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丁坝结构和丁坝防护系统,该丁坝结构包括从河岸延伸至河道的丁坝主体,该丁坝主体包括分别插入河岸和河道的多根木桩、多根木桩之间内部填充石块,石块之间填充砂砾和土壤。该丁坝防护系统包括沿所述河道间隔设置的多个丁坝,所述多个丁坝中的至少一个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河道丁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该丁坝防护系统调整了河道水流,降低了河水流速,这样有效保护河岸不被侵蚀,保护河岸安全;通过砂砾和土壤来为水陆两栖植物提供生长环境,丁坝间隙为河道生物提供缓流生长环境,增加了河道生物多样性,营造了多样化的河道栖息地,同时美化了河道景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河道防护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河道丁坝结构和使用该河道丁坝结构的丁坝防护系统。
技术介绍
针对河流底质粒径组成单一,河流生态环境均一化、低质量等问题,在河道修复过程中,在河道内设置丁坝措施,改变水流。丁坝是传统水利工程中常用的工法措施,一般是指与河岸正交或斜交伸入河道中的河道整治建筑物,其主要作用是保护河岸不受来流直接冲蚀而产生掏刷破坏。传统丁坝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方面缺乏观赏性,破坏河道景观;另一方面也无法为水生生物提供自然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丁坝,该丁坝在保护河岸安全的情况下能够为生物提供生长空间。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系统,该系统使用本技术提供的丁坝。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河道丁坝结构,包括从河岸延伸至河道的丁坝主体,所述丁坝主体包括分别插入所述河岸和所述河道的多根木桩、所述多根木桩之间内部填充石块,所述石块之间填充砂砾和土壤。可选地,所述丁坝主体包括沿所述河岸延伸的坝身,所述坝身从下至上呈台阶结构升高。可选地,所述坝身中的所述木桩呈台阶式升高,并且相邻两根木桩之间的所述石块的填充高度与水平较低的所述木桩的上端齐平。可选地,所述台阶结构中每个台阶的高度为20-40cm。可选地,所述坝身的上端与所述河岸形成有坝根,所述坝身和所述坝根上分别种植水陆两栖植物。可选地,所述丁坝主体包括在所述河道内延伸的坝头,在所述坝头中,所述多根木桩的高度一致,并且所述石块填充高度与所述木桩的上端齐平。可选地,所述坝头在河道内的延伸长度为1-1.5m。可选地,所述多根木桩沿所述丁坝主体的外边缘依次间隔布置,相邻木桩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石块的粒径。可选地,所述相邻木桩之间的间距为15-25cm。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丁坝防护系统,包括沿所述河道间隔设置的多个丁坝,所述多个丁坝中的至少一个为本技术提供的河道丁坝。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丁坝结构对整体河道构成稳定的防护系统,并通过砂砾和土壤来为水陆两栖植物提供生长环境,丁坝间隙为河道生物提供缓流生长环境。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河道丁坝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丁坝防护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坝头 2坝身3坝根 4木桩5石块 6砂砾和土壤7、8 水陆两栖植物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是以本技术提供的丁坝结构的实际应用为基准定义的,“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河道丁坝结构,该丁坝结构包括从河岸延伸至河道的丁坝主体,该丁坝主体包括分别插入河岸和河道的多根木桩4、多根木桩之间内部填充石块5,石块之间填充砂砾和土壤6。因此,木桩4和石块5保证了丁坝主体结构的稳定性,砂砾和土壤6为水陆两栖植物7、8提供生长环境。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设计丁坝主体宽50-70cm,例如60cm。从而保证主体强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插入河岸和河道的木桩4可以设计为直径10-20cm,例如15cm、长1-3m,例如2m的松木桩,以提供稳定的框架作用。其中,丁坝主体可以包括从河岸至河道依次布置的坝根3、坝身2和坝头1,其中,坝身在河岸上延伸,坝头在河道上延伸,坝根由坝身2的上端与河岸共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坝身2从下至上呈台阶结构升高,使得坝身的结构相对于斜面结构更加稳固,并且可以为更方便地种植植物,且为相应人员提供的上下安全行走的台阶。其中,坝身2中的木桩4呈台阶式升高,并且相邻两根木桩之间的石块5的填充高度与水平较低的木桩4的上端齐平,以形成稳定的台阶结构。另外,台阶结构中每个台阶的高度为20-40cm,可选为30cm。从而更好保证结构强度。另外,坝身2和坝根3上分别种植水陆两栖植物7、8,可选地扦插长60cm、直径2cm的活柳枝条并种植水陆两栖植物黄菖蒲。在本实施方式的坝头1中,多根木桩的高度一致,并且石块填充高度与木桩4的上端齐平。从而使得坝头1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另外,坝头在河道内的延伸长度为1-1.5m,可选为1.2m。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有木桩保持石块,多根木桩4沿丁坝主体的外边缘依次间隔布置,相邻木桩之间的间距小于石块5的粒径,从而使得石块不能通过木桩之间的间隙掉出,而对结构造成影响。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为了清除显示结构,并没有安装石块的粒径大于木桩间隙来绘制,这并不限制本技术。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相邻木桩之间的间距也可以设计大于石块的粒径,但此时可以在丁坝主体的外边缘设置金属网等固定结构,从而保证石块不会脱落。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木桩之间的间距为15-25cm,可选为20cm。以保证石块能够稳定地由木桩固定。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丁坝防护系统,包括沿河道间隔设置的多个丁坝,具体地,丁坝间隔距离可选为3m。多个丁坝中的至少一个本技术提供的河道丁坝,从而对整体河道构成稳定的防护系统,丁坝间隙为河道生物提供了缓流生长环境。以下介绍实现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河道丁坝结构施工方法:首先在河床近岸处打入直径15cm、长2m的木桩4,木桩4上端露出水面约20cm,木桩4间距20cm,向河内延伸1.2m构成宽60cm的坝头1,相邻坝头1间距3m,垂直于河岸方向排成列;坝身2有2级台阶阶梯升高,每级台阶宽60cm,每级台阶高度相差30cm;在木桩4间隙填充粒径20cm以上的石块5,石块5厚度与木桩4上端齐平,石块间隙填充砂砾和土壤6,在坝身2和坝根3种植种植水陆两栖植物7、8,其中7代表扦插长60cm、直径2cm的活柳枝条,8代表黄菖蒲。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技术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技术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技术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技术所公开的内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河道丁坝结构,包括从河岸延伸至河道的丁坝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丁坝主体包括分别插入所述河岸和所述河道的多根木桩(4)、所述多根木桩(4)之间内部填充石块(5),所述石块之间填充砂砾和土壤(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丁坝结构,包括从河岸延伸至河道的丁坝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丁坝主体包括分别插入所述河岸和所述河道的多根木桩(4)、所述多根木桩(4)之间内部填充石块(5),所述石块之间填充砂砾和土壤(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丁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丁坝主体包括沿所述河岸延伸的坝身(2),所述坝身从下至上呈台阶结构升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丁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坝身(2)中的所述木桩(4)呈台阶式升高,并且相邻两根木桩之间的所述石块(5)的填充高度与水平较低的所述木桩(4)的上端齐平。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河道丁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结构中每个台阶的高度为20-40cm。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丁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坝身(2)的上端与所述河岸形成有坝根(3),所述坝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宝驹,金鑫,甘平,赵晋灵,周广福,王瑞丰,蔡春河,
申请(专利权)人:亿利首建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