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绕线盘,包括U型铁架,设于U型铁架上并可相对于U型铁架进行旋转的线盘卷轴,所述线盘卷轴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旋转驱动机构,以驱动线盘卷轴在U型铁架上进行自转;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线盘卷轴上的安装座,设于安装座上并可相对于安装座进行自转的转动圈,以及手柄;所述手柄与转动圈之间以卡扣方式进行连接,且可相对于转动圈进行来回翻转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合理结构设置,使得该绕线盘在使用时,可用人手驱动手柄任意方向上无死角地对线盘卷轴进行驱动,其操控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绕线盘
,具体是涉及一种便于驱动的绕线盘。
技术介绍
可以理解,绕线盘中用于缠绕电源延长线的线盘卷轴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做相对于机架进行旋转运动,以达到对缠绕在该线盘卷轴上的电源延长线进行拉出或者盘入。目前,现有的绕线盘其多采用驱动手柄直接装配在线盘卷轴的端面上,并通过人手来作用在该驱动手柄上来达到对线盘卷轴的旋转驱动。可以理解,由于采用固定设置在线盘卷轴上的驱动手柄来对线盘卷轴进行驱动,这样不方便人手的驱动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绕线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绕线盘,包括U型铁架,设于U型铁架上并可相对于U型铁架进行旋转的线盘卷轴,所述线盘卷轴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旋转驱动机构,以驱动线盘卷轴在U型铁架上进行自转;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线盘卷轴上的安装座,设于安装座上并可相对于安装座进行自转的转动圈,以
及手柄;所述手柄与转动圈之间以卡扣方式进行连接,且可相对于转动圈进行来回翻转运动。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一中心凸柱,且所述中心凸柱相对于该安装座部分向外凸出;所述转动圈套接在该安装座的中心凸柱,并用螺钉进行限位。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转动圈上对称地开设有两个限位孔;所述手柄在面向转动圈的一侧端部开设有内径大于转动圈外径的缺槽,并在该缺槽的相对端分别设置匹配于转动圈上两限位孔的凸扣。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安装座与线盘卷轴设为一体式结构。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线盘卷轴上开设有一安装孔,并在该安装孔内嵌装有一插接组件;所述插接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插座体及一个插头体,其中所述插座体的插孔面设置在该线盘卷轴的外端面上,所述插头体嵌设在线盘卷轴内,且该线盘卷轴在插头体所在的位置处开设有一插接孔,以便外置电源线通过该插接孔将与插头体进行电性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与与插接组件中插座体的插孔面设置在线盘卷轴的同一端面上。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插接组件包括4个插座体,且所述4个插座体两两对称设置。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
优点:本技术所述的绕线盘,通过安装座、转动圈及手柄的合理结构设置,使得该绕线盘在使用时,可用人手驱动手柄任意方向上无死角地对线盘卷轴进行驱动,其操控方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所述绕线盘的分解图。附图2为本技术所述绕线盘的装配图。附图3为本技术中U型铁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中线盘卷轴的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中转动圈的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本技术中手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附图1、附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绕线盘100,包括U型铁架10,设于U型铁架10上并可相对于该U型铁架10进行旋转的线盘卷轴20,缠绕在线盘卷轴20上的电源延长线(图未示),以及用于驱动线盘卷轴20做相对于U型铁架10进行自转的旋转驱动机构40。其中所述线盘卷轴20上设置有插接组件30,以用其与用电设备进行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延长线与线盘卷轴20之间是采用分体式设置的。请参考附图3,所述U型铁架10为该绕线盘100整体的支架结构,其以转动连接的方式将线盘卷轴20进行连接,并将线盘卷轴20相对于地面进行架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U型铁架10具体可以划分4个部分,具体包括第一支架部11、与第一支架部11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架部12,设于第一支架部11与第二支架部12之间的安装支架部13,以及连接第一支架部11与第二支架部12的横向支架部14。其中,所述安装支架部13与第二支架部12连接,其包括一与线盘卷轴20转动连接的安装轴131,且所述安装轴131相对于第一支架部11及第二支架部12平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部12的其中一个自由端与横向支架部14相连接,另一个自由端与安装支架部13远离线盘卷轴20一侧的端部以垂直方式连接固定。为了提高该U型铁架10应用在该绕线盘100中对线盘卷轴20支撑的平稳性。本实施例的U型铁架10中的第一支架部11与第二支架部12均设置为U型架,当绕线盘100放置到地面上时,该U型铁架10中第一支架部11与第二支架部12的封闭端来与地面接触,亦即该U型铁架10是通过线盘卷轴20两侧与地面之间的面面接触来实现对线盘卷轴20的支撑,这样就提高了该U型铁架10对线盘卷轴20支撑的平衡性。相应地,所述横向支架部14也设置为U型架,且该横向支架部14的两自由端与第一支架部11的两自由端分别通过圆弧连接端15相连接。可以理解,本实施例的U型铁架10具体可由一根长管轴通过弯折形成,且该长管轴的其中一个端部用于伸入至线盘卷轴20,以对线盘卷轴20进行支撑;而另一个端部则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该长管轴的中间部固定连接。为了便于人们对该绕线盘100的提拉,本实施例的U型铁架10上设置有一塑料把手101,其中所述塑料把手101具体套接在该横向支架部14的封闭端上。可以理解,线盘卷轴20应用在该绕线盘100中使用,其需相对于U型铁架10进行自转,以便缠绕在该线盘卷轴20上的电源延长线从该线盘卷轴20上进行拉出或者盘入。请参考附图4,所述线盘卷轴20上开设有一安装孔21,并在该安装孔21内嵌装有一插接组件30,其中所述插接组件30包括一个插座体31和一个插头体32,其中所述插座体31的外端面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插孔,用于与用电设备电连接,亦即所述插接组件30中的插座体31是外露在该线盘卷轴20的外侧,以方便外置的用电设备与该线盘卷轴20进行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座体31的外端面上开设有4个插孔,且所述4个插孔两两对称设置。而所述插接组件30的插头体32具体是嵌设在线盘卷轴20内的,相应地,所述线盘卷轴20在插头体32所在的位置处开设有一开口22,以便电源延长线通过该开口22与设于该线盘卷轴20内插头体32进行电性连接,实现了电源延长线与插接组件30上的插座体31进行电性连接,以实现插接在该插接组件30的插座体31上的用电设备进行供电的目的。可以理解,本实施例选用将电源延长线与线盘卷轴20采用插接式连接方式,这样人们在对该绕线盘100进行携带时,可将电源延长线与线盘卷轴20分开进行携带,便于了携带,而且电源延长线相对于线盘卷轴20是独立的,这样也便于了对该电源延长线所进行地收纳,当然也便于对损坏了的电源延长线进行更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线盘卷轴20在安装孔21内具体嵌装有一安装架23,来实现该线盘卷轴20与U型铁架10以及插接组件30之间的装配,其具体包括与U型铁架10限位固定的第一部,以及用于对插接组件30装配至安装孔21内进行位置限位的第二部,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架23具体可与线盘卷轴20设为一体式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部包括长圆环体231,这样该U型铁架10与线盘卷轴20进行装配时,可以将该U型铁架10中的安装轴131贯穿长圆环体231,其中该安装轴131在位于线盘卷轴20外侧的部分上固定有第一限位片232,以在一个方向上对线盘卷轴20装配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绕线盘,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铁架,设于U型铁架上并可相对于U型铁架进行旋转的线盘卷轴,所述线盘卷轴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旋转驱动机构,以驱动线盘卷轴在U型铁架上进行自转;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线盘卷轴上的安装座,设于安装座上并可相对于安装座进行自转的转动圈,以及手柄;所述手柄与转动圈之间以卡扣方式进行连接,且可相对于转动圈进行来回翻转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线盘,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铁架,设于U型铁架上并可相对于U型铁架进行旋转的线盘卷轴,所述线盘卷轴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旋转驱动机构,以驱动线盘卷轴在U型铁架上进行自转;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线盘卷轴上的安装座,设于安装座上并可相对于安装座进行自转的转动圈,以及手柄;所述手柄与转动圈之间以卡扣方式进行连接,且可相对于转动圈进行来回翻转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一中心凸柱,且所述中心凸柱相对于该安装座部分向外凸出;所述转动圈套接在该安装座的中心凸柱,并用螺钉进行限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圈上对称地开设有两个限位孔;所述手柄在面向转动圈的一侧端部开设有内径大于转动圈外径的缺槽,并在该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国麟,许宝良,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唯尔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