藉由各该部件各自的独立移动,调整其所需的相对位置至得以妥适导持锯带的状态。并可提升该组合式锯带导座于使用上的灵活性、便利性与可扩展性。附图说明图1是已知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已知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沿图3的5-5割线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沿图3的6-6割线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作为带锯机的锯带上导座的使用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作为带锯机的锯带下导座的使用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0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11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沿图10的11-11割线的剖视图。图12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作为带锯机的锯带上导座的一使用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作为带锯机的锯带上导座的另一使用示意图。附图标号:(1)导座(2)导座本体(3)背导轮(4)左调整座(5)右调整座(6)滚动轴承(10)(10’)组合式锯带导座(10a)(10a’)锯带上导座(10b)锯带下导座(20)基件(21)座部(211)上侧端面(212)左侧端面(213)底侧端面(214)右侧端面(22)第一滑接部(23)(23’)第二滑接部(24)扩展滑接部(25)连接盲孔(30)第一组接件(31)第一身部(311)底侧端面(312)左侧端面(313)右侧端面(32)第三滑接部(33)第一轴孔(40)(40’)第二组接件(41)(41’)第二身部(411)右侧端面(412)左侧端面(42)第四滑接部(43)第二轴孔(44’)第五滑接部(50)定位组(51)定位孔(52)(52’)定位
件(60’)(61’)导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技术可能的实施态样,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所欲保护的范畴,先予叙明。首先,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在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组合式锯带导座(10),其主要乃是包含了有一基件(20)、一第一组接件(30)、二第二组接件(40)以及一定位组(50)。该基件(20)是具有一适当长度的矩块状座部(21),断面呈相同鸠尾(燕尾)形状的一第一滑接部(22)与一第二滑接部(23),是分别突设于该座部(21)平行于长轴方向且彼此相邻的上侧端面(211)与左侧端面(212)上,并沿该座部(21)的长轴延伸而成,二扩展滑接部(24)是为形状与各该第一滑接部及第二滑接部(22)(23)为互补的鸠尾(燕尾)槽,分别凹设于该座部(21)平行于该长轴向的底侧端面(213)与右侧端面(214)上,并沿该座部(21)的长轴延伸,一连接盲孔(25)是凹设于该座部(21)的右侧端面(214)上,孔轴并与该座部(21)的长轴垂直对应。该第一组接件(30)是具有一适当长度的矩块状第一身部(31),宽度并与该座部(21)上侧端面(211)的宽度相仿,长度则约为该座部(21)长度的一半,一断面与该第一滑接部(22)呈互补的第三滑接部(32),是为凹设于该第一身部(31)长轴一侧的底侧端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式锯带导座,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一基件,具有一预定长度的座部,形状相同的一第一滑接部与一第二滑接部,是分别设于该座部的相邻端侧上,并沿该座部的长轴延伸而成;一第一组接件,具有一第一身部,一断面形状与该第一滑接部断面形状呈互补的第三滑接部,是设于该第一身部上,并得与该第一滑接部滑接;二第二组接件,分别具有一第二身部,一断面形状与该第二滑接部断面形状呈互补的第四滑接部,是设于该第二身部上,并得与该第二滑接部滑接;一定位组,具有多数定位件,是分设于各该第一、第二身部与该座部间,限制彼此以滑接结合的该第一滑接部与该第三滑接部,或该第二滑接部与各该第四滑接部间的相对位移。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4.09 TW 1042053131.一种组合式锯带导座,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一基件,具有一预定长度的座部,形状相同的一第一滑接部与一第二滑接部,是分别设于该座部的相邻端侧上,并沿该座部的长轴延伸而成;一第一组接件,具有一第一身部,一断面形状与该第一滑接部断面形状呈互补的第三滑接部,是设于该第一身部上,并得与该第一滑接部滑接;二第二组接件,分别具有一第二身部,一断面形状与该第二滑接部断面形状呈互补的第四滑接部,是设于该第二身部上,并得与该第二滑接部滑接;一定位组,具有多数定位件,是分设于各该第一、第二身部与该座部间,限制彼此以滑接结合的该第一滑接部与该第三滑接部,或该第二滑接部与各该第四滑接部间的相对位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锯带导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件是更包含有至少一扩展滑接部,是设于该座部异于该第一滑接部与该第二滑接部所在端侧的一侧端面上,并沿该座部的长轴延伸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锯带导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展滑接部的断面形状是与该第一滑接部或该第二滑接部的断面形状呈互补。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组合式锯带导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接部与该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童伟,
申请(专利权)人:张童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