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及其消除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73380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1 18:31
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及其消除方法,涉及大黄鱼养殖。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设有网罩和底盘,网罩的底部大小与形状与一致,网罩罩在底盘上,所述底盘设有盘缘。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消除方法:将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的底盘内部放入絮凝剂,加入消毒水,待絮凝剂溶解呈凝胶状后盖上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的网罩;将整个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垂直放入大黄鱼养殖池内;每天定时提起整个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打开网罩,将底盘整体放入消毒池中浸泡,消灭各个阶段的寄生虫;底盘经高压水枪冲洗后,重新放入絮凝剂,再次收集大黄鱼养殖池中的粪便及各个阶段的寄生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大黄鱼养殖,尤其是涉及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及其消除方法
技术介绍
大黄鱼是我国的“国鱼”,它在20世纪50~60年代曾经是我国最重要的捕捞对象,后因人类的酷渔滥捕,野生大黄鱼的资源严重消退,已经难以形成大黄鱼渔汛。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黄鱼的人工养殖首先在福建的宁德地区获得突破,自然海区的网箱养殖技术日趋完善。大黄鱼养殖业逐渐成为宁德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但是由于三都澳湾区水流交换条件差,大黄鱼养殖过于集中,高温季节病害频发,病害蔓延难以控制。为了有效解决水质及鱼病蔓延不可控的难题,大黄鱼的工厂化养殖模式孕育而生。近年来,工厂化养殖大黄鱼的模式日趋流行,由于养殖水体相对较小,养殖鱼类的排泄物没有及时排出,随之而来的却是刺激隐核虫、淀粉卵涡鞭虫等寄生虫的泛滥。刺激隐核虫是一种寄生于热带、亚热带海水鱼体表和鳃上的纤毛虫,成体直径300~600μm,大量寄生可引起海水鱼的致死性疾病——刺激隐核虫病,俗称“白点病”。刺激隐核虫一个生活周期要经过4个阶段,分别为滋养体期、包囊前体期、包囊期和幼体期。滋养体对寄主的危害最大,其发育成熟后就成为包囊前体;包囊前体脱离宿主后粘附到水底或池壁上形成包囊;包囊能够分裂形成许多幼体,幼体在水中可自由活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宿主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仅维持在幼体脱囊后的2h内,3~8h后幼虫的感染能力大大减弱甚至消失。淀粉卵涡鞭虫,淀粉卵甲藻病的病原为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属肉鞭动物门,鞭毛亚门,植鞭纲,腰鞭目,胚乳科。其感染方式为体表寄生,淀粉卵涡鞭虫的滋养体具有假根状突起的附着器,用来附着在宿主上营寄生生活,当滋养体成熟或宿主死亡,假根状突起收回,滋养体落入水中。滋养体表面分泌一层纤维质,形成包囊。包囊以二分裂法进行多次分裂,完成分裂后涡孢子破囊而出,继续侵袭寄生。发病严重时,宿主体表布满白色小点,与刺激隐核虫病病症相似。为了解决室内养殖海水鱼类寄生虫的问题,养殖业者大多采取化学消杀方式,采用诸如乙酸、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甲醛、中草药复方等方法,这些方法最大的缺点是药物本身有
毒,某些是水产养殖的禁药;其次,由于养殖水体大,药物施加量大,成本高;第三,药物对寄生虫有一定杀灭作用的同时对鱼类也有很大的损伤,更重要的是寄生虫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耐药性,最终导致化学药物消杀的方法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及其消除方法。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设有网罩和底盘,网罩的底部大小与形状与一致,网罩罩在底盘上,所述底盘设有盘缘。所述网罩可采用锥状网罩或半球状网罩,所述底盘内可设有毛刷状突起阵列,所述毛刷状突起阵列内含有絮凝剂,所述絮凝剂可选自明矾、硅酸钠、聚丙烯酰胺、海藻酸钠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消除方法如下:1)将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的底盘内部放入絮凝剂,加入消毒水,待絮凝剂溶解呈凝胶状后盖上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的网罩;2)将整个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垂直放入大黄鱼养殖池内;3)每天定时提起整个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打开网罩,将底盘整体放入消毒池中浸泡,消灭各个阶段的寄生虫;4)底盘经高压水枪冲洗后,重新放入絮凝剂,再次收集大黄鱼养殖池中的粪便及各个阶段的寄生虫。在步骤1)中,所述絮凝剂可选自明矾、硅酸钠、聚丙烯酰胺、海藻酸钠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消毒水,当大黄鱼为海水鱼时,采用淡水,当大黄鱼为淡水鱼时,采用海水;所述消毒水可添加少量醋酸或酒精等。在步骤2)中,所述将整个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垂直放入大黄鱼养殖池内,可在大黄鱼养殖池的四个角落或两个充气石的中部放置整个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在步骤3)中,所述浸泡可浸泡3h以上。本专利技术采用物理方法收集各个阶段的寄生虫,利用网罩内部水流相对平缓的原理,配合明矾、硅酸钠等絮凝剂的使用,水体中的悬浮物以及各个阶段的寄生虫由于网罩内水流减缓而在网罩内缓慢沉淀下来,一旦沉入毛刷状突起阵列内,由于絮凝剂的吸附作用,以及密集毛刷状结构的阻拦,加之消毒水的杀灭作用,寄生虫在夜间即使有较强的运动能力也难以从
底盘中逃逸出来;能有效富集、吸附发育各个阶段的寄生虫,实现安全、持续、定期、批量去除各阶段寄生虫的目的。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底盘设有盘缘,又在底盘上增加了毛刷状突起阵列,并在毛刷状突起阵列添加具有吸附作用的絮凝剂,因此,收集率更高,寄生虫更加难逃逸;本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寄生虫能够主动移动而逃逸出富集装置的难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实施例的毛刷状突起阵列结构组成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2,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实施例设有网罩1和底盘2,网罩1的底部大小与形状与2一致,网罩1罩在底盘2上,所述底盘2设有盘缘21。所述网罩1可采用锥状网罩或半球状网罩,所述底盘2内设有毛刷状突起阵列3,所述毛刷状突起阵列3内含有絮凝剂,所述絮凝剂可选自明矾、硅酸钠、聚丙烯酰胺、海藻酸钠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消除方法采用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具体方法如下:1)将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的底盘内部放入絮凝剂,加入消毒水,待絮凝剂溶解呈凝胶状后盖上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的网罩;所述絮凝剂可选自明矾、硅酸钠、聚丙烯酰胺、海藻酸钠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消毒水,当大黄鱼为海水鱼时,采用淡水,当大黄鱼为淡水鱼时,采用海水;所述消毒水可添加少量醋酸或酒精等。2)将整个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垂直放入大黄鱼养殖池内;所述将整个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垂直放入大黄鱼养殖池内,可在大黄鱼养殖池的四个角落或两个充气石的中部放置整个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3)每天定时提起整个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打开网罩,将底盘整体放入消毒池中浸泡3h以上,消灭各个阶段的寄生虫。4)底盘经高压水枪冲洗后,重新放入絮凝剂,再次收集大黄鱼养殖池中的粪便及各个阶段的寄生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网罩和底盘,网罩的底部大小与形状与一致,网罩罩在底盘上,所述底盘设有盘缘。

【技术特征摘要】
1.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网罩和底盘,网罩的底部大小与形状与一致,网罩罩在底盘上,所述底盘设有盘缘。2.如权利要求1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罩采用锥状网罩或半球状网罩。3.如权利要求1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内设有毛刷状突起阵列。4.如权利要求3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毛刷状突起阵列内含有絮凝剂。5.如权利要求4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剂选自明矾、硅酸钠、聚丙烯酰胺、海藻酸钠中的至少一种。6.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消除方法,采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体步骤如下:1)将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的底盘内部放入絮凝剂,加入消毒水,待絮凝剂溶解呈凝胶状后盖上所述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的网罩;2)将整个大黄鱼养殖池内寄生虫收集装置垂直放入大黄鱼养殖池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德祥王军陈佳柯巧珍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