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于移动及捡球的网球捡球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4846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易于移动及捡球的网球捡球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篮体,由数个纵、横向的金属细杆所连接而成,篮体内部形成一开口向上的收容空间,该篮体底面的每二个纵向细杆间的间距略小于网球的直径;    二卡定机构,分别设于篮体的前、后端面;    二支杆,分别枢设于该篮体的前、后端面,而可上下转动;该二支杆往下转动时,可分别定位于该二卡定机构,形成脚架结构;    二滚轮装置,该二滚轮装置分别设于该篮体一端底侧的二角。(*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运动项目的附属物品,详而言之,指一种捡拾网球的捡球篮,其可使捡球的操作更为便利,并易于移动网球篮。
技术介绍
图1所示,为公知一种网球捡球篮10的立体图,其具有一篮体12,由数个金属细杆13所连接而成,每二个纵向细杆13间具有适当间距。于该篮体的正面及背面均横向设一管体14;二定位杆16,分别设于篮体正、背面,且位于各管体14下方。二支杆18,各支杆18二端分别插接于一管体14二端,并可转动。图1的状态系该捡球篮10使用于捡拾网球的状态,此时,该支杆18转动至篮体12上方而并合,形成提把的作用,可供使用者携带该捡球篮。在网球场中,将捡球篮提至一网球19上方,接着将篮体下压,该网球将受到压迫而变形,并自篮体底面的二细杆13间滑入篮体12中而收容于篮体内,产生捡球的效果,如此反复操作,可将散落于网球场的网球全部捡入篮体中。网球捡拾完毕后,可如图2所示,将该二支杆18往下转动,使各支杆二侧卡住于各定位杆16而定位,如此,支杆即形成脚架,使捡球篮站立,使用者即可一一取出网球,进行网球运动的练习。该捡球篮10于捡拾网球时确有其便利性,并可使捡球篮站立使篮体12撑高以取拿网球,具有双重效用。然而,经研究发现,其结构上具有不甚理想之处公知捡球篮在捡拾网球时,使用者提着捡球篮走动而一一捡取网球,然而,该篮体12的大小足以容纳一百颗网球,当篮体中已容纳数十颗甚至近百颗的网球时,捡球篮即相当笨重,使用者继续提着球篮捡球相当吃力。再者,公知的捡球篮因需使用者提着移动,到达捡球地点时再将篮体整个下压以迫压球体,此种将篮体整个下压的捡球方式相当费力,且使用者提着悬空的捡球篮到处走动进行捡球,捡球时将其下压、捡取球后再将之上提,整个过程须将捡球篮反复提上提下,于操作上亦相当不便,且易生疲累感。本技术案是为改进上述诸缺陷而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球捡球篮,其可使捡球篮易于移动而不费力。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球捡球篮,其可使捡球篮捡球的操作更为便利。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移动及捡球的网球捡球篮,具有轮体使的易于移动,其所装设的轮体不会影响捡球篮的支杆的操作。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移动及捡球的网球捡球篮,其所装设的轮体可拆卸,使多数捡球篮可相互堆叠,减少体积。其具体结构为一篮体,由数个纵、横向的金属细杆所连接而成,篮体内部形成一开口向上的收容空间,该篮体底面的每二个纵向细杆间的间距略小于网球的直径;二卡定机构,分别设于篮体的前、后端面;二支杆,分别枢设于该篮体的前、后端面,而可上下转动;该二支杆往下转动时,可分别定位于该二卡定机构,形成脚架结构;二滚轮装置,该二滚轮装置分别设于该篮体一端底侧的二角。藉此,使该捡球篮易于移动,且不会影响支杆的上下摆动状态。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以及所达成的功效,以下列举本技术二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于后。附图说明图1公知一种网球捡球篮的立体图。图2图1的站立使用状态。图3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本技术所提供的滚轮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5滚轮装置的正视图。图6显示将滚轮装置装设于篮体的状态。图7图6的7-7剖线的剖面图。图8、图9分别显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10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1图10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3,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捡球篮20,包含有一篮体30、二卡定构件40、二支杆50以及二滚轮装置60。其中该篮体30由数个纵、横向的金属细杆32、33所焊接而成,篮体30内部形成一开口向上的收容空间34。篮体底面的每二个纵向细杆32间的间距略小于网球的直径,使得网球被压迫时,网球得略微变形而自二细杆间穿入篮体中。篮体的纵向细杆32的底侧二端各具一L形弯折部位321。一网架状的盖体35,枢设于该篮体一侧,可盖合于篮体或掀开。该二卡定机构40分别设于篮体30的前、后端面,各卡定机构可为惯用构造所示的卡定杆,亦可如本案的图式所示,各卡定机构具有二呈圆珠状或圆弧状的卡定物件42。其非本技术的主要特征,容不赘述。该二支杆50呈U形,使其二侧杆部52可弹性外张。各支杆的二侧杆部52内端各往内弯折成一轴部54。该二支杆50以其轴部54分别枢接于该篮体30前后端面所设的二横向管体38而得以转动。该二支杆50的结构与公知构造相同,容不赘述。该二滚轮装置60,如图4、图5,各具有二可并合的夹合体62,该二夹合体62于中央均设一轴向的通孔64,且于其相向的内壁面各设一V形的夹合沟66。一螺栓70,其一端具一头部72,而杆身上设有螺纹;一螺帽75,螺设于该螺栓70。该二夹合体62以其通孔64穿设于该螺栓70,并位于其头部72与该螺帽75之间,可被该二者72、75所夹紧。一轮体76,枢设于该螺栓70另一端而可转动,并受C形扣78所定位,保持位于螺栓的另一端。各滚轮装置60装设后如图5所示的状态。欲将滚轮装置60装设于捡球篮时,首先如图5所示,使该二夹合体62保持距离。接着,将篮体30最外侧的纵向细杆32底侧一端移入该二夹合体62间,使该细杆的弯折部位321置入于该二夹合体的夹合沟66中,如图7。之后将该螺帽75往该螺栓70的头部72旋进,而迫紧该二夹合体62,即可使该二夹合体稳固夹住细杆32,如图6所示,且通过弯折部位321与夹合沟66的嵌卡状态,夹合体绝不会于篮体上滑动偏转,保持稳固结合状态。于篮体30底面一端的二角装设该二滚轮装置60后,使用者即可拖行捡球篮20,如图8,以该二滚轮装置的轮体76在地面上转动,可易于移动捡球篮。本技术使用时,除了上述功效外,另有下述功效请参阅图9,将捡球篮移动至待捡拾的网球25的位置时,操作者可以该二滚轮装置60为转动支点,并使该篮体30往下角位移,如此,即可使网球25受压迫而自二纵向细杆32间移入篮体的收容空间内。此种使篮体具有一转动支点而角位移的操作方式具有力臂效果,使捡球的操作更为省力,较诸公知构造将篮体整个下压的方式省力许多。又因本技术将滚轮装置设于篮体的角落而非篮体左右二侧,故不会影响篮体拾取网球的操作。本技术可将该二支杆往下转动,使之卡定于该二卡定机构40,而形成如同图2所示的站立状态。由于该二滚轮装置60设置于篮体30的二角,恰避开支杆的旋摆位置,故不会对支杆的上、下转动状态造成干涉。再者,由图5、图6的状态可知,旋松滚轮装置60的螺帽时,即可解除该二夹合体62的并合状态,使滚轮装置可自篮体取下,如此,于收藏或搬运捡球篮时,可将多数捡球篮紧密的堆叠,节省体积。此外,本技术所揭露的滚轮装置除了可装设于该捡球篮之外,亦可装设于其他由细杆所制成、具有相同构形的篮体,使篮体易于移动。再请参阅图10、图11,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捡球篮80,同样包含有一篮体82、二卡定构件85、二支杆86以及二滚轮装置90。该篮体、卡定构件及支杆等俱与上一较佳实施同,容不赘述。本实施例的各该滚轮装置90包含有一固定件92,固设于该篮体82的一角,详而言之,该固定件呈片状,其二侧及底缘以诸如点接的方式固接于一纵向细杆83的L形弯折部位831及一横向细杆84,进而保持固设于篮体上。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兰忠
申请(专利权)人:丰英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