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整支撑面形状的运动器材的背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1916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整支撑面形状的运动器材的背垫,其包含有一基板、一设在该基板正面的软质层、一设在该基板与该软质层之间并且将其中一端固定在该基板的挠性板片、一枢设在该基板的旋转件、一可受该旋转件带动的运动件、以及一连结在该运动件与该挠性板片可活动的另一端之间的拉绳。当该旋转件受使用者扭转时,可带动该运动件运动,使其通过该拉绳将该挠性板片的活动端拉靠近或拉远离固定端,藉以改变该板片往前弧曲拱凸的程度,即调整支撑使用者背部的支撑面形状,藉此可解决习用背垫由于支撑面形状维持固定不变,因而无法满足多数使用者的缺陷。(*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背垫,尤其是涉及可调整支撑面形状的运动器材的背垫
技术介绍
懒惰车(recumbent bike)、重量训练机(gym)等运动器材通常都会在其座垫后方设一背垫,藉以支撑使用者的背部,甚至是让使用者以躺靠的姿势进行运动。为了良好支撑使用者的背脊并且使背部舒适,习知技艺大多将设计焦点放在背垫内部的软质层(常见为泡棉)的软硬度、软质材料的配置方式,或者是支撑面形状的人体工学。然而,无论前述条件如何设定,由于运动器材通常是供多数人使用,而每位使用者的身高体型及背部(背脊)形状不尽相同,习惯感受亦有差别,因此,适合某位使用者的背垫,未必会适合另一位使用者,换言之,习用运动器材的背垫并无法让多数使用者都能获得良好的背部支撑及舒适感受。专利技术创造内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整支撑面形状的运动器材的背垫。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乃是提供一种可调整支撑面形状的运动器材的背垫,该背垫主要包含一基板及一设在该基板正面的软质层,该基板与该软质层之间又设有一挠性板片,该挠性板片一端固定在该基板上,另一端能以较靠近或较远离该固定端的方式活动,当该活动端愈靠近该固定端,该挠性板片即愈往前弧曲拱凸;此外,该基板上枢设有一可供使用者扭转的旋转件,该旋转件转动时可带动一运动件作预定方向的运动,而在该运动件及该挠性板片的活动端之间连结有一拉绳;当该运动件作预定方向的运动时,可通过该拉绳将该挠性板片的活动端拉靠近或拉远离该固定端,而改变该板片往前弧曲拱凸的程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背垫构造,使用者即可依据个人状况,利用扭转该旋转件的动作,简易地改变该板片往前弧曲拱凸的程度,即调整支撑其背部的支撑面形状,而获得最适合个人的支撑状态及舒适感受。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取除软质层之后的组合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所揭示的背垫,在图中的标号为10,背垫10可应用在各种具有椅背的运动器材上,例如前面所说的懒惰车、重量训练机等。请再参阅图2及图3,背垫10主要包含有一基板20、一设在基板20正面的软质层30、一设在基板20与软质层30之间的挠性板片40、一枢设在基板20的旋转件50、一可受旋转件50带动的运动件60、以及一连结在运动件60与挠性板片40之间的拉绳70。在本实施例中,基板20是一块木板,软质层30则采用一般座垫、背垫内常用的泡棉材质。软质层30与基板20的外缘轮廓大致相同,软质层30对应地贴靠在基板20正面,并且利用一外覆层(例如塑料皮,图中未特别标示)包覆软质层30且周缘钉固在基板20背面,使软质层30与基板20结合成背垫的主体,其中,软质层30可供使用者背部依靠,基板20则支撑在软质层30后方,并作为背垫10要固定至运动器材时的硬质界面。软质层30的背侧(即贴靠基板20的一侧)中央部分设有一个挖空部(图中未示),挖空部大体上呈现纵向较长的长方形凹槽,进一步而言,其长宽是配合挠性板片40的尺寸,使其能容纳挠性板片40。同时,软质层30背侧左边在大致对应旋转件50的位置,还设有一与前述挖空部连通的凹缺部(图中未示)。基板20正面左边设锁定有一固定座21,固定座21具有一横向贯通的螺孔22。在固定座21的右侧适当距离处,另外锁定有一辅助座23,辅助座23具有一与固定座21的螺孔22同轴相对的枢孔24。固定座21与辅助座23均容纳在软质层30的前述凹缺部内。挠性板片40是一块具有适当厚度的长形塑料板片,在未受外力的正常状态下是呈现平板状,受力时则可弯曲成弧面状(如图中所示状态),外力消失或减弱时又会因自身回释力而往平板状回复。挠性板片40是设在基板20与软质层30之间,容纳在软质层30的前述挖空部内,并且配合挖空部的形状呈纵向布置,其位在下方的一端为固定端41,通过若干螺丝锁定在基板20正面,而位在上方的一端则为活动端42,能够靠在基板20正面上下位移。可想象的,当挠性板片40的活动端42愈往下移,板片40就会愈往前方(即软质层30所在方向)弧曲拱凸,反之,活动端42愈往上移,板片40的曲率就愈小、愈趋平板状。在本实施例中,挠性板片40的背面(即呈现凹弧的一面)成形有若干横向沟条(图中未示),该沟条有助于挠性板片40的弯曲动作。旋转件50是由一旋钮51及一杆体52所构成,杆体52又是由一枢插杆53、一第一螺杆54、一第二螺杆55及一接合杆56所同轴结合而成,其中,第一螺杆54与第二螺杆55的螺纹旋向相反,且二者54、55之间隔有一凸环57。杆体52通过其第二螺杆55螺穿固定座21的螺孔22,其枢插杆53穿插在辅助座23的枢孔24,从而呈横轴向枢设在基板20正面,同样是容纳在软质层30的前述凹缺部内。旋钮51是同轴固接在接合杆56外端,露在基板20及软质层30外部,可供使用者扭转,以带动整支旋转件50旋转。由于旋转件50是螺合在基板20上,因此在旋转的同时会沿自身轴向左右位移。运动件60概呈块状,具有一贯穿的螺孔61,并且通过螺孔61螺合在旋转件50的第一螺杆55上,同时,运动件60的背面轻轻贴靠在基板20的正面,使得运动件60受到限制而无法旋转。藉此,当旋转件50旋转时,运动件60会受第一螺杆54迫动而沿杆体52轴向左右位移,再者,通过旋转件50的第一、第二螺杆54、55旋向相反的设计,运动件60的位移方向会同于旋转件50的位移方向,而且直线位移的速率会大于旋转件50(本实施例是两倍快)。拉绳70实质上是一条细钢索,其第一端扣定在运动件60顶侧,绳身往右往上弯曲延伸后,第二端扣定在挠性板片40的活动端42中央。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安定及导引拉绳70的路径,另外使用了一条导管75,导管75一端固定在辅助座23,管身往右往上弯曲延伸后,另一端通过一压制环77固定在基板20正面。拉绳70穿通导管75,而且两端凸露在管外而分别连结在运动件60及挠性板片40。以上即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结构。通过上述构造,背垫10应用在运动器材时,使用者即可背靠在背垫10具有软质层30的正面,使其背部获得舒适的依靠,进而,使用者可依据自己的背部形状或是习惯感受,去调整本技术的背垫10的支撑面形状。也就是,使用者可利用旋钮51扭转旋转件50,藉以带动运动件60左移或右移(注旋转件50的前述双螺纹设计,目的即在提高驱动效率),若是运动件60左移,拉绳70的第一端即会直接被其往左拉移,对应的,拉绳70的第二端会将挠性板片40的活动端42往下拉移,使得板片40更加往前拱凸(并对应地突抵软质层30);若是运动件60右移,拉绳70的第二端即得以往上松释,使得挠性板片40的活动端42可因自身回释力而往上位移,即板面的拱凸曲率变小(软质层30正面也能对应地后缩)。如此,使用者即可依据个人状况,简易地改变软质层30后方中央的挠性板片40拱凸程度,即调整背垫10支撑其背部的支撑面形状,而获得良好的背脊支撑及舒适的躺靠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呈现弧形弯曲的挠性板片40,其弹性力可提供额外的柔韧弹力,使得躺靠时更为舒适。当然,除了以上所揭示的较佳实施例结构,按照本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实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整支撑面形状的运动器材的背垫,它包含有:一基板;一软质层,设在该基板的其中一侧面;其特征在于:    一挠性板片,设在该基板与该软质层之间,其具有相对的一固定端与一活动端,该固定端固定在该基板;当该活动端愈靠近该固定端,该挠性板片即愈往该软质层的方向弧曲拱凸;    一旋转件,可旋转地枢设在该基板上;该旋转件具有一露在该基板及该软质层外部的旋钮;    一运动件,设在该基板与该软质层之间,当该旋转件转动时,该运动件会受其带动而作预定方向的运动;以及    一拉绳,其第一端连结在该运动件,第二端连结在该挠性板片的活动端;当该运动件作预定方向的运动时,该拉绳可受其扯动而拉引该挠性板片的活动端靠近或远离该固定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铭山
申请(专利权)人:乔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