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杜谏专利>正文

乒乓球球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9881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涉及体育器械,特别是涉及乒乓运动的新式乒乓球球拍,目的为了加强球拍之功能。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以下部位所构成:手柄之结构依次为:椭球体(1),中间细柄(2),椭圆柱体(3),重心调节装置(4);同时在手柄两侧的底板上有一左侧凹肩(5)和右侧凹肩(6)。本发明专利技术之优点是:灵活多变,迅速有力。(*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为涉及体育器械,特别是涉及乒乓运动的新式乒乓球球拍,目的为了加强球拍之功能,使手上的力量与灵巧得到充分的发挥。现在的乒乓球拍,公认存在着下列问题一、直拍1、攻削手法变化太大,二者难以兼顾,能攻者不能守,善守者不善攻。2、反手攻球拍形不能调节到位,攻球动作受身体阻碍,也不能利用腕力作提拉。因此两面攻者寥若晨星,几乎后继无人。3、中远台缺乏攻击力,一旦与横拍选手进入中远台相持,便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二、横拍台内球不易起板,正手近台攻球缺乏力量,正、反手不能推挡,中路追身球穷于应付,正、反手不能高位削球等等。那么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即其所以然何在呢?主要是现有乒乓球拍及其相应的握法违背了人类使用力量的一些共同的规律。兹举其重要者例述如下1、要发挥某种力量(指力、腕力、臂力、挥臂力等等)必要求手作成与之相应的形状,始能充分发挥之。反之,当手既已作成了某种形状,就规定了它只能发挥某种力量与灵巧了。2、力量能得以充分发挥者,还必须是暴发的,而关于暴发力的原则是在未发力之前,手指、手腕、手臂乃至整个身体都必须是极度放松的,只有作到了极度的放松,才能作到突然的暴发。3、力量,必须通过手上一定的传力点或传力部位,始能准确的、全部的传递出去。4、在直拍握法中,拇指与食指之间距离的大小,与指力的发挥成正比,而与腕子灵活性的发挥成反比。即距离大时指力大,腕子灵活性小,距离小时指力小,腕子灵活性大。5、在直拍握法中,当拇指与食指之间距离适中(不大不小)时,钳形的大小与腕力的发挥成正比,而与挥臂力的发挥成反比。即钳形大时腕力大,挥臂力小,钳形小时腕力小,挥臂力大。6、在横拍握法中,拇指、食指进入拍面的深浅,与力量的发挥成正比,而与手指、手腕灵活性的发挥成反比。即进入深时(深握)力量大,灵活性小;进入浅时(浅握)力量小,灵活性大。以上规律因篇幅问题不作详细解释。由第一条规律可知手指所作成的形状即握法必须是多种多样的才能发挥各种不同的力量以适应各种不同击球的需要。由第二条规律可知握拍必须是轻松的,不能因为了握住球拍而付出无谓的握力。由第三条规律可知要发挥某种力量,必要求手上与之相应的传力点或传力部位与球拍相接触。由第四条规律可知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必须是可调的,欲大则大,欲小则小。由第五条规律可知钳形的大小必须是可调的,想伸就伸,想缩就缩。由第六条规律可知拇指、食指进入拍面的深浅必须是可调的,要深就深,要浅就浅。如上所述,可知现有球拍所存在着的具体问题如下一、直拍不灵活正手攻球时拇指下压板,食指翘起,反手攻球时食指下压板,拇指翘起,但其握法并没有多大改变,只不过是拇指、食指在拍板的两肩上翘撬板而已。因此对拍形的调节有限,食指不论怎样努力,也不能把拍形调节到反手击球时所需要的倾斜角度,致使腕子、胳臂需要扭曲着以辅助调节拍形,处于不自然状态,因而击球动作走样。这是反手球之所以受身体阻碍,之所以打不好的主要原因。握法不能随意变化,因拍板是被拇指、食指、中指用力夹住的,由于拍板太薄,故须时时用力,处处谨慎,不敢稍有懈怠。于是各指好自为之,不敢动,不敢变,无异于作茧自缚,自投罗网,其结果是除了自身握法所固有的一点灵活性外,其它手上所存在着的灵活性全部弃如敝履,丧失殆尽。手柄太粗,充填于虎口之中,没有活动的余地。球拍只能以拍柄为轴左右翘动,不敢越雷池一步,进退维谷,如系囹圄。球拍的重心位置过于靠前,挥拍时手指稍稍放松,球拍便会坠落,于是各指一齐努力,将球拍紧紧抓住,耿耿于“手”,无时或释。如上述过薄的底板,单调的握法,太粗的手柄,靠前的重心是造成现有直拍缺乏灵活性的主要原因。无力量首先,直拍不能有效地发挥暴发力,违背了上述第二条规律,因为球拍只是被拇指、食指、中指所夹持,既无屏障,亦无阻拦,挥臂时极易出手。因此手指必须为防止球拍脱手而小心提防,刻不容缓,处于枕戈待旦,高度戒备状态。既浪费了力量,又使得暴发力的原则遭到破坏,因为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是不会突然收缩暴发的,故直拍击球只有轻、重之分而没有明显的缓、急;放松、暴发之别。再者,由于握拍法是固定不变的,违背了上述第一、四、五三条规律,不能随所需力量之不同而适度改变握法,其结果是或者力有不逮,或者过犹不及,不能得心应手,从心所欲。例如不论采用哪一种握拍法,或深握,或浅握,或中钳形、大钳形、小钳形,或日本式等等,都只能较充分地发挥某一种力量,不能兼顾其它。比如中钳形只适于发挥腕力,只能打近台快攻,离台后便缺乏攻击力,回击到对方的球已是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至于日本式的小钳形握法,由于食指扣住拍柄,球拍不会脱手,所以在中远台能比较充分地发挥挥臂力,但近台却缺乏力量,因为近台需要抖腕击球,而小钳形握拍法却是无论如何也抖不起来的。其次,由于握法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手指与拍面的接触点也是固定不变的,故而存在着力量与灵巧的浪费问题。因为姑且不论这些接触点是否是较好或理想的传力点,即令是也是枉然,因为这些点是被迫选择的,而拇指、食指、中指上的传力点或传力部位绝不仅此数点而已。例如中钳形握法,食指、中指只能从侧面对球拍起作用,而其正面即指肚一侧无所致其用。特别是反手击球时,拇指翘起,指肚部位悬空,其扣拍力量被迫放弃,而失去了拇指力量的握拍是乏力的,不可想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侈谈什么打好反手球便只能是纸上谈“乒”,槐安一梦了。二、横拍不灵活如果采用握拳式一把攥住拍柄,则球拍不能转动,死拍一块。于是拇指、食指伸入拍面,借以调节拍形(球拍倾斜的角度)。但拇指、食指既已进入拍面,则拍板便只能在虎口之间作幅度不大的变化,与前者相较,相去无几,五十步笑百步罢了。拇指、食指一旦进入拍面,便与拍柄无缘,只有剩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与手掌即小鱼际肌一起攥住拍柄,且须紧紧攥住,因而球拍只能以拍柄为轴稍稍转动于虎口之间,无异于藩蓠之鷃、尺泽之鲵。球拍的重心位置过于靠前,各指必须时时用力才能抓住球拍,这一点与上述直拍之问题完全相同,只不过更胜一筹罢了。无力量拇指、食指进入拍面,便失去了相互钳持之力,中指素来与拇指、食指共“患难”,一旦被弃,便孤指难鸣,力不从心了。因此横拍实际上只有半个手柄,只是被无名指、小指和手掌即小鱼际肌无力的握持着,而雄劲有力的拇指、食指、中指已被束之高阁,英雄无用武之地。要知道,直拍仅仅凭借着拇指、食指、中指的力量,便可以与横拍相互对峙了,而横拍虽貌似五指持拍,但实际上只有无名指、小指和小鱼际肌在默默耕耘。由此看来,当今的所谓直拍与横拍,只不过是同室操戈,只不过是前三项拇指、食指、中指与后三项无名指、小指、小鱼际肌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皇位之争罢了。再者,由于拇指、食指已是空中楼阁,因此想要时时改变握法不仅困难,且无必要。这样横拍犹如直拍一样,违背了上述使用力量的第一、二、六、三条规律;由于缺乏手指的力量与灵巧,所以台内球不易起板,近台正手攻球缺乏力量,中路追身球难于应付;又由于拍形变化有限,所以正、反手不能推挡,正、反手不能高位削球等等。总之,各种问题莫不由此而生者。而在这样的状态下想要使力量与灵巧兼收并蓄,面面俱到,便只能是水中捞月,求马唐肆。综如上述,可见不论直拍或横拍,想要以一种固定不变的握拍法去适应各种不同打法的需要是不可能的。要作到万能,必须首先作到万变才行,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乒乓球球拍,其特征在于:手柄之下部(以拍面一方为下、下同)为一大体上的(因有一部分进入拍板,被拍板所分开,且被分开的两侧可以是不对称的,故云大体)椭球体或部分之椭球体(1)(因与上方的中间细柄(2)连接时没有准确的分界线,有一部分与之相重合或被其所覆盖,故将或重合或覆盖部分算作中间细柄部分),通过该椭球体或部分之椭球体(1)中心的横向(与拍面相平行)纵剖面的轮廓形状为一椭圆或上方是直线或任意线条,其它为大部分之椭圆线,其竖向(与拍面相垂直)纵剖面的轮廓形状为一椭圆或由两半个(球拍底板的前、后两方-以右手执拍为例,正手击球的一面为前、反之为后)对称或不对称的总体上向外凸出的任意线条所构成,该线条可以是部分之椭圆线或任意曲线或任意组合线条(如顶端为一段直线,向下为向外凸出的曲线,向上或直接或以一段曲线与上方直线或任意线条即中间细柄(2)相连接)等等,但其所构成的轮廓形状的竖向直径(与拍面相垂直)必须由中心向上、下两方逐渐缩小(顶端为直线的一段除外),向下则逐渐缩小以与横向纵剖面的椭圆线的底部相吻合,向上则逐渐缩小以与横向纵剖面的椭圆线或部分之椭圆线的上方的直线或任意线条相连接,通过该椭球体或部分之椭球体(1)中心的横剖面的轮廓形状为一椭圆或由两半个对称或不对称的总体上向外凸出的任意线条所构成,该线条可以是部分之椭圆线或任意曲线或任意组合线条(如或前或后或前、后顶端为一段直线,两侧为向外凸出的部分之椭圆线或任意曲线)等等,其横向直径(与拍面相平行)与横向纵剖面的椭圆形或部分之椭圆形的左右直径相吻合,其竖向直径(与拍面相垂直)与竖向纵剖面的椭圆形或其它形状的竖向直径相吻合,该横、竖直径向上、下两方逐渐缩小(前、后顶端各为直线的一段除外),向下则逐渐缩小以与横、竖向纵剖面的椭圆线或任意线条的底部相吻合,向上则逐渐缩小以与横、竖向纵剖面的椭圆线或部分之椭圆线的上方的直线或任意线条相吻合,该椭球体或部分之椭球体(1)的上方以任何合适的方式与中间细柄(2)相连接,通过该中间细柄(2)中心(如为凹进的弧形者则最细处为中心处)的横断面的轮廓形状为一椭圆或其它任意形状(图略),但其长、短直径必须明显的小于椭球体或部分之椭球体(1)横断面的长、短直径,因与椭圆柱体(3)和椭球体或部分之椭球体(1)相连接,故其横断面的长、短直径向上、下两方逐渐增大(直线一段除外)直至与椭圆柱体(3)和椭球体或部分之椭球体(1)相连接,因此通过其中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谰
申请(专利权)人:杜谏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