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智能移动加湿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89617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5 1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太阳能智能移动加湿器,包括小车,小车上安装有中空的壳体和驱动电机,壳体内部分为互不相通的两个腔体,位于上面的腔体为水箱,壳体顶部设有太阳能板和出雾口,位于下面的腔体内设有电机驱动模块、加湿电路模块、单片机、红外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单片机分别与电机驱动模块、加湿电路模块、红外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太阳能板相连,电机驱动模块通过驱动电机驱动小车移动,水箱底部安装有水位传感器。该加湿器能自主移动避开障碍物,对需要加湿的整个区域进行智能移动加湿,增强加湿效果,利用太阳能供电,节约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日常用品
,涉及一种加湿器,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智能移动加湿器
技术介绍
湿度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我们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干燥的气候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冬天到来时,天气寒冷干燥,大气污染严重,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容易生病导致免疫力下降,最主要的是身体内的水分快速流失。使用加湿器,能够有效增加室内的空气湿度,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加洁净,能减少一些疾病的发生。目前,家庭使用的加湿器大多是在固定位置进行加湿,不能对整个房间进行加湿,达不到所预期的加湿效果。同时,加湿器利用电能工作,耗费有限的电力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太阳能智能移动加速器,能在室内自动移动,对整个室内进行加湿,增强加湿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太阳能智能移动加湿器,包括小车,小车上安装有中空的壳体,小车上还安装有驱动电机,壳体内部分为互不相通的两个腔体,位于上面的腔体为水箱,壳体顶部设有太阳能板和出雾口,位于下面的腔体内设有电机驱动模块、加湿电路模块、单片机、红外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单片机分别与电机驱动模块、加湿电路模块、红外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太阳能板相连,电机驱动模块通过驱动电机驱动小车移动,水箱底部安装有水位传感器,水位传感器与单片机信号相接。本技术智能移动加湿器利用温湿度传感器检测环境的实时湿度,当湿度小于设定的值时加湿电路进行加湿;利用水位传感器检测水箱内液面的高度,当液面降至一定高度后加湿电路断开停止加湿;利用单片机控制电机驱动模块实现对电机的智能控制,同时使用红外传感器,使小车能够自主循迹和避开障碍物。通过自主移动并避开障碍物,对需要加湿的整个区域进行智能移动加湿,增强加湿效果,利用太阳能供电,节约能源。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智能移动加湿器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移动加湿器中加湿电路模块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智能移动加湿器中电机驱动模块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智能移动加湿器中红外传感器与单片机的连线图。图5是本技术智能移动加湿器中温湿度传感器与单片机的连线图。图1、图2和图4中:1.太阳能板,2.出雾口,3.水箱,4.电机驱动模块,5.加湿电路模块,6.单片机,7.红外传感器,8.温湿度传感器,9.小车,10.壳体,11.隔板,12.水位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智能移动加湿器,包括小车9,小车9上安装有壳体10和驱动电机,壳体10内固接有隔板11,隔板11将壳体10内部分为互不相通的两个腔体,位于上面的腔体为水箱3,壳体10顶部设有太阳能板1和出雾口2,壳体10中位于下面的腔体内设有电机驱动模块4、加湿电路模块5、单片机6、红外传感器7和温湿度传感器8,单片机6分别与电机驱动模块4、加湿电路模块5、红外传感器7、温湿度传感器8以及太阳能板1相连,电机驱动模块4通过驱动电机驱动小车9移动。太阳能板1整个智能移动加湿器提供电能。如图2所示,本技术移动加湿器中的加湿电路模块5,包括第一三极管T1,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分别与超声波换能器L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和第三电感L3的一端相连,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接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和第一电容C1的一端均接第二电感L2的一端,超声波换能器L的另一端接第四电容C4的一端;第三电感L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和第三电容C3的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接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和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三电阻R3为可调电阻,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分别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和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和第二电阻R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T3的基极接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接水位传感器12,水位传感器12安装于水箱3底部,第三三极管T3的集电极接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和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均接电源正极;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和电源负极均接地。水位传感器12与单片机6信号相接。第二三极管T2、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等共同构成了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决定该振荡电路的振荡幅度,调节第三电阻R3的阻值能够改变第二三极管T2的偏置电流从而进行雾量调节,第三电感L3的作用是交流偏置电流隔离,第三电容C3用于滤波。当第三三极管T3和第四三极管T4导通时,电源通过第三电阻R3和第三电感L3给第二三极管T2提供基极偏置电流,使得振荡电路接通,超声波换能器L开始振荡,将电能转化为超声波能量,超声波换能器L浸没在水中,当水接触到超声波换能器L的一面就会被超声波的高频振荡分解成水雾,通过电风扇吹出来,对空气进行加湿。第三三极管T3、第四三极管T4、水位传感器以及外围相关的电阻共同构成了水位控制电路。第二二极管D2的作用是稳压,电路工作时,当水位传感器12浸没在水中时,第四三极管T4导通,第三三极管T3随之导通,此时振荡电路中的第二三极管T2由于电源给其提供了基极偏置电流,使得振荡雾化电路接通,超声波换能器L振荡。当液面下降,电源所提供电流的传输路径中断,导致第四三极管T4截止,第三三极管T3也截止,到达第二三极管T2的通路被切断,因此第二三极管T2截止,振荡电路断开。如图3所示,本技术智能移动加湿器中的电机驱动模块4,包括第一芯片U1,第一芯片U1采用电机驱动芯片L298N;第一芯片U1的IN1引脚、IN2引脚、IN3引脚和IN4引脚均与单片机6相连,即IN1引脚接单片机6中的P1.0接口,IN2引脚接单片机6中的P1.1接口,IN3引脚接单片机6中的P1.2接口,IN4引脚接单片机6中的P1.3接口;第一芯片U1的GND引脚接地;第一芯片U1的Vss引脚分别接+5V电源、第八电容C8的正极和第七电容C7的正极,第八电容C8的负极和第七电容C7的负极接地,第一芯片U1的ENA引脚接单片机6中的P1.5接口,第一芯片U1的ENB引脚接单片机6中的P1.6接口,第一芯片U1的VS引脚分别与+12V电源、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第六电容C6的正极以及第五电容C5的正极相连,第六电容C6的负极和第五电容C5的负极接地;第一芯片U1的OUT1引脚接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和电动机A的正极,第一芯片U1的OUT2引脚接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和电动机A的负极;第一芯片U1的OUT3引脚接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第九二极管D9的负极和电动机B的正极,第一芯片U1的OUT4引脚接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第十二极管D10的负极和电动机B的负极;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第九二极管D9的正极和第十二极管D10的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太阳能智能移动加湿器,包括小车(9),小车(9)上安装有中空的壳体(10),其特征在于,小车(9)上还安装有驱动电机,壳体(10)内部分为互不相通的两个腔体,位于上面的腔体为水箱(3),壳体(10)顶部设有太阳能板(1)和出雾口(2),位于下面的腔体内设有电机驱动模块(4)、加湿电路模块(5)、单片机(6)、红外传感器(7)和温湿度传感器(8),单片机(6)分别与电机驱动模块(4)、加湿电路模块(5)、红外传感器(7)、温湿度传感器(8)以及太阳能板(1)相连,电机驱动模块(4)通过驱动电机驱动小车(9)移动,水箱(3)底部安装有水位传感器(12),水位传感器(12)与单片机(6)信号相接。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太阳能智能移动加湿器,包括小车(9),小车(9)上安装有中空的壳体(10),其特征在于,小车(9)上还安装有驱动电机,壳体(10)内部分为互不相通的两个腔体,位于上面的腔体为水箱(3),壳体(10)顶部设有太阳能板(1)和出雾口(2),位于下面的腔体内设有电机驱动模块(4)、加湿电路模块(5)、单片机(6)、红外传感器(7)和温湿度传感器(8),单片机(6)分别与电机驱动模块(4)、加湿电路模块(5)、红外传感器(7)、温湿度传感器(8)以及太阳能板(1)相连,电机驱动模块(4)通过驱动电机驱动小车(9)移动,水箱(3)底部安装有水位传感器(12),水位传感器(12)与单片机(6)信号相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智能移动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壳体(10)内固接有隔板(11),隔板(11)将壳体(10)内部分为互不相通的两个腔体。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智能移动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湿电路模块(5)包括第一三极管(T1),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分别与超声波换能器(L)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和第三电感(L3)的一端相连,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接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和第一电容(C1)的一端均接第二电感(L2)的一端,超声波换能器(L)的另一端接第四电容(C4)的一端;第三电感(L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和第三电容(C3)的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接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和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三电阻(R3)为可调电阻,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分别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和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和第二电阻(R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T3)的基极接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接水位传感器(12),第三三极管(T3)的集电极接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和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均接电源正极;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和电源负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永杰张红瑞李欢黄兵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