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全明群专利>正文

高楼自救逃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2532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高楼自救逃生器。下夹板与摩擦层紧固,上夹板、下夹板、摩擦层、托簧板由左、中、右穿钉紧固,下夹板与托簧板间的左、中、右穿钉上均穿装弹簧,弹簧上、下端与下夹板及托簧板顶压,左及右穿钉下端与吊卡紧固,吊环上、下端与中穿钉上、下端紧固,吊环与吊卡穿装,左绳下端依次从上夹板的左内孔自上而下、左中孔自下而上、左外孔自上而下及下夹板的左穿孔自上而下并托簧板的左内孔自上而下、左中孔中自下而上、左外孔自上而下穿出,右绳下端依次从上夹板的右内孔自上而下、右中孔中自下而上、右外孔中自上而下及下夹板的右穿孔自上而下并托簧板的右内孔自上而下、右中孔自下而上、右外孔自上而下穿出。用于高楼火灾时自救逃生。(*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高楼自救逃生器,涉及火灾逃生装置
;特别涉及高楼发生火灾而自救逃生的装置
;具体涉及高楼自救逃生器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楼的建筑将越来越多,发生火灾的情况也不可避免。对于高楼发生火灾时,用于自救逃生的装置极少;目前,只有一种高楼往复式救生缓降器;这种高楼往复式救生缓降器,所使用的是行星轮减速机构及磨擦轮毂内的磨擦块作用;它存在着结构复杂、制作麻烦而成本高、使用时速度无法控制、自身重量大而不便使用等诸多不足、缺陷与弊端。本技术就是在认真而充分的调查、了解、分析、总结上述已有公知技术的基础上,为克服和解决已有公知技术存在的诸多不足、缺陷与弊端而研制成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楼自救逃生器。通过由设置有左外孔、左中孔、左内孔、右外孔、右中孔、右内孔的-->上夹板,设置有左穿孔、右穿孔的下夹板,摩擦层,设置有左外孔、左中孔、左内孔、右外孔、右中孔、右内孔的托簧板,左穿钉,中穿钉、右穿钉、弹簧、左绳、右绳、吊环、吊卡共同构成本技术;并通过本技术达到如下目的:1、制作一种新型的高楼自救逃生器新产品。2、不需要动力而依靠自重实施在高楼的自救逃生。3、具有在利用自重前提下自行控制下降速度、在利用自重前提下可往复多人使用的两种功能。4、结构简单巧妙、自身重量轻、方便使用、易于制作而成本低。本技术可达到预期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楼自救逃生器,由设置有左外孔、左中孔、左内孔、右外孔、右中孔、右内孔的上夹板,设置有左穿孔、右穿孔的下夹板,摩擦层,设置有左外孔、左中孔、左内孔、右外孔、右中孔、右内孔的托簧板,左穿钉,中穿钉、右穿钉、弹簧、左绳、右绳、吊环、吊卡共同构成;所述左外孔、左中孔、左内孔、右外孔、右中孔、右内孔、左穿孔、右穿孔、左外孔、左中孔、左内孔、右外孔、右中孔、右内孔均为圆孔的形状,所述上夹板、下夹板均为板状的结构,所述上夹板、下夹板的两端均设置有握柄,所述摩擦层为板状的结构,所述摩擦层与下夹板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左穿孔及右穿孔,所述托簧板为板状的结构,所述左穿钉、中穿钉、右穿钉均为丝杠状的结构,所述弹簧为弹簧状的结构,所述左绳、右绳均为绳状的结构,所述吊环为半长圆环状的结构,所述吊卡为通用的弹簧卡环状的结构;所述高楼自救逃生器,其下夹板与摩擦层由紧固件以紧固的方式相连接,其上夹板、下夹板、摩擦层、托簧板均由左穿钉、中穿钉、右穿钉以紧固的方式相连接,其下夹板与托簧板之间的左穿钉、中穿钉、右穿钉上均穿装有弹簧,其弹簧上端与下夹板而下端与托簧板均以相互顶压的方式相连接,其左穿钉的下端与吊卡、右穿钉的下端与吊卡均由紧固件以紧固的方式相连接,其吊环的上端与中穿钉的上端、吊环的下端与中穿钉的下端均由紧固件以紧固的方式相连接,其吊环与吊卡以穿装的方式相连接,其左绳的下端依次从上夹板上的左内孔中自上而下、上夹板上的左中孔中自下而上、上夹板上的左外孔中自上而下、下夹板上的左穿孔中自上而下、托簧板上的左内孔中自上而下、托簧板上的左中孔中自下而上、托簧板上的左外孔中自上而下穿出,其右绳的下端依次从上夹板上的右内孔中自上而下、上夹板上的右中孔中自下而上、上夹板上的右外孔中自上而下、下夹板上的右穿孔中自上而下、托簧板上的右内孔中自上而下、托簧板上的右中孔中自下而上、托簧板上的右外孔中自上而下穿-->出。所述的高楼自救逃生器,其所述左绳及右绳为选择各自的两端均分别连接有一个吊卡、各自的下端均分别连接有一个吊卡而两者的上端共同连接有一个吊卡。所述的高楼自救逃生器,其所述左绳及右绳均为选择钢丝绳、尼龙绳、棉绳、麻绳、塑料绳中的一种。所述的高楼自救逃生器,其所述吊环为选择外钩连接的半长圆环状的结构、内钩连接的半长圆环状的结构中的一种结构。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是:一是在利用自重前提下自行控制下降速度。即:将左绳及右绳上端共同连接的吊卡钩挂在楼上的一个固定位置,将左穿钉及右穿钉上连接的吊卡钩挂在逃生者的腰带上或安全带上,逃生者两手握住上夹板及下夹板上的握柄而从窗外下滑;如须快速下滑,可对握柄松握,而使上夹板与下夹板之间的间距增大,其下滑速度便加快;如须慢速下滑,可对握柄紧握,而使上夹板与下夹板之间的间距变小,其下滑速度便放慢或停止。二是在利用自重前提下的往复多人使用。即:将中穿钉之吊环上的吊卡钩挂在楼上的一个固定位置,其上下夹板也同样跟随着一起固定在楼上的这个位置、只是其托簧板在上层而上夹板在底层、即中穿钉的底端朝上,第一个逃生者将左绳及右绳的上端头系在腰间或安全带上、或将左绳及右绳上端头上连-->接的吊卡钩挂在腰间或安全带上,第一个逃生者便可从窗外下滑;第一个逃生者落地后,解下左绳及右绳的上端头或吊卡,第二个逃生者通过吊环将托簧板与上夹板恢复原位,第二个逃生者将左绳及右绳的下端头系在腰间或安全带上、或将左绳及右绳下端头上连接的吊卡钩挂在腰间或安全带上,第二个逃生者便可从窗外下滑;第三个逃生者重复第一个逃生者操作、第四个逃生者重复第二个逃生者操作、以此类推而反复使用。由于采用了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使得本技术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获得了如下有益效果:1、由于本技术设置有上下夹板、摩擦层及上下夹板均设置有握柄,从而获得了可在利用自重前提下自行控制下降速度及临时停顿的有益效果。2、由于本技术设置有吊环及吊卡,从而获得了可在利用自重前提下而往复多人使用的有益效果。3、由于本技术所利用的是逃生者身体的自重,从而获得了不需要任何动力的有益效果。4、由于本技术的设计科学合理、结构简单巧妙、使用操作方便、效果稳定可靠,从而获得了易于制作而成本低、便于使用而利推广的有益效果。同时还获得了既可用于高楼自救逃生、又可用于高空作业、既可用于登山运动员备用、又可用于学校及军队的训练、还可用于娱乐游戏等用途广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图对上夹板、下夹板、摩擦层、托簧板均进行了剖视;为使该图的各零部件均体现的更为清楚,图中的吊环不是处于应处的正中的位置、而是特意以微偏的位置体现出来。同时,该图也是在利用自重前提下自行控制下降速度状态下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吊环为外钩连接的半长圆环状的结构侧视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吊环为内钩连接的半长圆环状的结构侧视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在利用自重前提下可往复多人使用时第一、三、五......个逃生者在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该图对上夹板、下夹板、摩擦层、托簧板均进行了剖视;为使该图的各零部件均体现的更为清楚,图中的吊环不是处于应处的正中的位置、而是特意以微偏的位置体现出来。图5为本技术在利用自重前提下可往复多人使用时第二、四、六......个逃生者在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该图对上夹板、下夹板、摩擦层、托簧板均进行了剖视;为使该图的各零部件均体现的更为清楚,图中的吊环不是处于应处的正中的位置、而是特意以微偏的位置体现出来。图中的标号:101、左外孔,102、左中孔,103、左内孔,-->104、右外孔,105、右中孔,106、右内孔,1、上夹板,201、左穿孔,202、右穿孔,2、下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楼自救逃生器,其特征在于:由设置有左外孔(101)、左中孔(102)、左内孔(103)、右外孔(104)、右中孔(105)、右内孔(106)的上夹板(1),设置有左穿孔(201)、右穿孔(202)的下夹板(2),摩擦层(3),设置有左外孔(401)、左中孔(402)、左内孔(403)、右外孔(404)、右中孔(405)、右内孔(406)的托簧板(4),左穿钉(5),中穿钉(6)、右穿钉(7)、弹簧(8)、左绳(9)、右绳(10)、吊环(11)、吊卡(12)共同构成; 所述左外孔(101)、左中孔(102)、左内孔(103)、右外孔(104)、右中孔(105)、右内孔(106)、左穿孔(201)、右穿孔(202)、左外孔(401)、左中孔(402)、左内孔(403)、右外孔(404)、右中孔(405) 、右内孔(406)均为圆孔的形状,所述上夹板(1)、下夹板(2)均为板状的结构,所述上夹板(1)、下夹板(2)的两端均设置有握柄,所述摩擦层(3)为板状的结构,所述摩擦层(3)与下夹板(2)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左穿孔(201)及右穿孔(202),所述托簧板(4)为板状的结构,所述左穿钉(5)、中穿钉(6)、右穿钉(7)均为丝杠状的结构,所述弹簧(8)为弹簧状的结构,所述左绳(9)、右绳(10)均为绳状的结构,所述吊环(11)为半长圆环状的结构,所述吊卡(12)为通用的弹簧卡环状的结构;所述高楼自救逃生器,其下夹板(2)与摩擦层(3)由紧固件以紧固的方式相连接,其上夹板(1)、下夹板(2)、摩擦层(3)、托簧板(4)均由左穿钉(5)、中穿钉(6)、右穿钉(7)以紧固的方式相连接,其下夹板(2)与托簧板( 4)之间的左穿钉(5)、中穿钉(6)、右穿钉(7)上均穿装有弹簧(8),其弹簧(8)上端与下夹板(2)而下端与托簧板(4)均以相互顶压的方式相连接,其左穿钉(5)的下端与吊卡(12)、右穿钉(7)的下端与吊卡(12)均由紧固件以紧固的方式相连接,其吊环(11)的上端与中穿钉(6)的上端、吊环(11)的下端与中穿钉(6)的下端均由紧固件以紧固的方式相连接,其吊环(11)与吊卡(12)以穿装的方式相连接,其左绳(9)的下端依次从上夹板(1)上的左内孔(103)中自上而下、上夹板(1)上的左中孔(102)中自下而上、上夹板(1)上的左外孔(101)中自上而下、下夹板(2)上的左穿孔(201)中自上而下、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楼自救逃生器,其特征在于:由设置有左外孔(101)、左中孔(102)、左内孔(103)、右外孔(104)、右中孔(105)、右内孔(106)的上夹板(1),设置有左穿孔(201)、右穿孔(202)的下夹板(2),摩擦层(3),设置有左外孔(401)、左中孔(402)、左内孔(403)、右外孔(404)、右中孔(405)、右内孔(406)的托簧板(4),左穿钉(5),中穿钉(6)、右穿钉(7)、弹簧(8)、左绳(9)、右绳(10)、吊环(11)、吊卡(12)共同构成;所述左外孔(101)、左中孔(102)、左内孔(103)、右外孔(104)、右中孔(105)、右内孔(106)、左穿孔(201)、右穿孔(202)、左外孔(401)、左中孔(402)、左内孔(403)、右外孔(404)、右中孔(405)、右内孔(406)均为圆孔的形状,所述上夹板(1)、下夹板(2)均为板状的结构,所述上夹板(1)、下夹板(2)的两端均设置有握柄,所述摩擦层(3)为板状的结构,所述摩擦层(3)与下夹板(2)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左穿孔(201)及右穿孔(202),所述托簧板(4)为板状的结构,所述左穿钉(5)、中穿钉(6)、右穿钉(7)均为丝杠状的结构,所述弹簧(8)为弹簧状的结构,所述左绳(9)、右绳(10)均为绳状的结构,所述吊环(11)为半长圆环状的结构,所述吊卡(12)为通用的弹簧卡环状的结构;所述高楼自救逃生器,其下夹板(2)与摩擦层(3)由紧固件以紧固的方式相连接,其上夹板(1)、下夹板(2)、摩擦层(3)、托簧板(4)均由左穿钉(5)、中穿钉(6)、右穿钉(7)以紧固的方式相连接,其下夹板(2)与托簧板(4)之间的左穿钉(5)、中穿钉(6)、右穿钉(7)上均穿装有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全明群
申请(专利权)人:全明群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