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运动车脚部、手部运动的单、双功能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4739 阅读:2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椭圆运动车脚部、手部运动的单、双功能切换装置,该椭圆运动车具有一基座、一立置在基座一端的立杆,及一对可依循椭圆轨迹运动的踏板轴,其特征在于: 一对可前、后摆荡的扶手杆,分别具有一上杆段及一下杆段,该上、下杆段是分别以一下端、一上端与立杆在一第一轴枢处形成枢结; 一对可结合及分离上、下杆段的切换件,使上杆段可分别与下杆段结合为一体并以第一轴枢前、后摆动,及与下杆段分离,停留在固定的位置。(*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手部运动的单、双功能切换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双手可以配合扶手选择摆荡运动或固定不动的椭圆运动车脚部、手部运动的单、双功能切换装置。借此,使用者只须站立在踏板轴15上,分别施予踏板轴13一滑移力,就可以连动滑杆13一端131随曲柄122转动,及以另一端132滑行于支撑架111上,使滑杆13于前、后滑行的过程中,再带动踏板轴15依循一椭圆轨迹运动,同时牵引扶手杆14随踏板轴15运动而产生前、后摆荡的动作,达到强健腿部肌肉及手部运动的目的。上述方式虽能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然而其却在实际使用时,仍存有以下来臻理想的缺失而亟待解决由于该扶手杆14产生前、后摆荡的动作,是随踏板轴15依循椭圆轨迹运动时必然的结果,因此,该椭圆运动车1在设计上等于是强迫使用者除了运动腿部之外,也必须同时锻练手部,但是,这样的设计方式,对于不想做手部运动的使用者顾然是一种困扰,所以,往往有使用者在运动时,将双手放开而不握持扶手杆14,造成使用者在运动的过程中,失去可供扶持的依靠,而有重心不稳甚或跌落的危险状况,且该持续动作的扶手杆14仍然会在使用者附近前、后摆荡,除了相当碍眼之外,同时会干扰使用者运动。本技术的特点是该椭圆运动车具有一基座、一立置在基座一端的立杆,及一对可依循椭圆轨迹运动的踏板轴。该单、双功能切换装置包含一对扶手杆及一对切换件。该扶手杆可前、后摆荡,并分别具有一上杆段及一下杆段,该上、下杆段是分别以一下端、一上端与立杆在一第一轴枢处形成枢结。该切换件可结合及分离上、下杆段。借此,该上杆段可与下杆段结合为一体并以第一轴枢前、后摆动,或与下杆段分离停留在固定的位置,使握持在扶手杆的双手,具有摆荡运动或固定不动等单、双功能。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图3,该椭圆运动车2包含有一机座21、一飞轮组22、二踏板轴23、二踏板24及二连杆25。该机座21具有设置在一支撑架211一后端的一轨道座212、一立置在支撑架211一前端的立杆213,及一沿水平方向贯穿立杆213的轴杆214。该飞轮组22具有二分别位于一飞轮211左、右相对位置的曲柄222。该踏板轴23分别具有一与曲柄222枢结的一端231,及一滑行于轨道座212的另一端232。该踏板24是分别枢设在踏板轴23上。该连杆25分别具有一与踏板24连结的一端251及以向延伸的另一端252。本技术单、双功能切换装置的较佳实施例是包含一对扶手杆3、一对定位件4及一对切换件5。该扶手杆3分别具有一上杆段31及一下杆段32。该上、下杆段31、32分别具有可相互衔接的一下端311、一上端321。该定位件4具有一中置块41、一外侧定位块42及一内侧定位块43。该中置块41是与上杆段31下端311固接,并具有反向的一第一侧面411与一第二侧面412、沿一轴线X方向连接第一、第二侧面411、412的一轴孔413与一容置槽414、及一沿一径线Y方向向连通容置槽414的穿孔415。该中置块41是以轴孔413与轴杆214套合枢接。该外侧定位块2具有环绕该轴线X且与下杆段32上端3231固接的外环壁421、一连接外环壁421一端缘且邻近中置块41第一侧面411的侧壁422、环绕该轴线X且界定出一轴孔423的内环壁424,及一沿轴线X方向贯穿侧壁422且相对于容置槽414的限位槽425。该外侧定位块42是以轴孔423与轴杆214套合枢接。该内侧定位块43是穿固在轴杆214上且邻接中置块41第二侧面42,并具有一相对于中置块41容置槽414的限位槽431。该切换件5具有一限位片51及一连动杆52。该限位片51是穿置在中置块41的容置槽414内,并具有一形成一卡固孔511的一端512,及一可以一端512为回转中心180度旋转且穿出容置槽412的另一端513。该连动杆52具有一穿经中置块41穿孔412且与卡固孔511结合的一端521。参阅图4、图5,当使用者朝立杆213方向旋转连动杆52约180度时,该连动杆52就会带动限位片51一端412,使限位片51另一端513在中置块41的容置槽414内旋转约180度,此时,该限位片51另一端513会穿置入内侧定位块43的限位槽431内,由于该内侧定位块43是穿固在轴杆214上,因此,在内侧定位块43固定不动的情形下,会使中置块41受阻于限定片52而无法旋动。借此,该扶手杆3上杆段31就会定位在固定的位置,而下杆段32仍然能以轴杆214为回转中心前、后摆动。所以,使用者只须站立在踏板24上,双持握持住固定不动的上杆段31,并分别施予踏板轴23一向前、向后的滑移力时,就可以透过飞轮组22传动,使踏板轴23一端231随曲柄222转动,及以另一端232于轨道座212上滑移,驱使踏板轴23上的踏板24依循一随圆轨迹运动,及以连杆25牵连扶手杆3的下杆段32前、后摆动。借此,维持上杆段31在固定位置,供使用者在不连动双手的情形下,连到运动腿部肌肉的目的。参阅图6、图7,当使用者朝远离立杆213的方向旋动连动杆52约180度时,该连动杆52就会带动限位片52一端512,使限位片51另一端513在中置块41的容置槽414内旋转约180度,此时,该限位片51另一端513会穿置入外侧定位块42的限位槽425内,由于外侧定位块42会以轴杆214为回转中心前、后摆动,所以,该中置块41会借由限位片52与外侧定位42固结。借此,该扶手杆3上杆段31就会与下杆段32形成连动状态,同时以轴杆214为回转中心前、后摆动。所以,使用者同样只须站立在踏板24上,双手握持住上杆段31,并分别施予踏板轴23一向前、向后的滑移力时,就可以透过飞轮组22传动,使踏板轴23一端231随曲柄222转动,及以另一端232于轨道座212上滑移,驱使踏板轴23上的踏板24依循一椭圆轨迹运动,及以连杆25牵连扶手杆3的上、下杆段31、32前、后摆动。借此,达到运动腿部肌肉,及手部运动的目的。据上所述已知,本技术的椭圆运动车脚部、手部运动的单、双功能切换装置具有下列优点及功效本技术可以固结上杆段31与下杆段32,使上、下杆段31、32同时前、后摆动,或分离上杆段31与下杆段32,使上杆段31停留在固定的位置。借此,使用者可以选择手部具有摆荡运动或固定不动等单、双功能,且使用者的双手在运动时,恒有上杆段31可供握持,所以,在运动过程中,都可以保持重心的平稳,提升使用上的安全性及舒适性。权利要求1.一种椭圆运动车脚部、手部运动的单、双功能切换装置,该椭圆运动车具有一基座、一立置在基座一端的立杆,及一对可依循椭圆轨迹运动的踏板轴,其特征在于一对可前、后摆荡的扶手杆,分别具有一上杆段及一下杆段,该上、下杆段是分别以一下端、一上端与立杆在一第一轴枢处形成枢结;一对可结合及分离上、下杆段的切换件,使上杆段可分别与下杆段结合为一体并以第一轴枢前、后摆动,及与下杆段分离,停留在固定的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椭圆运动车脚部、手部运动的单、双功能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切换件具有一连动杆及一限位片,该连动杆可旋动限位片分别与下杆段及立杆结合并定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椭圆运动车脚部、手部运动的单、双功能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切换装置更包含有一定位件,该定位件具有一外侧定位块、一内侧定位块,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昆泉陈桂森陈福安
申请(专利权)人:乔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