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架及桩基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35750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5 16: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筋架及其桩基础。其中,筋架包括:第一条形部和第二条形部;其中,所述第一条形部包括多个第一主筋和第一箍筋,其中,多个所述第一主筋并排设置,并且,各所述第一主筋通过所述第一箍筋相连接;所述第二条形部包括多个第二主筋和第二箍筋,其中,多个所述第二主筋并排设置,各所述第二主筋通过所述第二箍筋相连接;所述第一条形部与所述第二条形部相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筋架包括第一条形部和第二条形部,第一条形部与第二条形部相贯连接,相比于与条形部的长边相等的直径的圆柱形筋架,节省了大量的主筋和箍筋,节约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输电线路杆塔基础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筋架及桩基础
技术介绍
目前,输电线路杆塔的基坑为圆柱体或长方体,与之相对应的筋架也为圆柱体或长方体,从而使得构成筋架的主筋和箍筋使用量增多,使得成本增大。另外,随着输电线路电压等级的提高和线路回数的增多,基础荷载随之成倍增加,掏挖基坑的直径和埋深也越来越大,需要在基坑外围补砌混凝土围堰,另一方面挖基坑产生的废弃土石方的体量也越来越庞大,对周边环境的压覆破坏也愈来愈严重。并且,在输电线路经过的地下水较少、直立性较好的硬塑状粘土区域,受限于交通不便、运输困难的行业特点以及点多线长、短平快的作业模式,大型施工机械设备和工器具难以搬运到达,普遍采用人工掏挖原状土基础型式,增大了人工劳动力。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筋架,旨在解决现有的筋架在保证安装强度的前提下主筋和箍筋数量多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桩基础。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筋架,该筋架包括:第一条形部和第二条形部;其中,所述第一条形部包括多个第一主筋和第一箍筋,其中,多个所述第一主筋并排设置,并且,各所述第一主筋通过所述第一箍筋相连接;所述第二条形部包括多个第二主筋和第二箍筋,其中,多个所述第二主筋并排设置,各所述第二主筋通过所述第二箍筋相连接;所述第一条形部与所述第二条形部相
贯连接。进一步地,上述筋架中,还包括:多个第三箍筋;其中,所述第一条形部的两条长边的所述第一主筋一一对应设置;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主筋通过所述第三箍筋相连接。进一步地,上述筋架中,还包括:多个第四箍筋;其中,所述第二条形部的两条长边的所述第二主筋一一对应设置;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主筋通过所述第四箍筋相连接。进一步地,上述筋架中,所述第一条形部与所述第二条形部垂直设置。进一步地,上述筋架中,所述第一条形部和/或所述第二条形部为矩形部。进一步地,上述筋架中,各所述第一主筋等间隔设置;和/或各所述第二主筋等间隔设置。进一步地,上述筋架中,所述第一箍筋和所述第二箍筋为多根;多根所述第一箍筋沿所述第一主筋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多根所述第二箍筋沿所述第二主筋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本专利技术中,筋架包括第一条形部和第二条形部,第一条形部与第二条形部呈夹角相贯连接,相比于与条形部的长边相等的直径的圆柱形筋架,节省了大量的主筋和箍筋,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桩基础,包括:如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的筋架和浇设于所述筋架的混凝土。进一步地,上述桩基础中,还包括:多个地脚螺栓;其中,多个所述地脚螺栓嵌于所述混凝土,并且,所述地脚螺栓的部分位于所述混凝土的外部。由于筋架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筋架的桩基础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并且相比于与条形部的长边相等的直径的桩基础,也节省了大量的混凝土。又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输电塔,包括:杆塔和如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所述的桩基础;其中,所述杆塔的塔脚与所述桩基础相连接;所述杆塔的横担方向与第二条形部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45°,并且所述杆塔的线路方向与第二条形部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45°。由于桩基础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桩基础的输电塔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并且杆塔在沿横担方向的力与沿线路方向的力的合力的方向与第一条形部或第二条形部的长度方向相吻合,从而能够发挥桩基础承受杆塔荷载的最大功效。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筋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筋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筋架的剖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桩基础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桩基础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输电塔中,桩基础根开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筋架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3,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筋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筋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筋架的剖面图。如图所示,该筋架包括:第一条形部1和第二条形部2。具体实施时,第一条形部1和第二条形部2可以为矩形部,第一条形部1和第二条形部2的长度范围可以为0.8m-1.8m,第一条形部1和第二条形部2的宽度范围可以为0.3m-0.5m。其中,第一条形部1包括多个第一主筋11和第一箍筋12,其中,多个第一主筋11并排设置,并且,各第一主筋11通过第一箍筋12相连接。具体实施时,第一主筋11和第一箍筋12可以为钢筋,从而使得第一主筋11和第一箍筋12的强度增大。多个第一主筋11可以沿着第一主筋11的轴向相互平行,进一步的,各第一主筋11等间隔设置。第一主筋11可以与第一箍筋12焊接在一起。可选的,还可以通过扎丝在第一主筋11与第一箍筋12相交的位置将第一主筋11与第一箍筋12相互连接。可选的,第一箍筋12还可以绕设在第一主筋11的筋身上,从而将第一主筋11与第一箍筋12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条形部2包括多个第二主筋21和第二箍筋22,其中,多个第二主筋21并排设置,各第二主筋21通过第二箍筋22相连接。具体实施时,第二主筋21和第二箍筋22可以为钢筋,从而使得第二主筋21和第二箍筋22强度增大。多个第二主筋21可以沿着第二主筋21的轴向相互平行,进一步的,各第二主筋21等间隔设置。第二主筋21可以与第二箍筋22焊接在一起。可选的,还可以通过扎丝在第二主筋21与第二箍筋22相交的位置将第二主筋21与第二箍筋22相互连接。可选的,第二箍筋22还可以绕设在第二主筋21的筋身上,从而将第二主筋21与第二箍筋22相互连接起来。第一条形部1与第二条形部2呈夹角相贯连接。具体实施时,第一条形部1与第二条形部2可以相互垂直,第一条形部1的几何中心与第二条形部2的几何中心相重合。本实施例中的筋架通过第一条形部1与第二条形部2相贯连接,用于安装于与筋架外形形状相对应的基坑内,相比于现有的圆柱体的基坑内安装的筋架,本实施例中的筋架节省了大量的主筋和箍筋,节约了成本,并且本实施例中挖的与筋架相对应的基坑体积小,从而可采用电动洛阳铲、小型可拆卸式螺旋钻机机械成孔,施工便捷且安全程度高,解决了现有的人工掏挖费时费力的问题,同时产生的废弃土石方也较少,解决了对周边环境的压覆破坏愈来愈严重的问题,并且也不需要在基坑外围补砌混凝土围堰。上述实施例中,该筋架还包括多个第三箍筋13。其中,第一条形部1的两条长边的第一主筋11一一对应设置;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主筋11通过第三箍筋13相连接。具体实施时,第三箍筋13可以为钢筋,从而使得第三箍筋13的强度增大。第三箍筋13对第一主筋11起到固定的作用,从而使得筋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筋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条形部(1)和第二条形部(2);其中,所述第一条形部(1)包括多个第一主筋(11)和第一箍筋(12),其中,多个所述第一主筋(11)并排设置,并且,各所述第一主筋(11)通过所述第一箍筋(12)相连接;所述第二条形部(2)包括多个第二主筋(21)和第二箍筋(22),其中,多个所述第二主筋(21)并排设置,各所述第二主筋(21)通过所述第二箍筋(22)相连接;所述第一条形部(1)与所述第二条形部(2)呈夹角相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筋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条形部(1)和第二条形部(2);其中,所述第一条形部(1)包括多个第一主筋(11)和第一箍筋(12),其中,多个所述第一主筋(11)并排设置,并且,各所述第一主筋(11)通过所述第一箍筋(12)相连接;所述第二条形部(2)包括多个第二主筋(21)和第二箍筋(22),其中,多个所述第二主筋(21)并排设置,各所述第二主筋(21)通过所述第二箍筋(22)相连接;所述第一条形部(1)与所述第二条形部(2)呈夹角相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筋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三箍筋(13);其中,所述第一条形部(1)的两条长边的所述第一主筋(11)一一对应设置;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主筋(11)通过所述第三箍筋(13)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筋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四箍筋(23);其中,所述第二条形部(2)的两条长边的所述第二主筋(21)一一对应设置;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主筋(21)通过所述第四箍筋(23)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形部(1)与所述第二条形部(2)垂直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满银鲁先龙郑卫锋崔强陈培杨文智毛卫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