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层特性的检测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711872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6 16:02
本申请提供一种储层特性的检测方法及装置,其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测工区的叠前角道集地震数据;对所述叠前角道集地震数据进行分角度叠加,得到预设数量的叠加数据组;利用所述预设数量的叠加数据组进行叠前反演,得到所述待测工区的地层对应的纵波阻抗数据和横波阻抗数据;根据所述纵波阻抗数据和横波阻抗数据,构建所述待测工区的地层对应的流体因子;根据构建的所述流体因子,对所述待测工区的储层特性进行检测。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储层特性的检测方法及装置,能够对储层的孔隙特性和含流体特性同时进行识别,从而精细化地区分了优质储层与致密层,也提高了储层中流体识别的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储层特性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石油天然气勘探程度的深入,油气勘探的目标不断演化,由最初的寻找构造圈闭转变为寻找构造岩性圈闭,之后发展为寻找岩性油气藏。近几年随着岩石物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勘探目标进一步转变为直接识别储层流体。在油气勘探目标演化的过程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尤其是在基于地震资料的储层预测方面。伴随着采集和处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基于地震波反射振幅能量的物探方法与技术成为识别潜在储层的一种主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技术,利用地震波反射振幅随偏移距(或入射角)的变化规律检测砂岩储层的含气性,随后基于AVO分析衍生出多种属性参数,建立了储层物性、含流体性特征与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之后发展的AVO反演方法实现了直接从地震数据体中提取波阻抗及密度数据,为储层预测提供了更多参考。岩石物理理论研究证实当地层孔隙中饱含不同流体时,地震反射波特征会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在非零偏移距道集中这种差异会体现的更加明显。叠前AVO反演充分利用地震反射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规律,结合测井信息从叠前地震道集中提取出纵、横波阻抗及密度信息,在保留AVO效应的同时将储层预测由反射振幅代表的界面属性转换到以波阻抗为代表的层属性,更加直接的展现了地下介质的地层属性。1987年,基于AVO分析Smith和Gidlow通过采用不同权系数将叠前地震数据进行叠加的方法表征了储层偏离泥岩基线(Castagna et al.1985)的程度,并首次提出了流体因子的概念。1997年,Goodway等在AVO叠前反演的基础上描述储层岩性与含流体性,Russell等(2003)利用Biot-Gassmann方程对多孔流体饱和岩石条件下的纵波速度公式进行改进得到了直接用于流体检测的流体项。近年来,关于间接构建流体因子的方法层出不穷,主要包括纵波阻抗、横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泊松阻抗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各种流体因子均有相应的适用范围,通常情况下不同的流体因子对于同一工区的储层流体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因此优选流体因子是进行储层预测及流体检测的首要任务。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与含流体类型是影响储层产量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优质储层要满足高孔隙度、低含水饱和度的条件,这就要求在流体检测过程中流体因子不仅要体现出地下介质饱和流体类型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储层孔
隙度分布情况,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小储层预测的风险。对于我国陆相沉积盆地的天然气藏,基于AVO反演与流体检测方法,目前流行的流体因子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实现了流体识别的目的,但目前仍无法利用地震属性构建一种在识别储层流体类型的基础上能够同时表征储层孔隙发育情况的综合性流体因子,这就导致当前对储层特性的检测时,检测结果不太统一,进而导致对储层中流体识别的精度不高。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
技术介绍
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层特性的检测方法及装置,能够对储层的孔隙特性和含流体特性同时进行识别,从而精细化地区分了优质储层与致密层,也提高了储层中流体识别的精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储层特性的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测工区的叠前角道集地震数据;对所述叠前角道集地震数据进行分角度叠加,得到预设数量的叠加数据组;利用所述预设数量的叠加数据组进行叠前反演,得到所述待测工区的地层对应的纵波阻抗数据和横波阻抗数据;根据所述纵波阻抗数据和横波阻抗数据,构建所述待测工区的地层对应的流体因子;根据构建的所述流体因子,对所述待测工区的储层特性进行检测。进一步地,对所述叠前角道集地震数据进行分角度叠加,得到预设数量的叠加数据组具体包括:确定分角度叠加的多个角度区间;根据所述角度区间对所述叠前角道集地震数据进行分角度叠加,得到预设数量的叠加数据组。进一步地,按照下述公式构建所述待测工区的地层对应的流体因子: A F = I p 2 / I s ]]>其中,AF表示所述流体因子,Ip表示所述纵波阻抗数据,Is表示所述横波阻抗数据。进一步地,所述储层特性包括储层孔隙度特性和储层含流体特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储层特性的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地震数据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待测工区的叠前角道集地震数据;分角度叠加单元,用于对所述叠前角道集地震数据进行分角度叠加,得到预设数量的叠加数据组;波阻抗数据获取单元,用于利用所述预设数量的叠加数据组进行叠前反演,得到所述待测工区的地层对应的纵波阻抗数据和横波阻抗数据;流体因子构建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纵波阻抗数据和横波阻抗数据,
构建所述待测工区的地层对应的流体因子;特性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构建的所述流体因子,对所述待测工区的储层特性进行检测。进一步地,所述分角度叠加单元具体包括:角度区间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分角度叠加的多个角度区间;叠加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角度区间对所述叠前角道集地震数据进行分角度叠加,得到预设数量的叠加数据组。进一步地,所述流体因子构建单元具体包括:计算模块,用于按照下述公式构建所述待测工区的地层对应的流体因子: A F = I p 2 / I s ]]>其中,AF表示所述流体因子,Ip表示所述纵波阻抗数据,Is表示所述横波阻抗数据。由以上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专利技术在对地震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常规叠前反演技术,构建了一种新的能够综合反映储层孔隙特性与含流体特性的流体因子,打破了常规流体因子只能一维预测储层含流体特性的限制,实现了储层孔隙特性与含流体特性的二维表征,从而更精细化地区分了优质储层与致密层,有效降低了石油勘探的风险并且提高了流体识别的精度。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申请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申请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附图说明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图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储层特性的检测方法流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储层特性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待测工区的叠前角道集地震数据;对所述叠前角道集地震数据进行分角度叠加,得到预设数量的叠加数据组;利用所述预设数量的叠加数据组进行叠前反演,得到所述待测工区的地层对应的纵波阻抗数据和横波阻抗数据;根据所述纵波阻抗数据和横波阻抗数据,构建所述待测工区的地层对应的流体因子;根据构建的所述流体因子,对所述待测工区的储层特性进行检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层特性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待测工区的叠前角道集地震数据;对所述叠前角道集地震数据进行分角度叠加,得到预设数量的叠加数据组;利用所述预设数量的叠加数据组进行叠前反演,得到所述待测工区的地层对应的纵波阻抗数据和横波阻抗数据;根据所述纵波阻抗数据和横波阻抗数据,构建所述待测工区的地层对应的流体因子;根据构建的所述流体因子,对所述待测工区的储层特性进行检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叠前角道集地震数据进行分角度叠加,得到预设数量的叠加数据组具体包括:确定分角度叠加的多个角度区间;根据所述角度区间对所述叠前角道集地震数据进行分角度叠加,得到预设数量的叠加数据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下述公式构建所述待测工区的地层对应的流体因子: A F = I p 2 / I s ]]>其中,AF表示所述流体因子,Ip表示所述纵波阻抗数据,Is表示所述横波阻抗数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层特性包括储层孔隙度特性和储层含流体特性。5.一种储层特性的检测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磊王天奇方乐华张静史忠生何巍巍贾义蓉白洁马凤良薛罗陈彬滔马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