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穿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35790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5 16: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缝纫机的穿线装置,由针棒(6)、穿线轴部件(8)、引导部件(A)、空气供给部件(B)构成,前述针棒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滑动地被支承于缝纫机主体,在末端部装配有具有针孔(71)的针(7),前述穿线轴部件与该针棒并列地能够移动地被支承于缝纫机主体,引导部件设置于该穿线轴部件下端,将线引导至针孔,空气供给部件将空气供给至该引导部件,引导部件具备引导通路部(2)和针收纳部(3),引导通路部上表面敞开,引导通路部的通路宽度朝向针孔逐渐变窄,以便将从空气供给部件供给的空气引导至针孔,针收纳部与该引导通路部连续地形成,限定针孔的位置,使穿线后的穿过针孔的线和针经由引导部件的敞开的上表面脱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缝纫机的穿线装置,其是在缝纫机中对将线插通于针的针孔的作业进行辅助的机材,具有极其简单的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使线穿过装配于缝纫机的针棒上的针的针孔,提出了各种穿线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穿线装置具有在末端形成有捕捉线的钩部的穿线钩。该穿线钩捕捉借助线保持件在针的针孔附近以紧绷的状态绷紧的线,并将线从针孔引出,由此进行穿线动作。在穿线装置中,被从针孔引出的穿线钩为了更切实地将线从针孔拉出,向针孔的上方移动。在该向上方的移动中,线从钩的钩部脱离,完成穿线动作。作为具有这种机构的缝纫机的一例,存在下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84588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的穿线装置的基本的机构是广为人知的且被广泛利用。但是,在专利文献1等披露的机构中,存在以下所述的缺点。首先,穿过针孔的钩先挂住线,然后进行从前述针孔拉出并返回初始位置的动作,但是这时被钩挂住的线呈对折的状态。因此,在进行钩的返回动作时,在针孔中大致同时通过由于曲折状态实质上为2根的线和挂着该线的钩。因此,存在难以在针孔小的针即支数小的针中使用的情况。另外,无法使用具有最适于线的粗细的针孔的针即最适于线的粗细的支数的针,进而,对缝纫品质造成影响。另外,为了使这种弊害减轻,钩尽量形成得薄,但是因此就无法确保足够的强度,钩有破损的可能。或者,若钩无法获得足够的强度,则容易弯曲,成为引起下述障碍的原因:钩无法进入针的针孔。这样,在像专利文献1那样使用钩的类型中,从强度考虑,存在无论如何都难以克服的特有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纫机的穿线装置,该缝纫机的穿线装置将缝纫机的用来使线插通于针的针孔的机构设为极其简单的结构。因此,专利技术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再三锐意研究,结果,通过将本专利技术的第1技术方案设为下述缝纫机的穿线装置,解决上述问题:该缝纫机的穿线装置具备针棒、穿线轴部件、引导部件、空气供给部件,前述针棒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滑动地被支承于缝纫机主体,在末端部装配有具有针孔的针,前述穿线轴部件与该针棒并列地能够移动地被支承于缝纫机主体,前述引导部件设置于该穿线轴部件下端,将线引导至前述针孔,前述空气供给部件将空气供给至该引导部件,前述引导部件具备引导通路部和针收纳部,前述引导通路部的上表面敞开,前述引导通路部的通路宽度朝向前述针孔逐渐变窄,以便将从前述空气供给部件供给的空气引导至前述针孔,前述针收纳部与该引导通路部连续地形成,限定前述针孔的位置,使穿线后的穿过前述针孔的线和针经前述引导部件的敞开的上表面脱离。将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设为下述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解决上述问题:在第1技术方案中,在前述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上形成有直线状的狭小槽部,配备与该狭小槽部连续地形成的前述针收纳部。将本专利技术的第3技术方案设为下述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解决上述问题:在第1技术方案中,与配置于前述针收纳部的前述针的针孔对置的前述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开口部的宽度与针的宽度相等,或者小于针的宽度。将本专利技术的第4技术方案设为下述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解决上述问题:在第2技术方案中,与配置于前述针收纳部的前述针的前述针孔对置的前述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狭小槽部的槽宽度与前述针孔的宽度相等,或者小于前述针孔的宽度。将本专利技术的第5技术方案设为下述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解决上述问题:在第1或第2技术方案中,前述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开口部的底的位置与配置于前述针收纳部的前述针的前述针孔的下端一致。在本专利技术中,构成为,引导部件具备引导通路部和针收纳部,前述引导通路部的上表面敞开,前述引导通路部的通路宽度朝向前述针孔逐渐变窄,以便将从前述空气供给部件供给的空气引导至前述针孔,前述针收纳部与该引导通路部连续地形成,限定前述针孔的位置,使穿线后的穿过前述针孔的线和针经前述引导部件的敞开的上表面脱离。由此形成如下结构:使引导部件的终端侧接触或接近针,将缝纫机线从前述引导通路部的始端侧朝终端侧送入,由此,该缝纫机线的末端容易穿过针的针孔。更进一步,将来自空气供给部件的喷嘴的喷射空气吹到缝纫机线的末端上,由此,缝纫机线能够借助喷射空气的压力容易地穿过针孔。附图说明图1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1B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纵剖侧视图,图1C是引导部件的局部切除的立体图,图1D是图1C的Y1-Y1方向剖视图。图2A是引导部件的局部切除的俯视图,图2B是图2A的Y2-Y2方向剖视图,图2C是图2A的Y3-Y3方向剖视图,图2D是图2A的Y4-Y4方向剖视图,图2E是图2A的(α)部放大图,图2F是图2A的(α)部纵剖侧视放大图。图3A是将缝纫机线的末端设置于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穿线作业的行程的纵剖侧视图,图3B是将缝纫机线的末端设置于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穿线作业的行程的俯视图。图4A是开始将空气从空气喷嘴喷射到设置于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缝纫机线的末端的行程的纵剖侧视图,图4B是开始将空气从空气喷嘴喷射到设置于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缝纫机线的末端的行程的俯视图,图4C是图4B的(β)部放大图。图5A是设置于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缝纫机线的末端借助空气喷嘴穿过针孔的行程的纵剖侧视图,图5B是设置于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缝纫机线的末端借助空气喷嘴穿过针孔的行程的俯视图,图5C是图5B的(γ)部放大图。图6是穿线作业结束、引导部件从针离开的状态的纵剖侧视图。图7A是未形成有狭小槽部的引导部件的俯视图,图7B是图7A的(ε)部放大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引导部件及空气喷嘴接近针和进行退避的状态的横剖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如图1所示,主要具备引导部件A和空气供给部件B。这些部件与缝纫机的针棒6和装配于该针棒6的针7一起被配备于缝纫机主体。前述引导部件A在引导主体部1上具备引导通路部2及针收纳部3。引导部件A由金属或合成树脂等形成。引导主体部1构成引导部件A的外形,引导通路部2相对于引导主体部1形成为大致扁平的槽状(参照图1C、图1D、图2A至图2F等)。引导通路部2是起到下述作用的通路:输送缝纫机线n,使得缝纫机线n能够穿过针7的针孔71。引导通路部2是上方敞开的截面凹状的形状(参照图1C、图1D、图2A至图2D)。在引导通路部2上,存在始端侧Af和终端侧Ar,在使缝纫机线n穿过针孔时,缝纫机线n的末端从引导通路部2的始端侧Af朝终端侧Ar移动。即,引导通路部2的始端侧Af是缝纫机线n的末端进入引导通路部2的一侧,所谓的终端侧Ar是缝纫机线n的末端被送入针7的针孔71的一侧(参照图3至图5)。引导通路部2由引导底面21和引导侧壁22、22构成。引导通路部2从始端侧Af朝终端侧Ar朝下倾斜,并且引导通路部2的通路宽度形成为从始端侧Af朝终端侧Ar逐渐变窄。具体地,引导底面21呈平坦面状,并且从始端侧Af朝终端侧Ar朝下倾斜。在引导底面21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引导侧壁22、22。两个引导侧壁22、22相对于引导底面21大致垂直状地形成(参照图1C、图1D、图2A至图2D等)。两个引导侧壁22、22在始端侧Af间隔最大,在终端侧Ar间隔最小(参照图1C、图1D、图2A至图2D等)。由此,前述引导底面21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缝纫机的穿线装置,具备针棒、穿线轴部件、引导部件、空气供给部件,前述针棒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滑动地被支承于缝纫机主体,在末端部装配有具有针孔的针,前述穿线轴部件与该针棒并列地能够移动地被支承于缝纫机主体,前述引导部件设置于该穿线轴部件下端,将线引导至前述针孔,前述空气供给部件将空气供给至该引导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引导部件具备引导通路部和针收纳部,前述引导通路部的上表面敞开,前述引导通路部的通路宽度朝向前述针孔逐渐变窄,以便将从前述空气供给部件供给的空气引导至前述针孔,前述针收纳部与该引导通路部连续地形成,限定前述针孔的位置,使穿线后的穿过前述针孔的线和针经前述引导部件的敞开的上表面脱离。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3.30 JP 2015-0694811.一种缝纫机的穿线装置,具备针棒、穿线轴部件、引导部件、空气供给部件,前述针棒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滑动地被支承于缝纫机主体,在末端部装配有具有针孔的针,前述穿线轴部件与该针棒并列地能够移动地被支承于缝纫机主体,前述引导部件设置于该穿线轴部件下端,将线引导至前述针孔,前述空气供给部件将空气供给至该引导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引导部件具备引导通路部和针收纳部,前述引导通路部的上表面敞开,前述引导通路部的通路宽度朝向前述针孔逐渐变窄,以便将从前述空气供给部件供给的空气引导至前述针孔,前述针收纳部与该引导通路部连续地形成,限定前述针孔的位置,使穿线后的穿过前述针孔的线和针经前述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端美和二宫正司
申请(专利权)人:蛇之目缝纫机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