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01350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9 0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腋下拐,包括扶肩、握把、支撑管、脚杆和弹性装置,扶肩和脚杆分别设于支撑管的两端,握把设于支撑管上,弹性装置的一端与支撑管相连接,另一端与脚杆相连接,脚杆通过弹性装置能够与支撑管折叠。由于在支撑管和脚杆处连接有弹性装置,因此,当拉伸弹性装置时,支撑管的另一端与脚杆分离,脚杆可以进行翻折,此时将脚杆向支撑管一侧折叠,进而减小了整个腋下拐的体积,方便携带;需要使用时,将脚杆插入支撑管后即可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涉及一种腋下拐。
技术介绍
腋下拐杖是下肢残疾人和术后康复病人等人群的辅助工具之一,它起到支撑,平衡身体,帮助行走的功能。但现有的腋下拐不方便携带,患者在有家人看护时不方便存放和携带,使用不便;同时,由于患者的身高不同,很多患者较难找到与自己身高协调的腋下拐,从而造成了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腋下拐,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腋下拐,包括扶肩、握把、支撑管、脚杆和弹性装置,扶肩和脚杆分别设于支撑管的两端,握把设于支撑管上,弹性装置的一端与支撑管相连接,另一端与脚杆相连接,脚杆通过弹性装置能够与支撑管折叠。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支撑管和脚杆处连接有弹性装置,因此,当拉伸弹性装置时,支撑管的另一端与脚杆分离,脚杆可以进行翻折,此时将脚杆向支撑管一侧折叠,进而减小了整个腋下拐的体积,方便携带;需要使用时,将脚杆插入支撑管后即可使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脚杆包括脚管和叉管,脚管的一端设于叉管内,弹性装置的另一端设于叉管内,当弹性装置处于回弹状态时,叉管的一端位于支撑管内。由此,设有叉管可以方便脚管的固定,脚管用于与地面接触支撑使用者身体;弹性装置回弹时,叉管与支撑管配合,脚管可以正常使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管包括扶肩支管和握把支管,扶肩支管的一端与扶肩固定,另一端与握把支管固定,握把固定在握把支管上,握把支管与叉管相连接。由此,设有扶肩支管和握把支管,可以方便扶肩、握把和叉管的安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弹性装置包括松紧绳,松紧绳的一端固定在握把支管内,另一端固定在叉管内。由此,设有松紧绳,可以方便通过松紧绳的拉伸实现叉管的折叠,方便使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腋下拐还包括第一弹珠和单头弹簧,握把支管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沿握把支管轴向分布,单头弹簧设于扶肩支管上,第一弹珠与单头弹簧固定,并与第一通孔相对应。由此,通过压紧第一弹珠和单头弹簧,握把支管和扶肩支管可以相对移动,将第一弹珠卡入相应的第一通孔后握把支管和扶肩支管固定,可以实现支撑管的长度调节,从而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身高调节支撑管的长度,增加实用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腋下拐还包括第二弹珠和弹片,弹片设于脚管上,第二弹珠固定在弹片上,叉管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沿叉管的轴向设置,第二弹珠与第二通孔相对应。由此,通过按压第二弹珠和弹片,可以改变叉管和脚管的相对位置,因此,也可以实现整个腋下拐的长度调节,增加实用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腋下拐还包括脚垫,脚垫设于脚管的另一端。由此,设有脚垫,可以增加腋下拐与地面的摩擦力,提高使用时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腋下拐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照图1:腋下拐,包括扶肩1、握把2、支撑管3、脚杆4和弹性装置5,扶肩1和脚杆4分别设于支撑管3的两端,握把2设于支撑管3上,弹性装置5的一端与支撑管3相连接,另一端与脚杆4相连接,脚杆4通过弹性装置5能够与支撑管3折叠。当本技术的腋下拐无需使用时,外力作用在脚杆4上拉动脚杆4,脚杆4带动弹性装置5,使得弹性装置5被拉伸,同时脚杆4脱离支撑管3,脚杆4可以向支撑管3一侧折叠,使得整个腋下拐体积变小,方便携带。其中,脚杆4包括脚管41和叉管42,脚管41的一端设于叉管42内,弹性装置5的另一端设于叉管42内,当弹性装置5处于回弹状态时,叉管42的一端位于支撑管3内。为了方便脚管41安装在叉管42内,叉管42为三叉管,三叉管的其中两个分管与支撑管3内相配合,另一分管用于安装脚管41。支撑管3包括扶肩支管31和握把支管32,扶肩支管31的一端与扶肩1固定,另一端与握把支管32固定,扶肩1一体成型有两个插孔,两个插孔插入扶肩支管31内,使得扶肩1固定。握把2固定在握把支管32上,握把2可以通过螺栓紧固在握把支管32上,握把支管32与叉管42相连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方便叉管42的一端插入握把支管32内,叉管42一端的外径小于握把支管32的内径。弹性装置5包括松紧绳51,松紧绳51的一端固定在握把支管32内,另一端固定在叉管42内。为了方便松紧绳51的固定,在握把支管32内安装有细绳夹,细绳夹将松紧绳51夹紧。本技术的腋下拐还包括第一弹珠6和单头弹簧7,握把支管32设有第一通孔321,第一通孔321沿握把支管32轴向分布,单头弹簧7安装在扶肩支管31内,第一弹珠6与单头弹簧7的一端固定,并与第一通孔321相对应,即第一弹珠6可以卡入相应的第一通孔321内,使得握把支管32与扶肩支管31相固定。在使用时,使用者按压第一弹珠6,单头弹簧7被压紧,第一弹珠6的上端面低于握把支管32的内壁,此时,握把支管32和扶肩支管31可以相对移动,当移动至合适位置时,单头弹簧7将第一弹珠6从相应的第一通孔321内顶出,从而握把支管32与扶肩支管31固定。由此,该腋下拐可以适用于不同身高的使用者,增加了适用性,使用方便。本技术的腋下拐还包括第二弹珠8和弹片9,弹片9固定在脚管41内,第二弹珠8固定在弹片9上,叉管42设有第二通孔421,第二通孔421沿叉管42的轴向设置,第二弹珠8与第二通孔421相对应,即第二弹珠8可以卡入相应的第二通孔421内。当按压第二弹珠8时,可以移动脚管41与叉管42的相对位置;当脚管41移动到合适位置时,弹片9将第二弹珠8顶出至相应的第二通孔421,脚管41与叉管42固定。本技术的腋下拐还包括脚垫10,脚垫10设于脚管41的另一端,脚垫10一体成型有插孔,通过该插孔脚垫10固定在脚管41上。本技术的腋下拐可以实现折叠功能,减少了腋下拐占用的体积,方便腋下拐的携带;同时,可以通过调节握把支管32和扶肩支管31,脚管41与叉管42两两之间的相对位置,最终实现腋下拐长度的调节,从而,可以适用不同身高的使用者,满足使用要求。以上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腋下拐,其特征在于,包括扶肩(1)、握把(2)、支撑管(3)、脚杆(4)和弹性装置(5),所述扶肩(1)和脚杆(4)分别设于支撑管(3)的两端,所述握把(2)设于支撑管(3)上,所述弹性装置(5)的一端与支撑管(3)相连接,另一端与脚杆(4)相连接,所述脚杆(4)通过弹性装置(5)能够与支撑管(3)折叠;所述脚杆(4)包括脚管(41)和叉管(42),所述脚管(41)的一端设于叉管(42)内,所述弹性装置(5)的另一端设于叉管(42)内,当所述弹性装置(5)处于回弹状态时,叉管(42)的一端位于支撑管(3)内;所述支撑管(3)包括扶肩支管(31)和握把支管(32),所述扶肩支管(31)的一端与扶肩(1)固定,另一端与握把支管(32)固定,所述握把(2)固定在握把支管(32)上,所述握把支管(32)与叉管(42)相连接;所述弹性装置(5)包括松紧绳(51),所述松紧绳(51)的一端固定在握把支管(32)内,另一端固定在叉管(42)内;腋下拐还包括第一弹珠(6)和单头弹簧(7),所述握把支管(32)设有第一通孔(321),所述第一通孔(321)沿握把支管(32)轴向分布,所述单头弹簧(7)设于扶肩支管(31)上,所述第一弹珠(6)与单头弹簧固定,并与第一通孔(321)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腋下拐,其特征在于,包括扶肩(1)、握把(2)、支撑管(3)、脚杆(4)和弹性装置(5),所述扶肩(1)和脚杆(4)分别设于支撑管(3)的两端,所述握把(2)设于支撑管(3)上,所述弹性装置(5)的一端与支撑管(3)相连接,另一端与脚杆(4)相连接,所述脚杆(4)通过弹性装置(5)能够与支撑管(3)折叠;所述脚杆(4)包括脚管(41)和叉管(42),所述脚管(41)的一端设于叉管(42)内,所述弹性装置(5)的另一端设于叉管(42)内,当所述弹性装置(5)处于回弹状态时,叉管(42)的一端位于支撑管(3)内;所述支撑管(3)包括扶肩支管(31)和握把支管(32),所述扶肩支管(31)的一端与扶肩(1)固定,另一端与握把支管(32)固定,所述握把(2)固定在握把支管(32)上,所述握把支管(32)与叉管(42)相连接;所述弹性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家良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南海良润医疗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