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感光红外灭火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5419 阅读:2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二次感光红外灭火控制器,它由带锥形空腔(3)的腔体(2)、反射镜(4)、红外传感器(5)、带电池孔(6)插板孔(17)通线孔(16)(21)的基体(1)、电池(7)、插板开关(15)、开关插板(18)、设有信号采集电路(9)放大电路(10)定时电路(11)电压比较电路(12)开关电路(13)可控硅输出电路(14)的印刷电路板(8)和导线(19)(20)(22)(23)(24)(25)(26)(27)构成,其特征在于基体(1)的顶端设有腔体(2),腔体(2)的内部为上、下相通的锥形空腔(3),在锥形空腔(3)的上腔口设有反射镜(4),在锥形空腔(3)下腔口与基体(1)相接面的中间设有红外传感器(5),它与反射镜(4)上、下相对;电池孔(6)设在基体(1)的中部,(6)内设有电源电池(7);基体(1)的底端设有印刷电路板(8),(8)上设有信号采集电路(9)、放大电路(10)、定时电路(11)、电压比较电路(12)、开关电路(13)、可控硅输出电路(14);插板式开关(15)和通线孔(16)分别设在电池孔(6)侧面的基体(1)内,在插板开关(15)上端的基体(1)端面上设有插板孔(17),开关插板(18)通过插板孔(17)插入开关(15);在电池孔(6)另一侧的基体(1)内设有通线孔(21),通线孔(16)、(21)内的导线(19)(20)(22)(23)一端连接印刷电路板(8),另一端分别接红外传感器(5)和插板开关(15);电池导线(26)(27)分别连接插板开关(15)和印刷电路板(8);在电路板(8)的下端设有外接负载线(24)(25)。(*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二次感光红外灭火控制器。一般情况下,灭火器启动的最佳位置是在火势上方喷洒出灭火物,隔断火焰与周围空气的接触,达到灭火的目的,因此,控制灭火器启动的位置在灭火中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社会上用于启动投掷式灭火器的控制器有燃索式、定时式和普通红外传感式,燃索式,定时式灭火控制器使用中向火中投掷时必须待燃索燃尽或到达设定的时间才能启动,往往因此而错过灭火物喷洒的最佳位置,对灭油火,气火效果尤其不佳,灭火器经常因落人火中溅起燃料而扩大燃烧面,普通红外传感灭火控制器,由于抗干扰能力弱,只能局限用在设有光强变化的地方,不能广泛地用于各种灭火场所。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抗光干扰、使用中投出后接触火焰即可由自身产生的红外辐射启动灭火器在火焰上方悬空放出灭火物的二次感光红外灭火控制器。本技术是在一个基体的顶端设置一个腔体,腔体的内部为上,下相通的锥形空腔,在空腔的上腔口设有反射镜,在空腔内设有接受辐射信号的红外传感器,基体的中部设有一个电池孔,孔内装有电池;基体的底部设有印刷电路板,电路板上设有信号采集电路、放大电路、定时电路、电压比较电路,开关电路和可控硅输出电路;印刷电路板下设有外接负载线;在电池孔侧面的基体内设有插板式开关和通线孔,在插板式开关上方的基体端面上设有插板孔,插板经过插板孔插入开关,通线孔内的导线一端连接印刷线路板,另一端分别接红外传感器、电池和插板开关。本技术的电路连接是这样的,储能电容C1一端接地、另一端经联动开关Ka接电源E正极;在信号采集电路中,红外传感器IR一端接地、另一端经偏置电阻R1接电路正极的同时,又经耦合电容C2接运算放大器LM324的脚2;放大电路中,运算放大器LM324的脚2经钳位二极管IN4001接地的同时,又通过并联的反馈电阻R2、反馈电容C3接LM324的脚1,LM324的脚3接地;在定时电路中,运算放大器LM324的脚10经定时电容C4接电路正极同时,又经定时电阻R3接地,其脚9与脚6相连后经上偏电阻R4接电路正极、经下偏电阻R5接电路负极,其脚4接电路正极,脚8经偏置电阻R6与开关晶体管3CG14基极相连;在电压比较电路,LM324脚5与脚1相接,脚11接地,脚7接开关晶体管3CG14发射极;开关电路中开关晶体管3CG14集电极通过限流电阻R7接可控硅MCR100-6控制极;在MCR100-6控制极对地之间接有抗干扰电容C5;MCR100-6的阴极接地,其阳极与电路正极间接有负载RL;联动开关Kb并联在负载RL两端。本技术的优点是悬空启动、灭火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适用广泛。 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插板开关示意图; 附图3是本技术电路原理图图中1是基体,2是腔体,是锥形空腔,4是反射镜,5是红外传感器,6是电池孔,7是电池,8是印刷电路板,9是信号采集电路,10是放大电路,11是定时电路,12是电压比较电路,13是开关电路,14是可控硅输出电路,15是插板开关,16是通线孔,17是插板孔,18是开关插板,19、20是导线,21是通线孔,22、23是导线,24、25是外接负载线,26、27是电池导线以下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基体(1)由绝缘材料制成,基体(1)的顶端设有腔体(2),腔体(2)的内部为上、下相通的锥形空腔(3),在锥形空腔(3)的上腔口设有反射镜(4),在锥形空腔(3)下腔口与基体(1)相接面的中间设有红外传感器(5),它与反射镜(4)上、下相对;电池孔(6)设在基体(1)的中部,(6)内设有电源电池(7);基体(1)的底端设有印刷电路板(8),(8)上设有信号采集电路(9)、放大电路(10)、定时电路(11)、电压比较电路(12)、开关电路(13)、可控硅输出电路(14);插板式开关(15)和通线孔(16)分别设在电池孔(6)侧面的基体(1)内,在插板开关(15)上端的基体(1)端面上设有插板孔(17),开关插板(18)通过插板孔(17)插入开并(15);在电池孔(6)另一侧的基体(1)内设有通线孔(21),通线孔(14)、(21)内的导线(19)(20)(22)(23)-端连接印刷电路板(8),另一端分别接红外传感器(5)和插板开关(15);电池导线(26)(22)分别连接插板开关(15)和印刷电路板(8);在电路板(8)的下端设有外接负载线(24)(25)。权利要求1.一种二次感光红外灭火控制器,它由带锥形空腔(3)的腔体(2)、反射镜(4)、红外传感器(5)、带电池孔(6)插板孔(17)通线孔(16)(21)的基体(1)、电池(7)、插板开关(15)、开关插板(18)、设有信号采集电路(9)放大电路(10)定时电路(11)电压比较电路(12)开关电路(13)可控硅输出电路(14)的印刷电路板(8)和导线(19)(20)(22)(23)(24)(25)(26)(27)构成,其特征在于基体(1)的顶端设有腔体(2),腔体(2)的内部为上、下相通的锥形空腔(3),在锥形空腔(3)的上腔口设有反射镜(4),在锥形空腔(3)下腔口与基体(1)相接面的中间设有红外传感器(5),它与反射镜(4)上、下相对;电池孔(6)设在基体(1)的中部,(6)内设有电源电池(7);基体(1)的底端设有印刷电路板(8),(8)上设有信号采集电路(9)、放大电路(10)、定时电路(11)、电压比较电路(12)、开关电路(13)、可控硅输出电路(14);插板式开关(15)和通线孔(16)分别设在电池孔(6)侧面的基体(1)内,在插板开关(15)上端的基体(1)端面上设有插板孔(17),开关插板(18)通过插板孔(17)插入开关(15);在电池孔(6)另一侧的基体(1)内设有通线孔(21),通线孔(16)、(21)内的导线(19)(20)(22)(23)一端连接印刷电路板(8),另一端分别接红外传感器(5)和插板开关(15);电池导线(26)(27)分别连接插板开关(15)和印刷电路板(8);在电路板(8)的下端设有外接负载线(24)(2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感光红外灭火控制器,基特征是设在锥形空腔(3)上腔口的反射镜(4)与设在锥形空腔(3)内的红外传感器(5)上、下对应。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二次感光红外灭火控制器,它是针对目前用于控制投掷式灭火器启动的燃索式,定时式控制器不能在火焰上方启动、普通红外控制器不抗光干扰而提供的一种接触火焰即可启动放出灭火物的二次感光红外灭火控制器,它是在一个基体的顶端设一个内部为锥形空腔,在其上腔口设有反射镜、空腔内设有红外传感器的腔体,基体内设有电池、插板开关和带有信号采集、放大、电压比较、开关和可控硅输出电路的电路板及外接负载线。文档编号A62C37/00GK2219727SQ94247989公开日1996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1994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1994年12月13日专利技术者李继军, 陈仁厚, 洪西平, 张光煜, 罗志宏 申请人:陕西华星红外器件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继军陈仁厚洪西平张光煜罗志宏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华星红外器件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