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664272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6 1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送风装置包括:马达,马达具有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包围轴的定子、容纳定子并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机壳;叶轮,叶轮与轴的上侧连接;叶轮机壳,叶轮机壳容纳叶轮并具有吸气口;以及筒状的外周引导部件,外周引导部件位于机壳的径向外侧。外周引导部件的上表面位于比叶轮机壳的下端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且轴向高度随着朝向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而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技术介绍
公知有一种吸尘器用的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具有用于提高排气效率的结构(日本特开2009-541020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13-085852号公报等)。如果排气效率低下,则无法发挥与马达的输出相称的吸入工作效率。因此,需要更进一步提高排气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提高排气效率的送风装置。本技术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具有:马达,所述马达具有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包围所述轴的定子以及容纳所述定子并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机壳;叶轮,所述叶轮与所述轴的上侧连接;叶轮机壳,所述叶轮机壳容纳所述叶轮并具有吸气口;以及筒状的外周引导部件,所述外周引导部件位于所述机壳的径向外侧,所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外周引导部件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叶轮机壳的下端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且轴向高度随着朝向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而降低。所述外周引导部件的内周面与所述机壳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送风装置还具有安装于所述叶轮机壳的下侧的排气引导部件,所述排气引导部件具有位于所述叶轮的径向外侧的外周筒部,所述机壳沿周向具有多个在径向上贯通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位于所述外周筒部的径向内侧。所述外周引导部件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机壳的下端靠轴向下侧的位置。送风装置还具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马达的下侧;以及排气口,所述
排气口向外部排气,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排气口的径向内侧,且所述排气口为在径向上贯通所述外周引导部件的贯通孔,或者所述外周引导部件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为朝向轴向下侧凹陷的凹部。所述电路板相对于与所述中心轴线正交的平面倾斜,且靠近所述排气口的区域位于轴向下侧。本技术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器具有上述送风装置以及位于所述送风装置的径向外侧的筒状的壳体。根据本技术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能够提供提高排气效率的送风装置。并且,由于具有这种送风装置,因此能够提供提高排气效率的吸尘器。有以下的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示出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图3为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从下侧观察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图5为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立体图。图6为示出定子、传感器基板以及下盖的分解立体图。图7为马达的平剖图。图8示出旋转传感器的装配方式的说明图。图9为排气引导部件的局部截面立体图。图10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第一引导路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1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第二引导路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2为叶轮的动叶片的平面图。图13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侧视图。图14为具有送风装置的吸尘器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进行说明。另外,本技术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实施任意变更。并且,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而存在有使实际的结构与各结构中的比例尺和数量等不同的情况。并且,在附图中,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作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为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且作为图2的左右方向。X轴方向作为与Y轴方向和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中心轴线J所延伸的方向(Z轴方向)为上下方向。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称为“上侧(轴向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称为“下侧(轴向下侧)”。此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只要不特殊要求,便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立体图。图2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除控制基板11以及基板壳体15之外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至图3所示,送风装置1具有:马达10、叶轮70、排气引导部件60、叶轮机壳80、控制基板11以及基板壳体(外周引导部件)15。也就是说,送风装置1具有马达10、叶轮70、叶轮机壳80以及基板壳体15。并且,送风装置1还具有排气引导部件60。除此之外,送风装置1还具有位于马达10的下侧的控制基板(电路板)11和朝向外部排气的最终排气口(排气口)17b。在马达10的上侧(+Z侧)安装有排气引导部件60。叶轮机壳80被安装在排气引导部件60的上侧。即,排气引导部件60被安装于叶轮机壳80的下侧。在排气引导部件60与叶轮机壳80之间容纳有叶轮70。叶轮70以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马达10。在马达10的下侧(-Z侧)安装有控制基板11和覆盖控制基板11的基板壳体15。[马达]图4为从下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立体图。如图2以及图4所示,马达10具有机壳20、下盖22、具有轴31的转子30、定子40、传感器基板50、下侧轴承52a以及上侧轴承52b。也就是说,马达10具有轴31、定子40以及机壳20。轴31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机壳20为容纳转子30和定子40的有盖的圆筒容器。机壳20为容纳定子40且沿轴向延伸的筒状。机壳20具有圆筒状的周壁21、位于周壁21的上端的上盖部23以及位于上盖部23的中央部的上侧轴承保持部27。在机壳20的内侧面固定有定子40。上侧轴承保持部27为从上盖部23的中央部向上侧突出的筒状。上侧轴承保持部27将上侧轴承52b保持在内部。如图3所示,在机壳20的周壁21与上盖部23的边缘部21a设有多个贯通孔25、26。也就是说,机壳20沿周向具有多个在径向上贯通的贯通孔25、26。三个部位的贯通孔25以及三个部位的贯通孔26绕轴线交替存在(参照图7)。贯通孔25、26从周壁21的上部侧到达上盖部23的外缘部。贯通孔25、26在径向上贯通周壁21。并且,贯通孔25、26在上盖部的径向外缘部的附近贯通上下方向。在机壳20的下侧(-Z侧)的开口部安装有下盖22。在下盖22的中央部设有从下盖22的下表面朝向下侧突出的筒状的下侧轴承保持部22c。下侧轴承保持部22c保持下侧轴承52a。如图4所示,在下盖22绕轴线的三个部位设有在径向上具有宽度的圆弧状的贯通孔22a。在下盖22的外周端的三个部位设有呈直线状将下盖22的外周部切掉的缺口部22b。机壳20的下侧的开口端20a与缺口部22b之间的间隙为马达10的下侧开口部24。如图2所示,转子30具有轴31、转子磁铁33、下侧磁铁固定部件32以及上侧磁铁固定部件34。转子磁铁33为在径向外侧绕轴线(θz方向)包围轴31的圆筒状。下侧磁铁固定部件32以及上侧磁铁固定部件34为具有与转子磁铁33相同的直径的圆筒状。下侧磁铁固定部件32以及上侧磁铁固定部件34从轴向两侧夹住转子磁铁33安装于轴31。上侧磁铁固定部件34在中心轴线方向的上侧部分具有直径比下侧(转子磁铁33侧)小的小径部34a。轴31被下侧轴承52a和上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送风装置,其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具有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包围所述轴的定子、容纳所述定子并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机壳;叶轮,所述叶轮与所述轴的上侧连接;叶轮机壳,所述叶轮机壳容纳所述叶轮并具有吸气口;以及筒状的外周引导部件,所述外周引导部件位于所述机壳的径向外侧,所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外周引导部件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叶轮机壳的下端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且轴向高度随着朝向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而降低。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0.30 JP 2015-213629;2015.06.29 US 62/185,8541.一种送风装置,其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具有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包围所述轴的定子、容纳所述定子并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机壳;叶轮,所述叶轮与所述轴的上侧连接;叶轮机壳,所述叶轮机壳容纳所述叶轮并具有吸气口;以及筒状的外周引导部件,所述外周引导部件位于所述机壳的径向外侧,所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外周引导部件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叶轮机壳的下端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且轴向高度随着朝向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而降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引导部件的内周面与所述机壳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还具有安装于所述叶轮机壳的下侧的排气引导部件,所述排气引导部件具有位于所述叶轮的径向外侧的外周筒部,所述机壳沿周向具有多个在径向上贯通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位于所述外周筒部的径向内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早光亮介盐泽和彦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