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短路保护的电源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801518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7 0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源系统,包括变压器及连接至变压器的多路输出端;所述电源系统还包括连接至少两路输出端并在任意一路输出端出现短路时输出短路保护信号的短路保护电路;接收短路保护信号并输出控制信号的光电耦合器;及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关闭电源系统功率控制开关的控制电路。当电源系统的任意一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发生短路时电源系统均会较快进入短路保护以防止电源系统的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源
,尤其涉及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源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电源保护系统一般仅具有单路短路保护电路部分,比如+37V电源输出电路中设有短路保护电路,这样,当用户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其它输出电路(如-37V,+12V,-12V)短路异常时,系统瞬间会聚集很大的能量,系统中的储能器件(比如二极管、电容、电感)中存储的能量得不到及时泄放,尤其是峰值功率很大的功率电源,短路保护反应时间过长易造成电源系统元件过热损坏,严重时甚至引起火灾。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多电压输出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源系统。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源系统,包括变压器及连接至变压器的多路输出端;所述电源系统还包括:连接至少两路输出端并在任意一路输出端出现短路时输出短路保护信号的短路保护电路;接收短路保护信号并输出控制信号的光电耦合器;及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关闭电源系统功率控制开关的控制电路。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源系统包括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短路保护电路包括第一至第三二极管、稳压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一至第四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电阻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电容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还连接稳压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至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还通过第三电阻连接第一及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通过第四电阻连接至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第二输出端,所述光电耦合器包括的发光二极管的两端中其中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集电极,另一端通过第一电阻接地,所述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分别输出电压值不同的正电压。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源系统还包括第三输出端、第四二极管,第五及第七电阻、第二电容、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七电阻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电容与所述第七电阻并联,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还连接至第四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通过第六电阻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还通过第五电阻连接所述第三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还连接至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三输出端输出负电压。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源系统还包括第四输出端、第五二极管,第八及第九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还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通过所述第八电阻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九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四输出端之间,所述第四输出端输出不同于第三输出端输出电压值的负电压。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 二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变压器的原边包括第一绕组,所述第一绕组通过第一滤波整流电路、EMI电路与交流电源连接,所述功率控制开关与第一绕组及滤波整流电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副边包括两绕组,所述第一输出端、第三输出端从其中一副边绕组引出信号,所述第二输出端、第四输出端从另一副边绕组引出信号。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源系统还包括第二及第三滤波整流电路,所述第一输出端、第三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滤波整流电路与其中一副边绕组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第四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三滤波整流电路与另一副边绕组连接。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变压器还包括第二绕组,所述控制电路为PWM控制电路,所述PWM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二绕组连接。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源系统还包括一反馈控制电路及另一光电耦合器,所述反馈控制电路与电源的输出端相连,还通过所述另一光电耦合器连接所述控制电路。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源系统还包括第一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及第三输出端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上,所述第二及第四输出端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器上,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接器上还设有接地端。本技术实施例中,当电源系统的输出端中任意一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与相邻的接地端短路时电源系统均会较快关闭以进入短路保护,从而达到有效保护电源系统内的元件在异常发生的情况下不会发生损坏。附图说明图1示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具有短路保护的电源系统的方框图。图2示出图1所示电源系统中短路保护电路的具体电路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可以理解,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中显示的尺寸仅仅是为便于清晰描述,而并不限定比例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请参考图1,是本技术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源系统的实施方式的方框图,所述电源系统包括变压器T1、EMI电路2、整流滤波电路3、6及7、功率控制开关4、PWM控制电路5、反馈控制电路8、短路保护电路9、光电耦合器U2、U3、多路输出端(如+37V输出端、-37V输出端、+12V输出端、-12V输出端)。所述变压器T1的原边包括第一绕组20及第二绕组22,所述第一绕组20通过滤波整流电路3、EMI电路2与交流电源1连接,所述功率控制开关4与第一绕组20及滤波整流电路3连接,用于控制变压器T1原边的输入端的正常开通和关断,从而使由变压器T1的副边引出的输出端正常输出电压;变压器T1的副边包括第三绕组24 和第四绕组26,所述+37V输出端、-37V输出端从所述第三绕组24引出信号,所述+12V输出端、-12V输出端从第四绕组26引出信号,所述+37V输出端、-37V输出端通过所述整流滤波电路6与所述第三绕组24连接,所述+12V输出端、-12V输出端通过所述整流滤波电路7与所述第四绕组26连接,所述整流滤波电路6、7用于将交流电源1在功率控制开关4的控制下经变压器T1进行变压的波形进行整流滤波以达到相应的纹波要求。所述反馈控制电路8与所述电源系统的输出端相连,还通过光电耦合器U2连接所述PWM控制电路5,所述PWM控制电路5连接所述功率控制开关4、第二绕组22及滤波整流电路3,当交流电源1的电压变化或者输出端帯载电流变化时,输出端输出电压的变化量通过光电耦合器U2反馈给所述PWM控制电路5,所述PWM控制电路5对应进行PWM调整,进而控制功率控制开关4以达到稳定输出电压的目的。所述第二绕组22用于在电源系统启动建立平衡后给所述PWM控制电路5供电,以提高电源效率。所述短路保护电路9连接至所述输出端并在任意一路输出端出现短路时输出短路保护信号至所述光电耦合器U3,所述光电耦合器U3在接收到短路保护信号后输出控制信号至所述PWM控制电路5,所述PWM控制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源系统,包括变压器及连接至变压器的多路输出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系统还包括:连接至少两路输出端并在任意一路输出端出现短路时输出短路保护信号的短路保护电路;接收短路保护信号并输出控制信号的光电耦合器;及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关闭电源系统功率控制开关的控制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源系统,包括变压器及连接至变压器的多路输出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系统还包括:连接至少两路输出端并在任意一路输出端出现短路时输出短路保护信号的短路保护电路;接收短路保护信号并输出控制信号的光电耦合器;及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关闭电源系统功率控制开关的控制电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系统包括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短路保护电路包括第一至第三二极管(D10、D11、D13)、稳压二极管(ZD6)、第一三极管(Q2),第一电容(C14),第一至第四电阻(R4、R16、R31、R32),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二电阻(R16)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发射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电容(C14)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还连接稳压二极管(ZD6)的阳极,所述稳压二极管(ZD6)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13)的阴极,所述第三二极管(D13)的阳极连接至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还通过第三电阻(R31)连接第一及第二二极管(D10、D11)的阳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0)的阴极通过第四电阻(R32)连接至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二极管(D11)的阴极连接至第二输出端,所述光电耦合器包括的发光二极管的两端中其中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另一端通过第一电阻(R4)接地,所述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分别输出电压值不同的正电压。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系统还包括第三输出端、第四二极管(D15),第五 及第七电阻(R29、R14、R13)、第二电容(C41)、第二三极管(Q3),所述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第七电阻(R13)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第二电容(C41)与所述第七电阻(R13)并联,所述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还连接至第四二极管(D15)的阴极,所述第四二极管(D15)的阳极通过第六电阻(R14)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所述第四二极管(D15)的阳极还通过第五电阻(R2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飞廖石波赵顺辉蔡广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京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