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式底层增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86647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3 2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固定式底层增氧装置,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包括增氧部件(1)、浮体(2)、支架(3)、设于支架(3)或者浮体(2)底部的可折叠增氧管(4)和呈环状分布固定在池底(11)的支撑杆(5),所述可折叠增氧管(4)位于增氧部件(1)正下方,所述可折叠增氧管(4)为由上至下间隔设置的多个环节(6)和相邻环节(6)之间的布管(7)组成的管状结构,所述环节(6)的大小与支撑杆(5)围成的环状结构匹配,所述环节(6)上对应支撑杆(5)的位置设有滑孔(8),所述环节(6)上的各滑孔(8)套设于对应的支撑杆(5)上,所述浮体(2)或者支架(3)固定在多根支撑杆(5)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固定式底层增氧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内陆水域总面积1747万公顷,可养殖水面675万公顷,已利用566万公顷;我国海岸线1.8万多公里,可供养殖的15米水深线浅海和潮间带滩涂面积1330万公顷,已养殖132.3万公顷。目前,我国主要养殖方式有:淡水池塘养殖、淡水大面积养殖、浅海养殖、海洋滩涂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现有的养殖方式大部分仍处于原始的粗养模式,产量很低。中国是个水产需求和出口大国,要想在有限的可养殖资源下获得高产、稳产,必须向精养化模式转变。
水域,是水产养殖动物的生活环境,每一种水产养殖动物都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水质环境,水质环境若能满足要求,水产养殖动物就能生长和繁殖,如果水质环境受到某种污染,某些水质指标超出水产养殖动物的适应和忍耐范围,轻者水产养殖动物不能正常生长,重者可能造成水产养殖动物大批死亡。而渔塘增氧机、投饲机是改善水质环境保证高产、稳产必备的养殖设备。使用渔塘增氧机能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净化水质,防止鱼类因缺氧浮头、死亡,它能够有效改善鱼类生存条件,提高养殖密度,加快鱼类生长。
增氧机是增加溶解氧量的有效方法,除了增加氧气之外,还可促进水的流通,并可以防止水体的温度层化、化学层化及氧气层化。如果增氧机在水塘深处运作,可以改善水塘底部的土质,使底层土增氧,并避免产生有毒气体,防止水产动物患病死亡。
增氧机是通过电动机或柴油机等动力源驱动工作的,使空气中的“氧”迅速转移到养殖水体中,综合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功能,解决池塘养殖中因为缺氧而产生的鱼浮头的问题,消除有害气体,促进水体对流交换,改善水质条件,降低饲料系数,提高鱼池活性和初级生产率,增大放养密度,增加养殖对象的摄食强度,实现养殖增收。
市场上,传统型的增氧机械有以下几种:一是叶轮式增氧机,具有增氧、搅水、曝气等综合利用,是目前采用最多的增氧机,其增氧能力、动力效率均优于其它机型,但运转噪声大,会损伤鱼体,一般用于水深1米以上的大面积的池塘养殖;二是水车式增氧机,具有良好的增氧及促进水体流动的效果,适用于淤泥较深的池塘;三是喷水式增氧机,具有良好的增氧功能,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表层水体的溶氧量,同时还有艺术观赏效果,适用于园林或旅游区养鱼池使用。
传统的水面机械增氧的增氧效果只有约五十厘米深,底层水始终溶氧少,不利于水体底部沉积的有机物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氧化分解,导致底层水富集硫化物、亚硝酸盐、氨氮等有害物质。为此,我国水产行业正大力倡导和推广水底曝气增氧技术,以实现水底有效增氧,但由于曝气增氧所需的能耗高,空气泡在水中因浮力而垂直上升快,溶氧时间短,水体流动少,因此有效曝气增氧的水体范围少,从而导致该技术的推广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现有技术中也有专门的水底增氧装置,但是该装置结构复杂,且价格昂贵不适合小规模的水产养殖。
现有技术中通过设置一通向池塘底部的抽水管进行底部增氧;具体地,申请号为201420717994.4的专利提供了一种池塘底层水体增氧装置,包括浮体、机架、电机和叶轮;浮体为圆环形结构且其底部设有与浮体配合的吸水罩,吸水罩为上敞口的圆锥形结构,其上敞口可拆卸地固定在浮体上与浮体构成抽水腔,叶轮设于抽水腔中,抽水腔的底部设有抽水管,抽水管的下端距离塘底20-30cm且其上设有拦鱼网,抽水管下部的侧壁上设有通水孔。
申请人研究上述专利时发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抽水管体积很大不便于销售、运输和安装。
2、浮体需要采用支架或者绳索进行固定,如果不固定的话,浮体会带着电机在池塘中不停地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固定式底层增氧装置,该装置固定在池塘中,且通过采用可折叠增氧管,使其便于安装和运输。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定式底层增氧装置,包括增氧部件1、浮体2、支架3、设于支架3或者浮体2底部的可折叠增氧管4和呈环状分布固定在池底11的支撑杆5,所述增氧部件1通过支架3设于浮体2上;所述可折叠增氧管4位于增氧部件1正下方,所述可折叠增氧管4为由上至下间隔设置的多个环节6和相邻环节6之间的布管7组成的管状结构,所述环节6的大小与支撑杆5围成的环状结构匹配,所述环节6上对应支撑杆5的位置设有滑孔8,所述环节6上的各滑孔8套设于对应的支撑杆5上,所述浮体2或者支架3固定在多根支撑杆5上,所述可折叠增氧管4的底部设有过滤结构9。
其中,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布管7为腈纶布围成的管状结构,所述环节6为塑料圆环,所述滑孔8的直径大于支撑杆5的直径。
其中,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支撑杆5为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不锈钢管,所述支撑杆5呈圆形均匀分布,所述支撑杆5的数量为6-12根。
其中,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过滤结构9为与可折叠增氧管4等半径且同轴设置的环柱形不锈钢滤网,其底部由腈纶布封闭。
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环柱形不锈钢滤网的高度为20-40cm。
其中,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可折叠增氧管4的底部设有压泥盘。
其中,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用于固定浮体2或者支架3的几根支撑杆5的顶端突出水面,剩余的支撑杆5位于水面下。
其中,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呈三角形分布的三根支撑杆5突出水面用于固定浮体2或者支架3,所述浮体2或者支架3通过固定件10设于支撑杆5上。
其中,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浮体2为环形结构,所述可折叠增氧管4的内径与浮体2的外径相同,所述可折叠增氧管4同轴安装在浮体2底部。
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可折叠增氧管4的直径为80-120cm,相邻环节6之间的距离为30-50cm。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固定式底层增氧装置,该装置通过呈环状分布固定在池底的支撑杆将增氧部件固定在水面上,并通过套设在支撑杆的可折叠增氧管实现底部增氧,且可折叠增氧管便于折叠、收纳和安装,且成本较低,使增氧装置便于安装和运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式底层增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式底层增氧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增氧管的俯视图;
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可折叠增氧管的俯视图;
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固定式底层增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固定式底层增氧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件的外观示意图。
图中:1增氧部件、2浮体、3支架、4可折叠增氧管、5支撑杆、6环节、7布管、8滑孔、9过滤结构、10固定件、11池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见图1-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定式底层增氧装置,包括增氧部件1、浮体2和支架3等,浮体2可以为橡胶囊或者塑料体使整个装置漂浮在水面上,增氧部件1通过支架3设于浮体2上,增氧部件1可以为叶轮或者喷水结构或者鼓风结构等。前述结构与现有的叶轮式增氧机、涌浪式增氧机或者喷水式增氧机等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技术提供的固定式底层增氧装置还包括设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固定式底层增氧装置,包括增氧部件(1)、浮体(2)和支架(3),所述增氧部件(1)通过支架(3)设于浮体(2)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支架(3)或者浮体(2)底部的可折叠增氧管(4)和呈环状分布固定在池底(11)的支撑杆(5),所述可折叠增氧管(4)位于增氧部件(1)正下方,所述可折叠增氧管(4)为由上至下间隔设置的多个环节(6)和相邻环节(6)之间的布管(7)组成的管状结构,所述环节(6)的大小与支撑杆(5)围成的环状结构匹配,所述环节(6)上对应支撑杆(5)的位置设有滑孔(8),所述环节(6)上的各滑孔(8)套设于对应的支撑杆(5)上,所述浮体(2)或者支架(3)固定在多根支撑杆(5)上,所述可折叠增氧管(4)的底部设有过滤结构(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定式底层增氧装置,包括增氧部件(1)、浮体(2)和支架(3),所述增氧部件(1)通过支架(3)设于浮体(2)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支架(3)或者浮体(2)底部的可折叠增氧管(4)和呈环状分布固定在池底(11)的支撑杆(5),所述可折叠增氧管(4)位于增氧部件(1)正下方,所述可折叠增氧管(4)为由上至下间隔设置的多个环节(6)和相邻环节(6)之间的布管(7)组成的管状结构,所述环节(6)的大小与支撑杆(5)围成的环状结构匹配,所述环节(6)上对应支撑杆(5)的位置设有滑孔(8),所述环节(6)上的各滑孔(8)套设于对应的支撑杆(5)上,所述浮体(2)或者支架(3)固定在多根支撑杆(5)上,所述可折叠增氧管(4)的底部设有过滤结构(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式底层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管(7)为腈纶布围成的管状结构,所述环节(6)为塑料圆环,所述滑孔(8)的直径大于支撑杆(5)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式底层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5)为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不锈钢管,所述支撑杆(5)呈圆形均匀分布,所述支撑杆(5)的数量为6-12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式底层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名德汪建国谢从新魏于生魏志宇
申请(专利权)人:英山县名德鱼苗孵化养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