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时防止建筑物整体倾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723951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8 1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震时防止建筑物整体倾覆装置,包括:加腋板、斜向面筋、竖向分布面筋、水平方向面筋;加腋板为三棱柱结构;斜向面筋、竖向分布面筋、水平方向面筋设置在加腋板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加腋板的一面与外墙连接,加腋板的另一面与基础的外挑部分连接,以利用基础的外挑宽度来增加基础有效宽度,进而来获得更大的抗倾覆力矩,同时减小了墙柱的计算长度,从而减小了墙柱截面尺寸;在加腋板内部设置斜向面筋、竖向分布面筋、水平方向面筋,使得加腋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延性;通过加腋板来防止建筑物整体倾覆,无需再增加土方开挖量,节约了施工成本,缩短了工期;而且加腋板的构造简单,方便施工,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地震防护
,尤其涉及一种地震时防止建筑物整体倾覆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技术下,地震区,特别是抗震设防高烈度地区,水平地震力有使建筑物产生整体倾覆的可能。对于避免整体倾覆,我国有关规范、规程要求在结构设计时,必须满足抗倾覆力矩大于地震倾覆力矩。为获得较大的抗倾覆力矩,现有的处理方式为:增大基础埋置深度,以增加作用在建筑物基础上的重量。然而增大基础埋深会造成大面积的土方开挖,如遇到岩石地基,开挖成本及工期将成倍增加,不仅如此,增大基础埋深也会造成墙柱长度增加,从而增大墙柱截面及配筋,影响建筑使用功能、增加建设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震时防止建筑物整体倾覆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地震时防止建筑物整体倾覆装置,包括加腋板1、斜向面筋2、竖向分布面筋3、水平方向面筋4;加腋板1为三棱柱结构;斜向面筋2、竖向分布面筋3、水平方向面筋4设置在加腋板1内部;加腋板1的一面与外墙5连接;加腋板1的另一面与基础6的外挑部分连接。优选地,斜向面筋2设置在加腋板1的斜面上,一端锚入外墙5内,另一端锚入基础6的外挑部分内;竖向分布面筋3与加腋板1的斜面的倾斜角度为75°至90°;水平方向面筋4与加腋板1的斜面的倾斜角度为0°至25°。优选地,加腋板1的斜面与外墙5的夹角为35°至55°。优选地,斜向面筋2、竖向分布面筋3以及水平方向面筋4的配筋率均为0.15%至0.25%。优选地,斜向面筋2、竖向分布面筋3、水平方向面筋4与基础6的钢筋连接。优选地,斜向面筋2、竖向分布面筋3、水平方向面筋4与基础6的钢筋的直径相同。优选地,斜向面筋2锚入外墙5内的长度以及锚入基础6的外挑部分内的长度相同。优选地,斜向面筋2上设置有一层混凝土保护层。本公开的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加腋板的一面与外墙连接,加腋板的另一面与基础的外挑部分连接,以利用基础的外挑宽度来增加基础有效宽度,进而来获得更大的抗倾覆力矩,同时减小了墙柱的计算长度,从而减小了墙柱截面尺寸;在加腋板内部设置斜向面筋、竖向分布面筋、水平方向面筋,使得加腋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延性;通过加腋板来防止建筑物整体倾覆,无需再增加土方开挖量,节约了施工成本,缩短了工期;而且加腋板的构造简单,方便施工,安全可靠。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地震时防止建筑物整体倾覆装置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地震时防止建筑物整体倾覆装置的俯视 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2所示的一种地震时防止建筑物整体倾覆装置,包括加腋板1、斜向面筋2、竖向分布面筋3、水平方向面筋4;加腋板1为三棱柱结构;斜向 面筋2、竖向分布面筋3、水平方向面筋4设置在加腋板1内部;加腋板1的一面与外墙5连接;加腋板1的另一面与基础6的外挑部分连接。其中,加腋板1为三棱柱结构,由于外墙5与基础6的外挑部分的最佳情况是处于相互垂直状态,所以优选状态下,加腋板1为直角三棱柱结构;加腋板1的一面与外墙5连接,加腋板1的另一面与基础6的外挑部分连接,这样的结构,能将基础6的外挑部分和外墙5结合起来,以利用基础6的外挑宽度来增加基础6的有效宽度,进而来获得更大的抗倾覆力矩,同时减小了墙柱的计算长度,从而减小了墙柱截面尺寸,将地震时墙柱内力有效的传递至基础6的外挑部分,将整个基础6与墙柱连成一体,共同参与抵抗建筑物的倾覆;在加腋板1内部设置斜向面筋2、竖向分布面筋3、水平方向面筋4,斜向面筋2、竖向分布面筋3、水平方向面筋4能够增加加腋板1的强度、刚度以及延性;通过添加这个装置来防止建筑物整体倾覆,无需再增加土方开挖量,节约了施工成本,缩短了工期;这样的结构,构造简单,方便施工,符合规范要求,安全可靠。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斜向面筋2设置在加腋板1的斜面上,一端锚入外墙5内,另一端锚入基础6的外挑部分内;竖向分布面筋3与加腋板1的斜面的倾斜角度为75°至90°;水平方向面筋4与加腋板1的斜面的倾斜角度为0°至25°。其中,斜向面筋2设置在加腋板1的斜面上,一端锚入外墙内,另一端锚入基础6的外挑部分内,仅仅由混凝土将外墙5以及基础6的外挑部分连接,强度远远不够,发生地震时,无法抵抗强大的内力,因此通过斜向面筋2将两者连接起来,增加了强度,能够承受强大的内力;竖向分布面筋3与加腋板1的斜面的倾斜角度为75°至90°,优选情况下,竖向分布面筋3与加腋板1的斜面成垂直状态,增加加腋板1在竖直方向的强度;必要时,竖向分布面筋3可以锚入基础6的外挑部分以及外墙5的内部,进一步增加加腋板1在竖直方向的强度;水平方向面筋4与加腋板1的斜面的倾斜角度为0°至25°,优选情况下,水平方向面筋4与加腋板1的斜面平行,增强加腋板1在斜面的水 平方向的强度。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加腋板1的斜面与外墙5的夹角为35°至55°。其中,加腋板1的斜面与外墙的夹角为35°至55°,在受力时,能够承受较大的内力,最优状态下,加腋板1的斜面与外墙5的夹角为45°,此角度下,能够获得最大的承受内力的结构。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斜向面筋2、竖向分布面筋3以及水平方向面筋4的配筋率均为0.15%至0.25%。其中,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最低的配筋率为构造配筋率,在此结构中的构造配筋率为0.15%,在0.15%至0.25%的范围内,均能获得较优的承受内力的效果。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斜向面筋2、竖向分布面筋3、水平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震时防止建筑物整体倾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腋板(1)、斜向面筋(2)、竖向分布面筋(3)、水平方向面筋(4);所述加腋板(1)为三棱柱结构;所述斜向面筋(2)、所述竖向分布面筋(3)、所述水平方向面筋(4)设置在所述加腋板(1)内部;所述加腋板(1)的一面与外墙(5)连接;所述加腋板(1)的另一面与基础(6)的外挑部分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震时防止建筑物整体倾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腋板(1)、斜向面筋(2)、竖向分布面筋(3)、水平方向面筋(4);所述加腋板(1)为三棱柱结构;所述斜向面筋(2)、所述竖向分布面筋(3)、所述水平方向面筋(4)设置在所述加腋板(1)内部;所述加腋板(1)的一面与外墙(5)连接;所述加腋板(1)的另一面与基础(6)的外挑部分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时防止建筑物整体倾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面筋(2)设置在所述加腋板(1)的斜面上,一端锚入所述外墙(5)内,另一端锚入所述基础(6)的外挑部分内;所述竖向分布面筋(3)与所述加腋板(1)的斜面的倾斜角度为75°至90°;所述水平方向面筋(4)与所述加腋板(1)的斜面的倾斜角度为0°至25°。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震时防止建筑物整体倾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腋板(1)的斜面与所述外墙(5)的夹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峰沈培文张京街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