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78828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4 03: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在不使车身的外观受损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空气流在不希望的位置处从车身的外表面剥离。在相对于路面被保持为绝缘状态的车身(4)因由包含行驶在内的外部因素产生的静电而带有正电的车辆中,具备电荷控制装置(5、6),该电荷控制装置(5、6)向特定部位中的车身的内侧的面放射负离子,使特定部位的正电荷下降或者使特定部位带有负电荷,在该特定部位,行驶时在车身(4)的周围流动的带有正电的空气流从沿着带电的车身(4)的表面的气流开始变为从表面离开的气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车辆,形成有从车辆的上表面向车辆的背面连通的通气孔,并在该通气孔的内部设有通过电晕放电而使空气负离子化的装置。该使空气负离子化的装置具有:在一个针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产生电晕放电的第一电路;及在另一针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产生电晕放电的第二电路。并且,在第一电路中产生了电晕放电的情况下,从车辆的背面吸引空气,在装置的内部使该空气负离子化之后,从车辆的上表面吹出空气,使沿着车身的表面的空气流从车身的表面剥离。而且,在第二电路中产生了电晕放电的情况下,从车辆的上表面吸引空气,在装置的内部使该空气负离子化之后,从车辆的背面吹出空气,抑制沿着车身的表面的空气流从车身的表面剥离。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车辆,为了抑制空气流从车身的表面剥离,将表面形成有多个凹部的硅橡胶制的片材粘贴于空气流剥离的部位的车身的表面。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车辆,设有在从空调装置排出的空气向车室内排出之前的过程中进行负离子化的放电针。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4347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08888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2261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专利文献1记载那样形成与车辆的上表面和背面连通的通气孔时,空气流与通气孔的开口部碰撞而成为紊流等,从而存在加剧空气流从车身的表面剥离的可能性。而且,由于在车身形成通气孔,因此存在损害外观的可能性。此外,如专利文献2记载那样为了抑制空气流从车身的表面剥离而将片材粘贴于车身的表面时,在车身的外表面形成凹凸,因此车辆的外观受损。而且,该片材由硅橡胶形成,因此伴随着行驶而该片材容易带有静电。因此,在通过空气离子和片材带有的静电而产生的斥力作用下,存在空气流从车身的外表面剥离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着眼于上述的技术课题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使车身的外观受损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空气流在不希望的位置处从车身的外表面剥离的车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相对于路面被保持为绝缘状态的车身因由包含行驶在内的外部因素产生的静电而带有正电,上述车辆的特征在于,上述车辆具备电荷控制装置,上述电荷控制装置向特定部位中的上述车身的内表面放射负离子,使上述特定部位的正电荷下降或者使上述特定部位带有负电荷,在上述特定部位,行驶时在上述车身的周围流动的带有正电的空气流从沿着带电的上述车身的表面的气流开始变为从上述表面离开的气流。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是,上述电荷控制装置由负离子发生器和管构成,上述负离子发生器生成负离子,上述管与上述负离子发生器连结且一方的端部朝向上述特定部位开口。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是,上述特定部位是多个部位,在上述管形成有朝向上述多个特定部位的车室内侧的面开口的多个贯通孔。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是,上述特定部位是多个部位,上述管形成为,以朝向上述多个特定部位的车室内侧的面开口的方式形成分支。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向空气流开始变为从车身的表面离开的气流的特定部位放射负离子。因此,被放射负离子的特定部位的正电荷下降,或者特定部位带有负电荷。因此,能够抑制在带有正电的空气流和车身的表面产生斥力,或者能够使库仑力作用于该空气流而将该空气流向车身的表面吸引。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空气流从车身的表面剥离。即,能够得到设计上规定的空力特性。而且,由于向特定部位的车身的内侧的面放射负离子,因此不用变更车身的表面的形状就能够抑制空气流的剥离。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外观受损、因变更表面形状而使空力特性发生变化等。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电荷控制装置的一例的剖视图。图2是用于说明在该电荷控制装置的管形成有狭缝的例子的剖视图。图3是用于说明向前风挡玻璃和顶板吹附负离子的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吹附该负离子的电荷控制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中能够作为对象的车辆的一例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测定了与车身模型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流速分布的结果的坐标图。具体实施方式图5示出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作为对象的车辆的一例。图5所示的车辆1中,车轮2由橡胶等绝缘体(或导电率小的材料)构成,车身3与路面保持为绝缘状态。在该车辆1行驶时,通过伴随着行驶风、在
吸气排气管内流动的空气流等与车身3的摩擦等的电学作用而产生正(+)静电,从而使车身3带电。而且,当发动机、电动机等动力源、或者变速器或悬架等进行驱动时,构成这些装置的多个部材发生滑动,通过伴随着该滑动的电学作用而产生正(+)静电,从而使车身3带电。此外,通过由橡胶构成的车轮2与路面的摩擦、车轮2旋转而与路面接触的面从路面离开等产生的电学作用而产生正(+)静电,从而使车身3带电。或者,存在以搭载于车辆1的电气设备、车辆1的外部的输电线等电气设备的电力为因素而带有正(+)静电的情况。关于该静电,不仅是导电率小的材料带电,由导电率比较高的金属材料构成的车身、板等也会带电。这是因为结合部位不少也存在电阻的缘故。空气通常带有正(+)电荷,因此当车身3带有正(+)静电时,与空气之间会产生斥力(排斥力)。图6示出使车身模型带有正(+)电荷的状态和未使车身模型带电的状态的、测定了与车身模型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流速分布的结果。另外,图6的纵轴表示距模型表面的距离,横轴表示按照距车身模型的各距离分别测定出的流速U相对于吹向车身模型的空气的流速U∞的比例(U/U∞)。而且,利用正方形标绘使车身模型带有正(+)电荷的状态下测定出的结果,利用菱形标绘未使车身模型带电的状态下测定出的结果。如图6所示,使车身模型带有正(+)电荷的情况下的交界层厚度(U/U∞大致为“1”时的距车身模型表面的距离)大于未使车身模型带有正(+)电荷的情况下的交界层厚度。这表示在使车身模型带有正(+)电荷的情况下与未使车身模型带有正(+)电荷的情况相比剥离增大。如上所述,空气流通常带有正(+)电荷,因此由于车身模型带有的正(+)电荷和空气流的正(+)电荷而产生斥力,其结果是,可认为加剧了空气流从车身模型的表面剥离。另一方面,在车辆1的结构上,存在在行驶时在车身3的周围流动的空气流从沿着车身3的表面的气流容易变为从车身3的表面离开的气流的部位。具体而言,在从前方观察车身3的情况下,主要在车身3的外表面向车身3的内侧弯曲的部位产生空气流的剥离。更具体而言,在车身3的左右两侧,是以车宽变窄的方式弯曲的部位,而且在发动机罩、顶板中是以高度变低的方式弯曲的部位,而且在向底罩等车身下表面露出的部分,是以从车高朝向车辆后方逐渐降低的部位变为水平的方式弯曲的部位,或者是以从朝向车辆后方为水平的部位而车高逐渐升高的方式弯曲的部位等。此外,在车身3的向外部局部性地突出的部位、具有高低差的部位等容易产生空气流的剥离。因此,在空气流从车身3的表面剥离的情况下,在如上所述的部位,空气流开始变为从车身3的表面离开的气流。即,这些容易产生空气流的剥离的部位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特定部位”。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上述那样的空气流容易剥离的部位记为“特定部位”。在车身3的表面流动的空气流通过与车身3的相对速度差所对应的附壁效应而成为沿着车身3的表面的气流,即使在上述那样的特定部位,通过附壁效应,空气流也将沿着车身3的表面流动。然而,当车身3带有正(+)静电时,产生斥力以阻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相对于路面被保持为绝缘状态的车身因由包含行驶在内的外部因素产生的静电而带有正电,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具备电荷控制装置,所述电荷控制装置向特定部位中的所述车身的内表面放射负离子,使所述特定部位的正电荷下降或者使所述特定部位带有负电荷,在所述特定部位,行驶时在所述车身的周围流动的带有正电的空气流从沿着带电的所述车身的表面的气流开始变为从所述表面离开的气流。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3.13 JP 2015-0506511.一种车辆,相对于路面被保持为绝缘状态的车身因由包含行驶在内的外部因素产生的静电而带有正电,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具备电荷控制装置,所述电荷控制装置向特定部位中的所述车身的内表面放射负离子,使所述特定部位的正电荷下降或者使所述特定部位带有负电荷,在所述特定部位,行驶时在所述车身的周围流动的带有正电的空气流从沿着带电的所述车身的表面的气流开始变为从所述表面离开的气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荷控制装置由负离子发生器和管构成,所述负离子发生器生成负离子,所述管与所述负离子发生器连结且一方的端部朝向所述特定部位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部位是多个部位,所述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棚桥敏雄兼原洋治山田浩史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