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明贤专利>正文

棒球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8200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运动器材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棒球运动使用的棒球杆。由打球部、握持部及连接打球部和握持部的锥状部构成,在打球部和/或握持部上分别加工有环形槽,且环形槽由线体绕制填充,最外层线体的外周面构成打球面或握持面。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棒球杆,其打球部和/或握持部绕制有弹性或柔性的线体,线体层叠或交叉缠绕并填充构造打球部或握持部,以此获得性能卓越的打球部和握持部,结构性强,不易破裂,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吸震功效,打球有力,且击球的舒适性好,不会对手部产生麻震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运动器材
,特指一种棒球运动使用的棒球杆
技术介绍
随着棒球运动的发展,参与的人也随之增多。目前棒球运动所使用的球棒根据材质可概分为木棒、铝棒及碳纤维球棒三大类,各类球棒有各自的优缺点。其中,木棒的结构较为脆弱,容易裂损甚至折断;而且木棒在击中球体时所产生的震动十分剧烈,会使打击者手部感到酸麻甚至造成伤害。而铝棒虽然比木棒坚固耐用,但击球部位仍可能出现凹痕,且击球时亦仍有震动剧烈的问题,并且还会发出尖锐刺耳的击球声及余响。至于近年发展出的碳纤维球棒,虽然重量轻盈且结构强固,然而其仍无法有效吸收击球时的冲击震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耐久性和舒适性相对更佳的棒球杆。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棒球杆,由打球部、握持部及连接打球部和握持部的锥状部构成,在打球部和/或握持部上分别加工有环形槽和环形槽,且环形槽和环形槽由线体绕制填充,最外层线体的外周面构成打球面或握持面。打球部、握持部及锥状部由木材、铝或纤维制作。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棒球杆由打球部、握持部及连接打球部和握持部的锥状部构成,打球部和/或握持部绕制有弹性或柔性的线体,线体层叠或交叉缠绕并填充构造打球部或握持部,以此获得性能卓越的打球部和握持部,结构性强,不易破裂,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吸震功效,打球有力,且击球的舒适性好,不会对手部产生麻震的情况。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外形示意图;附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附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棒球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见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由打球部1、握持部2及连接打球部1和握持部2的锥状部3构成,打球部1、握持部2及锥状部3均由木材、铝或纤维一体构造。采用铝材制作时,环形槽11和环形槽21分别与打球部1和握持部2一体成型;采用木材或纤维制作时,环形槽11和环形槽21可分别在打球部1和握持部2上车制加工所得,环形槽11和环形槽21由线体4绕制填充,最外层线体4的外周面构成打球面或握持面。线体4分层紧密绕设,每层绕设的圈数可相同或不同,可采用单根线体连续绕制或采用多根线体平行或交叉缠绕构造。线体4为弹性体或柔性体,如麻线、尼龙线、纤维线等,经多层绕制后获得具有良好弹性强度和吸震功效的层状结构,其优点是加强打球部的结构强度,不易破裂,提高耐久性,打球时提高回弹系数,且可缓和传向手部的发麻感,握持舒服。本专利技术主要是在棒球杆的打球部1和握持部2车制或直接成型环形槽,并在环形槽内绕入线体4,实现填充并构造成层状结构,获得弹性和韧性极佳的内部结构,改变以往打球部和握持部较为脆弱的结构,提高球棒的耐久性。权利要求1.棒球杆,由打球部(1)、握持部(2)及连接打球部(1)和握持部(2)的锥状部(3)构成,其特征在于在打球部(1)和/或握持部(2)上分别加工有环形槽(11)和环形槽(21),且环形槽(11)和环形槽(21)由线体(4)绕制填充,最外层线体(4)的外周面构成打球面或握持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球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球部(1)、握持部(2)及锥状部(3)由木材、铝或纤维制作。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运动器材
,特指一种棒球运动使用的棒球杆。由打球部、握持部及连接打球部和握持部的锥状部构成,在打球部和/或握持部上分别加工有环形槽,且环形槽由线体绕制填充,最外层线体的外周面构成打球面或握持面。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棒球杆,其打球部和/或握持部绕制有弹性或柔性的线体,线体层叠或交叉缠绕并填充构造打球部或握持部,以此获得性能卓越的打球部和握持部,结构性强,不易破裂,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吸震功效,打球有力,且击球的舒适性好,不会对手部产生麻震的情况。文档编号A63B59/00GK1907521SQ20061006210公开日2007年2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8日专利技术者李明贤 申请人:李明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棒球杆,由打球部(1)、握持部(2)及连接打球部(1)和握持部(2)的锥状部(3)构成,其特征在于:在打球部(1)和/或握持部(2)上分别加工有环形槽(11)和环形槽(21),且环形槽(11)和环形槽(21)由线体(4)绕制填充,最外层线体(4)的外周面构成打球面或握持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贤
申请(专利权)人:李明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