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士辉专利>正文

一种氧气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9642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氧气发生器,它包括储液装置、催化反应装置、气液分离装置和调节阀,储液装置与催化反应装置之间通过调节阀连接,催化反应装置通过气液分离装置的气液导入管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调节阀调节双氧水的出液量,从而实现了对出氧速度及产氧量的无级调节,来达到根据人们的需要随意通断氧气的目的。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使氧气柔和、湿润清新,而且结构简单,使用,携带方便,供氧速度快,实用性强。(*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一种氧气发生器本技术涉及一种氧气发生器。目前制备氧气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理法,一种是化学法,采用物理法通常是把氧气压缩储存于高压储气瓶中,因为容器要承受较高的压力,因此一般高压容器较笨重,携带使用不方便,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化学方法制氧更可取,化学方法制氧一种是将两种含氧化合物分别置于各自的容器内,并设置一装置,当启动该装置时,含氧化合物便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气,此种氧气发生器无论是在运动中还是静止时均可使用携带方便,但由于反应放热,使产生的氧气干燥且温度较高,尤其是在连续使用时更为明显。另一种氧气发生器是具有一定冷却效果的氧气发生器,其结构是先在一容器内放入适量净水,将含氧化合物按一定比例投入水中,在水催化作用下产生氧气,由于热量被吸收,因而可使产生的氧气较湿润,但在剧烈运动中,水会从出气口溢出影响使用。综上所述目前的氧气发生器各有优点和不足之处,但它们存在氧气速度及氧气产生量不可随意调整的问题,即当含氧化合物的配比确定后,其产氧速度是确定的,当含氧化合物的预混量确定后,其产氧量是确定的,使用者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加以调整。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使产氧速度及产氧量可随意调节的氧气发生器。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氧气发生器,它包括储液装置、催化反应装置、气液分离装置和调节阀,储液装置与催化反应装置之间通过调节阀连接,催化反应装置通过气液分离装置的气液导入管与气液分离装置相连,所述的储液装置包括储液胶囊,储液胶囊开口端紧密配装有胶囊塞,胶囊塞上部镶嵌有橡胶塞,下部开设有通孔,储液胶囊配置于保护壳体中,保护壳体上开设有呼吸孔;所述的调节阀包括一锥形阀体及位于锥形阀体内的锥形橡塑类阀芯和阀杆,阀体上一侧设有进口顶杆,另一侧设有出口穿刺-->管,进口顶杆与储液胶囊塞上的通孔相连通;所述的催化反应装置包括一壳体和壳盖,壳盖上开设有进液口和气液出口,进液口与调节阀的出口穿刺管相连通;所述的气液分离装置包括一气液分离容器,气液分离容器顶部一侧配装有一伸入容器底部的气液导入管,另一侧开设有注水口,侧壁上部配装有氧气导出管,气液导入管与催化反应装置气液出口相连通。调节阀的进口顶杆位于阀体的中部,出口穿刺管位于阀体的一端。催化反应装置的壳体内设有阻隔板。气液分离容器的气液导入管顶端配装有过滤网。气液分离装置的气液分离容器侧壁下部设有排水阀。气液分离装置的气液分离容器内下部和上部分别设有孔板。本技术的设计关键是将流体性质与水相似的双氧水溶液储存于储液装置中的储液胶囊中,将催化剂二氧化锰颗粒置于催化反应装置的壳体内,并且在储液装置与催化反应装置之间设置了一调节阀,通过调节阀调节双氧水的出液量,从而实现对出氧速度及出氧量的无级调节,来达到根据人们的需要对氧气随意通断的目的。同时在催化反应装置的气液出口处设置一气液分离装置,向气液分离装置的气液分离容器内注入不同温度的冷却水就可以得到湿润的温度范围较宽的氧气,在气液分离容器内下部设有孔板,从而使排出的氧气均匀、柔和不含杂质,上部设有孔板,可使容器内的水在运动时不易从氧气导出管溢出影响氧气的排出。本技术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携带方便,供氧速度快,实用性强。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述。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储液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调节阀结构示意图。由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氧气发生器,包括储液装置1、催化反应装置2、气液分离装置3和调节阀4,催化反应装置2配装于气液分离装置3的上部,储液装置1与催化反应装置2之间通过调节阀4连接,催化反应装置2通过气液导入管24与气液分离装置3相连,调节阀4与气液分离装置3可固为一体,储液装置1与催化反应装置2可拆卸,便于定期更换。-->储液装置1包括储液胶囊5,储液胶囊5内装有双氧水溶液,储液胶囊5开口端紧密配装有胶囊塞6,胶囊塞6上部镶嵌有橡胶塞7,下部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直径不等的通孔8和9,通孔8的直径大于通孔9的直径,橡胶塞7上设有栓塞10,栓塞10的直径小于通孔8的直径,储液胶囊配置于保护壳体11中,保护壳体11上开设有呼吸孔12;调节阀4包括一锥形阀体13,及位于阀体13内的锥形橡塑类阀芯14和阀杆15,阀体13上一侧设有进口顶杆16,另一侧设有出口穿刺管17,进口顶杆16将栓塞10推入通孔8内后即可与储液胶囊塞上的通孔8、9相连通。为了使阀体内腔与阀芯相对于供液口有足够大的密封面积,进口顶杆16最好处于阀体13的中部,出口穿刺管17处于阀体的端部,催化反应装置2包括壳体18和壳盖19,壳盖上开设有进液口20和气液出口21,进液口20与调节阀4的出口穿刺管17相连通,壳体18内装有二氧化锰颗粒,为了保证双氧水溶液与催化剂之间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在壳体18内配装有阻隔板22,气液分离装置3包括气液分离容器23,其顶部一侧配装有伸入容器底部的气液导入管24,另一侧开设有注水口25,侧壁上部配装有氧气导出管26,气液导入管24与催化反应装置气液出口21相连通。为了防止二氧化锰颗粒进入气液导入管24阻塞管路,在气液导入管24顶部配装有过滤网27,为了方便携带,避免在巅簸剧烈运动状态下容器中的水由氧气导出管26溢出影响使用,在气液分离容器23内上部设有孔板28,同时为了使氧气导出管26排出氧气的速度均匀、柔和、不含杂质,在气液分离容器23内下部设有孔板29。为了得到温度范围较宽的氧气及调节容器内水的储存量,气液分离容器23的侧壁下部配装有排水阀30,从而可方便放出适量温度较高的水,再由注水口25加入适量的冷却水。使用时,打开注水口盖由注水口25,向气液分离容器23内加注适量冷却水,然后打开调节阀4,储液胶囊5收缩使双氧水溶液流入催化反应装置2中,氧气即可通过气液导入管24溢至冷水中,通过观察气泡量的多少,可转动调节阀4至所需要的氧气的量,经过冷却且由水净化的氧气即可由氧气导出管26导出,供人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为了便于观察储液胶囊-->中液体的多少,保护壳体11可用透明材料制作,同样为了方便观察气液分离容器23内液面的高低变化情况,气液分离容器23也可选用透明材料,当储液装置中的双氧水使用完毕或催化装置中的催化剂完成其催化量后,可方便迅速更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氧气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储液装置、催化反应装置、气液分离装置和调节阀,储液装置与催化反应装置之间通过调节阀连接,催化反应装置通过气液分离装置的气液导入管与气液分离装置相连,所述的储液装置包括储液胶囊,储液胶囊开口端紧密配装有胶囊塞,胶囊塞上部镶嵌有橡胶塞,下部开设有通孔,储液胶囊配置于保护壳体中,保护壳体上开设有呼吸孔;所述的调节阀包括一锥形阀体及位于锥形阀体内的锥形橡塑类阀芯和阀杆,阀体上一侧设有进口顶杆,另一侧设有出口穿刺管,进口顶杆与储液胶囊塞上的通孔相连通;所述的催化反应装置包括一壳体和壳盖,壳盖上开设有进液口和气液出口,进液口与调节阀的出口穿刺管相连通;所述的气液分离装置包括一气液分离容器,气液分离容器顶部一侧配装有一伸入容器底部的气液导入管,另一侧开设有注水口,侧壁上部配装有氧气导出管,气液导入管与催化反应装置气液出口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氧气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储液装置、催化反应装置、气液分离装置和调节阀,储液装置与催化反应装置之间通过调节阀连接,催化反应装置通过气液分离装置的气液导入管与气液分离装置相连,所述的储液装置包括储液胶囊,储液胶囊开口端紧密配装有胶囊塞,胶囊塞上部镶嵌有橡胶塞,下部开设有通孔,储液胶囊配置于保护壳体中,保护壳体上开设有呼吸孔;所述的调节阀包括一锥形阀体及位于锥形阀体内的锥形橡塑类阀芯和阀杆,阀体上一侧设有进口顶杆,另一侧设有出口穿刺管,进口顶杆与储液胶囊塞上的通孔相连通;所述的催化反应装置包括一壳体和壳盖,壳盖上开设有进液口和气液出口,进液口与调节阀的出口穿刺管相连通;所述的气液分离装置包括一气液分离容器,气液分离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士辉
申请(专利权)人:魏士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