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胜利专利>正文

一种肢体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88636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4 02: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肢体固定装置,一种肢体固定装置,包括与患者的下肢构成配合的圆筒,所述的圆筒有两个,两个圆筒彼此靠近的一侧外壁通过第一布带固定连接,两个圆筒彼此远离的一侧外壁均固定设置有第二布带,第二布带的另一端呈自由状用于固定在床栏的栏杆上,圆筒包括两半圆筒,两半圆筒的筒长方向的两侧端面彼此贴靠且构成可拆卸式卡接配合。本装置有点在于:可有效实现患者下肢的约束,特别是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的新设计,使得约束效果非常可靠;另外,由于患者的下肢是由圆筒直接约束的,不会对患者的血液循环造成影响,而且圆筒采用两个半圆筒相互贴合的卡接配合方式,方便将该装置穿套在患者的下肢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材
,特别涉及一种肢体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在重症医学科等诸多科室,在治疗或护理的过程中,由于患者神志不清等因素而容易躁动,为了保证患者的治疗和利于医护人员的看护,需要将此类患者的下肢束缚住。现有的下肢约束主要是通过床单将患者的下肢裹紧并固定,该方案中,若下肢的固定效果不够牢固,患者身体多方向来回运动,易导致膝盖皮肤破损,患者有坠床、挣脱的风险;若下肢固定较紧,患者的两条腿不能活动,造成患者血液循环不畅通,容易使患者的身体出现淤痕。医护人员在进行下肢固定时,只能根据经验来判断紧固程度,不能保证每次束缚下肢力度的统一。另外,有部分临床上使用的是尼龙粘扣设置的下肢固定器具,这些器具结构复杂且粘扣长时间使用后粘性会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肢体固定装置,能够有效约束患者下肢,防止意外发生。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肢体固定装置,包括与患者的下肢构成配合的圆筒,所述的圆筒有两个,两个圆筒彼此靠近的一侧外壁通过第一布带固定连接,两个圆筒彼此远离的一侧外壁均固定设置有第二布带,第二布带的另一端呈自由状用于固定在床栏的栏杆上,所述圆筒包括两半圆筒,两半圆筒的筒长方向的两侧端面彼此贴靠且构成可拆卸式卡接配合。所述的两半圆筒的彼此贴合面上分别设置有彼此配合的卡接条和卡接槽,卡接条和卡接槽的长度方向与半圆筒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卡接条和卡接槽的截面轮廓呈T形结构。所述的卡接条和卡接槽的截面轮廓呈圆形结构。所述的圆筒上均设置有两条第二布带。所述的第一布带和圆筒均由有弹性的竹炭纤维材料制成,第二布带为棉质材料制成。所述的圆筒长20~30cm,内径的直径为13~17cm。所述的第二布带长50~70cm,宽3~5cm。两个圆筒彼此靠近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供第一布带穿过的通孔,第一布带伸入圆筒腔体内的一端与圆筒连接。所述第一布带伸入圆筒腔体内的一端设置有球结,所述球结的直径大于通孔的直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存在以下技术效果:本装置可有效实现患者下肢的约束,特别是第一布带和第二布带的新设计,使得约束效果非常可靠;另外,由于患者的下肢是由圆筒直接约束的,不会对患者的血液循环造成影响,而且圆筒采用两个半圆筒相互贴合的卡接配合方式,方便将该装置穿套在患者的下肢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端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与床栏配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叙述。参阅图1,一种肢体固定装置,包括与患者的下肢30构成配合的圆筒11,所述的圆筒11有两个,两个圆筒11彼此靠近的一侧外壁通过第一布带12固定连接,两个圆筒11彼此远离的一侧外壁均固定设置有第二布带13,第二布带13的另一端呈自由状用于固定在床栏20的栏杆21上,所述圆筒11包括两半圆筒111,两半圆筒111的筒长方向的两侧端面彼此贴靠且构成可拆卸式卡接配合。两个圆筒11之间通过第一布带12固定连接,患者的每条腿都受到另一条腿的活动限制,减少了患者左右移动的幅度;同时,第二布带13固定在栏杆21上,限制患者腿部左右移动的同时还限制患者上、下移动,从而有效地限制患者下肢移动,达到治疗或预防意外的发生,而且由于患者多神志不清,很难讲该装置穿套在患者的下肢上,因此圆筒11采用两个半圆筒111相互贴合的卡接配合方式,极为方便将该装置穿套在患者的下肢上。进一步地,结合图2所示,所述的两半圆筒11的彼此贴合面上分别设置有彼此配合的卡接条111a和卡接槽111b,卡接条111a和卡接槽111b的长度方向与半圆筒11长度方向平行。在穿套时,手持其中一个半圆筒111,另一个半圆筒111,沿着长度方向配合,从而将两个半圆筒111卡接固定下来。实施例一,所述卡接条111a和卡接槽111b的截面轮廓呈T形结构;实施例二,所述的卡接条111a和卡接槽111b的截面轮廓呈圆形结构。优选地,所述的圆筒11上均设置有两条第二布带13。第二布带13仅设置一条,其固定效果不够可靠,第二布带13设置三条或三条以上,医生将第二布带13系在栏杆21上的时候较为繁琐。两条第二布带13,不仅能够达到可靠的
固定效果,同时也方便医生进行操作。对于一般患者,在使用时,先将患者的下肢像穿裤子一样套入两个圆筒中,直到圆筒11将患者的膝关节包裹住之后,再将四条第二布带13分别系在两侧床栏20的栏杆上,如图2所示,位于同个圆筒11上的两条第二布带13的两端固定在相邻的两个栏杆上。对于要求被迫体位如骶尾部压疮患者要求侧卧位时,首先也是将圆筒11套在患者的下肢上,只不过在固定时四条第二布带13固定在同侧栏杆21上,即:两个圆筒11靠近患者头部一侧的两条第二布带13固定在同一个栏杆21上,剩下的两条第二布带13固定在相邻的另一个栏杆21上。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圆筒11、第一布带均由有弹性的竹炭纤维材料制成,第二布带13为棉质材料制成。采用竹炭纤维制成的圆筒11,透气性、柔软性和弹性均较好,避免了患者膝部皮肤在患者挣脱时受到伤害。由于情绪烦躁的患者常将被褥踢开,采用竹炭纤维制成的圆筒11约束、保护患者膝盖的同时,还能起到局部保暖的作用,避免患者受凉。实际应用时,所述的圆筒11长20~30cm,内径的直径为13~17cm,优选地,圆筒长25cm,内径的直径为15cm;所述的第一布带12的长度小于等于圆筒11的长度,第一布带12长20~30cm,宽8~12cm,优选地,第一布带12长25cm,宽10cm;所述的第二布带13长50~70cm,宽3~5cm,优选地,第二布带13长60cm,宽4cm。采用上述尺寸制成的肢体固定装置,能够适用于大部分患者,对于特殊患者,比如下肢较为肥胖或瘦小的,可选用另外的尺寸,这里就不再赘述。进一步地,两个圆筒11彼此靠近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供第一布带12穿过
的通孔112,第一布带12伸入圆筒11腔体内的一端与圆筒11连接。所述第一布带12伸入圆筒11腔体内的一端设置有球结121,所述球结121的直径大于通孔112的直径。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创造,凡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肢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患者的下肢(30)构成配合的圆筒(11),所述的圆筒(11)有两个,两个圆筒(11)彼此靠近的一侧外壁通过第一布带(12)连接,两个圆筒(11)彼此远离的一侧外壁均固定设置有第二布带(13),第二布带(13)的另一端呈自由状用于固定在床栏(20)的栏杆(21)上,所述圆筒(11)包括两半圆筒(111),两半圆筒(111)的筒长方向的两侧端面彼此贴靠且构成可拆卸式卡接配合;所述的两半圆筒(11)的彼此贴合面上分别设置有彼此配合的卡接条(111a)和卡接槽(111b),卡接条(111a)和卡接槽(111b)的长度方向与半圆筒(11)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卡接条(111a)和卡接槽(111b)的截面轮廓呈T形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肢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患者的下肢(30)构成配合的圆筒(11),所述的圆筒(11)有两个,两个圆筒(11)彼此靠近的一侧外壁通过第一布带(12)连接,两个圆筒(11)彼此远离的一侧外壁均固定设置有第二布带(13),第二布带(13)的另一端呈自由状用于固定在床栏(20)的栏杆(21)上,所述圆筒(11)包括两半圆筒(111),两半圆筒(111)的筒长方向的两侧端面彼此贴靠且构成可拆卸式卡接配合;所述的两半圆筒(11)的彼此贴合面上分别设置有彼此配合的卡接条(111a)和卡接槽(111b),卡接条(111a)和卡接槽(111b)的长度方向与半圆筒(11)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卡接条(111a)和卡接槽(111b)的截面轮廓呈T形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肢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接条(111a)和卡接槽(111b)的截面轮廓呈圆形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肢体固定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胜利
申请(专利权)人:朱胜利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