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风道装置及烟风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84042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3 18: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节能风道装置及烟风系统,该节能风道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风道总成、第二直管段风道、第二缓转弯头风道、扩张段风道以及尾部风道;风机出口的空气从所述第一风道总成流入所述第二直管段风道,随后流入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经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变换流动方向后流入所述扩张段风道,最终通过所述尾部风道流入空气预热器;第二缓转弯头风道的缓转弯头角度为钝角角度,扩张段风道的中心线与第二直管段风道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一锐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改变风道的道体外部形式,使得道体内部流动均匀性好,流动阻力显著降低,从而提高了风机进出口风道运行经济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烟风系统
,特别是指一种节能风道装置及烟风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火电厂烟风系统设计主要依据相关设计技术规程,同时由于受设计理念、设计手段以及工程进度要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烟风系统设计工作往往仅停留在满足技术规程要求的层面上,而未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烟风系统总体布置及局部异形件的选择对烟风系统道体内部的流动阻力、流场均匀性、气动噪声、腐蚀和积灰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烟风系统的优化设计对保证火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烟风系统设计不合理会导致烟风道流量分配不均匀(包括调温风道、热一次风道出口、除尘器前烟道、脱硫塔前烟道以及烟气余热利用设备入口烟道等),进而导致锅炉燃烧过程变差和污染物防治设备性能的下降;另一方面,锅炉燃烧过程的恶化会导致出口飞灰含量升高,进而造成烟风系统部分设备及管道出现积灰现象(包括SCR、空预器及除尘器进出口联箱等)。积灰导致烟风道局部流速过高,增加了烟风道震动,磨损和漏风的几率,从而使得机组出力和运行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烟风系统的优化设计是提高火电机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烟风系统的电耗约占厂用电的30%,烟风系统的优化设计对于降低厂用电率提高电厂运行经济性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通过对烟风系统流阻进行优化设计,每台1000MW机组功率平均可降低3400kW,如果按在建1000MW机组数量84台来计算的话,功率总计可降低285MW,相应的每年可节约标煤近42万吨,减少硫氧化物排放约6829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645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8万吨。因此,烟风系统的优化设计对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百万级组在火电机组中所占比例的增加,其烟风系统流动设计优化将带来更加显著的减排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风道装置及烟风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火力发电厂风机出口风道设计不够优化,流动阻力过大,导致风机能耗过大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节能风道装置,设置于风机与空气预热器之间,所述节能风道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风道总成、第二直管段风道、第二缓转弯头风道、扩张段风道以及尾部风道;风机出口的空气从所述第一风道总成流入所述第二直管段风道,随后流入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经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变换流动方向后流入所述扩张段风道,最终通过所述尾部风道流入空气预热器;其中,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的缓转弯头角度为钝角角度,所述扩张段风道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直管段风道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一锐角。其中,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内部设置有对流入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的空气进行整流的内部导流结构。其中,所述内部导流结构为翼型导流叶片。其中,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的缓转弯头角度位于100°至170°之间。其中,所述扩张段风道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直管段风道的延伸方向的夹角的角度位于10°至80°之间。其中,所述扩张段风道的出口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扩张段风道的入口的开口面积。其中,所述第一风道总成包括:第一直管段风道;以及与所述第一直管段风道连接的第一缓转弯头风道;其中,风机出口的空气进入所述第一直管段风道,首先通过第一缓转弯头风道变换流动方向后流入所述第二直管段风道。其中,所述第一缓转弯头风道的换转弯头角度为9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烟风系统,包括风机、空气预热器以及连接所述风机及空气预热器的如上所述的节能风道装置。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的节能风道装置及烟风系统中,通过改变第二缓转弯头风道和扩张段风道的道体外部形状,即将第二缓转弯头风道的缓转弯头角度、并将扩张段风道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直管段风道的延伸方向的夹角设置为锐角,使得道体内部及下游流场更加均匀,流动阻力得到显著降低,从而提高了风机进出口风道运行经济性和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节能风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火力发电厂风机出口风道设计不够优化,流动阻力过大,导致风机能耗过大的问题,提供一种节能风道装置及烟风系统,通过改变第二缓转弯头风道和扩张段风道的道体外部形状,即将第二缓转弯头风道的缓转弯头角度、并将扩张段风道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直管段风道的延伸方向的夹角设置为锐角,使得道体内部及下游流场更加均匀,流动阻力得到显著降低,从而提高了风机进出口风道运行经济性和稳定性。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节能风道装置,设置于风机与空气预热器之间,所述节能风道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风道总成10、第二直管段风道3、第二缓转弯头风道4、扩张段风道5以及尾部风道6;风机出口的空气从所述第一风道总成10流入所述第二直管段风道3,随后流入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4,经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4变换流动方向后流入所述扩张段风道5,最终通过所述尾部风道6流入空气预热器;其中,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4的缓转弯头角度为钝角角度,所述扩张段风道5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直管段风道3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一锐角。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调整第二缓转弯头风道4的缓转弯头角度,如图1所示,将第二缓转弯头风道4的缓转弯头角度调整为钝角角度,即大于90°小于180°,则相应的,由于扩张段风道5的中心线与第二直管段风道3的中心线形成的夹角的角度与上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4的缓转弯头角度相同,则扩张段风道5的中心线与第二直管段风道3的中心线形成的夹角为钝角。由于第二缓转弯头风道4的缓转弯头角度为钝角角度,则空气从第二直管段风道3流入扩张段风道5时,流动方向的变化变小,使得风道道体内部流动均匀性好,流动阻力减小。相应的,本技术实施例还对扩张段风道5的位置进行调整,具体的,控制扩张段风道5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直管段风道3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一锐角,以适应调整后的第二缓转弯头风道4的出口气流角度,减小道体内部的流动阻力。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同一烟风系统而言,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适应改进后的第二缓转弯头风道4的角度,需缩短第二直管段风道3的长度以保证第一直管段风道1能够与风机连接,尾部风道6能够与空气预热器连接。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调整第二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节能风道装置,设置于风机与空气预热器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风道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风道总成、第二直管段风道、第二缓转弯头风道、扩张段风道以及尾部风道;风机出口的空气从所述第一风道总成流入所述第二直管段风道,随后流入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经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变换流动方向后流入所述扩张段风道,最终通过所述尾部风道流入空气预热器;其中,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的缓转弯头角度为钝角角度,所述扩张段风道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直管段风道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一锐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风道装置,设置于风机与空气预热器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
节能风道装置包括:
依次连接的第一风道总成、第二直管段风道、第二缓转弯头风道、扩张段
风道以及尾部风道;
风机出口的空气从所述第一风道总成流入所述第二直管段风道,随后流入
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经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变换流动方向后流入所述扩
张段风道,最终通过所述尾部风道流入空气预热器;其中,
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的缓转弯头角度为钝角角度,所述扩张段风道的中
心线与所述第二直管段风道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一锐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
道内部设置有对流入所述第二缓转弯头风道的空气进行整流的内部导流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能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导流结构为
翼型导流叶片。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节能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转弯
头风道的缓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歆周惠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